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言语产生是指个体通过口头言语表达想法、感受,而通达过程是言语产生的关键过程。本文以言语产生的不同语言水平为线索,综合分析双语经验对言语产生过程中通达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双语经验降低了言语产生中的通达效率。在此基础上,从跨语言干扰、语言使用频率和词汇量三个角度归纳双语通达劣势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应该考察双语经验对言语加工中不同方面的影响,并且对相关解释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2.
李利  莫雷  陈卓铭  王瑞明  伍丽梅 《心理科学》2007,30(6):1282-1286
先前研究表明,双语词汇产生和双语词汇理解过程中存在着抑制机制。本实验以一例前额叶损伤中-英双语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让其完成系统的语言测试任务和认知实验任务,考察了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抑制机制的神经基础。总的实验结果初步表明,前额叶在双语词汇通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熟练中-英双语者三语词汇的语义通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08,40(5):523-530
通过两个实验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对不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三语为日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三语为法语的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两个实验都发现了显著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熟练双语者尽管已经形成了直接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的语义通达方式,但其并没有将此方式迁移到对三语词汇概念意义的通达,他们仍然需要以一语词为中介从而间接通达三语词汇的概念意义。综合先前系列研究的结果初步表明,第二语言的熟练水平是影响晚期双语者语义通达方式的主要因素,晚期双语者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在本质上是一种经验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言语产生中的词汇通达理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产生研究方法,然后重点介绍了言语产生中的2类重要的词汇通达理论:交互激活理论和独立阶段理论,围绕词汇通达中的3个重要问题:词汇通达的阶段、词汇通达的时间进程、词汇通达阶段是分离独立的还是交互作用的展开论述,阐述了2类理论的相同点和相异点。  相似文献   

5.
言语产生和言语理解都涉及同音词在通达过程的表征。言语产生研究中,Levelt和Caramazza分别从通达的两阶段分离激活和独立网络模型推出了同音词的分享和独立表征模型,并用语言实验的频率效应和病人的语音治疗效应给予检验。本文评述了研究的新进展,探讨了同音词表征模型的分歧,认为同音词词汇表征与语言差异、加工范式、知觉通道等有关。从言语理解(言语知觉和词汇再认)的研究表明,这两种表征模型可能难以概括同音词尤其是汉语同音词的表征。本文根据言语理解研究的新近发现建议了一些可能的表征模型。  相似文献   

6.
李利  莫雷  王瑞明 《心理科学》2011,34(4):799-805
先前很多研究表明熟练双语者可以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非熟练双语者需要借助一语词汇间接通达其二语词汇的概念意义,这很可能是双语者二语词汇的熟悉度在其中发挥了调节作用。本研究使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考察了双语者对不同熟悉程度的二语词汇的语义通达方式。实验1以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实验2以熟练中英双语者为被试。总的结果发现,无论非熟练双语者还是熟练双语者,其在通达二语词汇概念意义时采用哪一种方式受词汇熟悉度的调节,当词汇熟悉度较高时,选择直接通达,当词汇熟悉度较低时,选择间接通达。本研究进一步支持和丰富了晚期双语者双语记忆表征中的语义通达方式从本质上属于经验性变化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双语言语产生中的词汇提取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主要介绍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两种理论: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重点围绕着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的一个关键问题,即非目标语言的词汇是否对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形成竞争或者干扰详细地论述了二者的理论分歧,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认为非目标语言的词汇会对目标语言的词汇提取形成竞争,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认为不会形成竞争。文章最后介绍了双语言语产生中词汇提取机制的最新研究趋势,表明了非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和特定语言提取的理论逐步走向融和  相似文献   

8.
语码切换代价是指双语者从正在使用的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时反应时变长和错误率增加的现象。语码切换代价的存在,提示双语者对两种语言系统的加工可能存在差异。而由于言语产生中的语码切换充分体现了双语者对语言系统认知加工的自主控制能力,言语产生的语码切换研究备受重视。研究首先考察了语码切换代价的表现模式,然后深入探讨语码切换代价的来源及产生机制;随着以孤立词汇为加工对象的语码切换研究的发展,句子语境等因素开始纳入研究范围。研究发现语境中的语码切换加工与孤立词汇产生的语码切换加工存在差异,两者差异可从"线索—感知—预期"三个层面进行分析。有关研究从孤立词汇产生到引入句子语境的发展,反映研究范式向自然言语产生任务靠拢,以揭示双语者在实际言语产生时语码切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frequency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10.
该文通过两个实验考察早期双语儿童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实验1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范式,结果发现了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说明早期双语儿童可以直接通达概念意义,但是二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要弱于一语词汇语义通达的强度。在实验1的基础上,实验2运用图片命名的范式,结果发现了命名的语言效应,进一步说明早期双语儿童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要弱于一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联系。总的实验结果表明,早期双语儿童在记忆表征中建立了二语词汇与概念表征的直接联系,其第二语言的词汇概念组织在本质上是机能性的。  相似文献   

