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通过眼动追踪考察两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注意偏向的成分。在高低能量食物分别和非食物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警觉(加速探测)-回避(早期和总体的回避)模式;失败者对高能量存在注意回避(早期定向回避)-维持(早期维持)模式,即在早期注意更少的定向于高能量,但一旦注意到就出现维持偏向。在高低能量配对时,成功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维持);失败者对高能量注意警觉(早期定向)-维持(早期、总体的维持) 。总体上,我们发现了不同亚类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能量效应,即失败者比成功者对高能量食物注意更多的眼动证据。  相似文献   

2.
高笑  王泉川  陈红  王宝英  赵光 《心理学报》2012,44(4):498-510
虽然目前大量研究基于Vitousek和Hollon (1990)提出的饮食失调认知模型对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或饮食失调者的注意偏向进行探讨, 但对其注意偏向的成分仍未得出一致结论, 且尚无研究查考其时间进程特点。研究采用更具生态效度的身体图片为实验刺激, 刺激呈现时间2000ms, 采用传统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与眼动追踪技术结合, 探讨胖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身体信息注意偏向成分的时间进程。基于前人的工作(Castellanos et al., 2009; Garner, Mogg, & Bradley, 2006), 研究考察了四个眼动数据:首视点定向偏向分数、首视点潜伏期偏向分数、首视点注视时间偏向以及总注视时间偏向分数, 系统探讨了注意定向、探测时间、最初注意维持/回避以及总体注意维持/回避。眼动数据发现, 胖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者对不同身体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模式, 对胖图片为注意警觉—维持模式,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注意定向, 以及最初的注意维持和总体注意维持; 对瘦图片仅为注意警觉, 具体表现为早期加速探测; 行为数据支持实验组对胖图片的注意维持以及对身体图片的注意脱离困难。该结果部分支持Vitousek和Hollon (1990)的模型, 即负面身体自我图式能够易化对图式一致信息的加工, 而未发现对图式不一致信息的回避或抑制。  相似文献   

3.
翁春燕  陈红  朱岚 《心理学报》2012,44(5):680-689
采用点探测变式探讨了120名成功和失败女性限制性饮食者对两类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机制。结果发现, 当只启动享乐目标时, 成功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失败的限制者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脱离困难; 当相继启动享乐目标和节食目标时, 成功和失败两类限制者均存在对美味食物线索的注意回避, 但失败者仍然存在注意脱离困难。从目标矛盾模型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限制饮食是为了控制体重, 长期严格地控制进食的倾向。大量研究表明相对于非限制性饮食者, 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尤其是高能量或高美味食物线索存在认知偏向。这种偏向是基于一定的脑神经基础的如前额叶背内侧, 小脑等区域。未来研究应设置严格的筛选标准, 运用视觉odd-one-out和学习-再认实验范式, 重视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开展中国限制性饮食者对食物线索加工的认知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模型的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对威胁刺激的注意偏向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个体的一种表现。近年来, 研究者利用眼动技术探讨了注意偏向的加工特点及其内在机制。尽管针对是否存在注意定向加速、注意解除困难或注意回避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但都试图为验证如警戒-回避模型、注意保持模型等提供眼动证据。未来研究在记录PTSD个体注视模式时, 不仅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整合PTSD个体的眼动模型, 也要结合多种技术从多模态角度共同考察PTSD个体的威胁信息注意偏向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灵  侯晓旭  张亚  隋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2):2040-2051
与其他类型的刺激相比, 个体会优先注意食物相关刺激, 即对食物刺激的注意偏向。对影响食物线索注意偏向个体因素研究的分析发现:(1)在状态因素中, 饥饿以及与自我威胁有关的、唤起强度大的负性情绪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有增强作用, 这在注意加工的早期和晚期都有体现; (2)在特质因素中, 行为研究发现, 相比于体重正常个体和非限制性饮食者, 超重/肥胖个体以及唤起节食目标的成功限制性饮食者没有更强的注意偏向, 但是, ERP研究发现, 在注意加工的早期阶段, 就出现了特质因素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 (3) fMRI研究发现, 对食物线索的注意过程伴随着脑岛、眶额叶皮层等与奖励相关的脑区及视觉注意网络的激活。未来研究需要:(1)从动态角度研究注意偏向, 进一步提高测量的信度; (2)使用专门的范式探究个体因素影响注意偏向的神经机制; (3)严格分离不同状态因素; (4)对被试进行严谨筛选和划分, 做好被试间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7.
采用"点探测任务"实验范式,选取29名大学生被试,用眼动仪记录被试观察情绪图片的眼动轨迹,考察高、低自尊个体注意偏向的内部加工机制。结果表明:低自尊个体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短于高自尊个体,即低自尊个体缺乏对正性情绪图片的注意偏向,对负性情绪图片不存在注意警觉和注意维持,存在注意回避;高自尊个体对负性情绪图片的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正性情绪图片,即对负性情绪图片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8.
以大学生为被试,通过点探测任务考察高低道德自我水平对利他和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1)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在利他-利己词语、利他-中性配对出现时,若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一致,被试的反应时比较短,而当探测点与利他词语位置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会延长;(2)低道德自我水平的个体在探测点与利己词语同位时的反应时短,当探测点同利他词语或中性词语位置一致时反应时增加;(3)高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他词语的注意偏向值为正,即存在注意警觉,而对利己词汇的注意偏向值为负,表现出注意回避;低道德自我水平个体对利己词汇也存在注意回避。结果表明道德自我水平的高低影响个体对利他和利己行为倾向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寇慧  苏艳华  罗小春  陈红 《心理学报》2015,47(10):1213-1222
采用改进的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 以相貌词(积极和消极)为刺激材料, 实验中积极相貌词?中性词、消极相貌词?中性词、积极相貌词?消极相貌词以及中性词?中性词配对呈现, 考察了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相貌词的注意偏向及其时间进程。眼动数据的结果发现, 在积极相貌词?中性词和消极相貌词?中性词条件下, 与控制组相比,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的首视点更频繁地指向消极相貌词, 对消极相貌词探测速度更快, 并且首视点维持在此类词语上的时间更长, 但未