11.
焦江丽  刘毅  闻素霞 《心理学报》2017,(9):1150-1157
采用情绪Stroop范式探讨3种不同熟练类型双语者在L1(The first language,简称L1)和L2(The second language,简称L2)条件下的自动化情绪通达。实验设计为2(L1和L2)×3(全面熟练双语者、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和听说型熟练双语者)×3(积极词、消极词和中性词)的混合设计,记录3组被试对词汇颜色判断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1)全面熟练双语者和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大于中性词汇;(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对情绪词汇颜色命名的反应时大于中性词汇,而L2条件下3种词汇并无差异。结论:(1)全面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均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阅读型熟练双语者在L1和L2条件下也出现了自动化情绪通达;(2)听说型熟练双语者在L2条件下没有达到自动化情绪通达,其情绪联结性弱于L1条件。不同语言习得类型的熟练双语者在情绪Stroop任务中情绪自动化通达的表现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跨语言重复启动范式,探讨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二语词汇在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实验1探讨三语为日语的被试英语词汇在日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实验2探讨三语为法语的被试英语词汇在法语词汇语义通达中的作用。总的实验的结果表明,晚期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日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不会通达二语词汇,而在法语这种三语的语义通达中会通达二语词汇。  相似文献   

13.
言语产生的认知神经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清芳  杨玉芳 《心理学报》2003,35(2):266-273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及其激活脑区的研究进展。首先简单介绍了言语产生中词汇通达的2种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运用电生理技术指标LRP和N200,采用双重判断任务范式对言语产生的时间进程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有关语言产生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和脑成像研究,重点阐述了言语产生中时间进程相对应的激活脑区,言语产生的脑区表现出左侧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熟练性的认知控制研究认为,双语词汇通达的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是由于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结果。基于语境的认知控制研究认为,语境对认知控制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词汇通达之后,也可能发生在通达之前,由此造成非选择性和选择性通达。考虑到认知控制能在词汇通达之前就可以利用语境来限制非目标语言的激活,这种结果既与双语交互激活模型关于词汇激活的非选择性假设不一致,也对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主要依赖熟练性的看法提出疑问,新的研究也因此被期待  相似文献   

15.
双语儿童语音意识与词汇认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闫嵘  俞国良  张磊 《心理科学》2005,28(2):304-307
通过平行语音和词汇加工任务。对64名双语儿童英汉两种语言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能力进行了双向测查。结果表明:双语儿童在两种语言不同语音意识和词汇认读之间存在跨语言的多重相关;在对其英语和汉语词汇认读能力的预测中,汉语音节辨认和英语音素识别均为重要的指标,表明语音意识对词汇认读能力具有跨语言的双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英双语语义通达机制的启动效应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伟志  刘明波 《心理学探新》2005,25(4):40-44,55
采用不同加工水平的词汇判断任务,考察了启动刺激对目标刺激的启动效应,来探讨中英双语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大学生38名。结果发现:当启动刺激(英)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得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实验一);当启动刺激(中)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义联想关系,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实验二);当启动刺激(中)的翻译对等词和目标刺激(英)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关系时,采用基于语音的词汇判断任务,也得到了显著的跨语言启动效应。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中英双语者来说,第二语言的词汇表征既直接通达语义概念表征,又可以借助第一语言的词汇表征为中介再通达语义概念表征。  相似文献   

17.
婴儿词汇学习是国际语言发展研究的前沿领域, 但大多数研究都是以英语婴儿为研究对象。目前国内关于汉语婴儿早期语言发展研究处于起步阶段。由于汉语在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另外, 成人“言语输入”的语用习惯以及非言语线索都会影响婴儿早期词汇学习, 使得不同语言文化下的婴儿呈现不同的单词学习模式。本项目力图从跨语言视角考察汉语和英语婴儿的早期单词学习(包括单词的理解和产生)以及促进婴儿语言发展的成人言语和非言语输入特征。研究将综合采用实验室实验、半结构化实验室观察和量表测量等研究方法, 利用新的研究技术(如习惯化和IPLP), 从多个角度探索婴儿词汇发展, 以及不同语言文化和个体环境对婴儿早期词汇学习的影响, 揭示词汇获得的跨语言一致性和特异性。研究结果有望对儿童的语言学习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王瑞明  范梦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386-1393
语言转换是指双语者由所掌握的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现象, 这一现象近些年来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语言转换中双语者在从心理词典中顺利提取所需要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时如何加工在当前任务中不使用的那种语言(称之为非目标语言), 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仔细分析这些研究, 可以看出这些研究主要围绕着3个核心问题: (1)语言转换中双语者使用目标语言时非目标语言是否激活; (2)若非目标语言激活, 这种激活发生在何种层面(概念层面还是词汇层面); (3)激活的非目标语言会对目标语言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此为基础, 本文从语言产生转换和语言理解转换两大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最后对未来的语言转换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1,24(5):523-527
本文从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双语获得的内部过程的探讨,明确指出不同的双语获得途径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信息加工的模式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和语用能力;特别强调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以及语言认知策略;此外,结合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双语获得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三语者语义通达中的跨语言重复启动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利  张扬  李璇  郭红婷  伍丽梅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11):1401-1409
采用跨语言重复启动的任务范式探讨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被试为在广州学习汉语的印度尼西亚留学生48名。自变量是学习条件(包括学过与未学过), 因变量是单词判断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1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一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一语词汇在两种任务条件下都能够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了三语者与双语者语义通达机制的一致性; 实验2探讨三语者在视觉与听觉呈现的三语词汇语义通达任务中是否会借助于二语对等词, 结果发现二语词汇只能在视觉呈现任务条件下发挥中介作用, 此结果表明二语词汇在三语语义通达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具有限制性。本研究结果表明三语者的语义通达机制与双语者既有一致性, 也有其限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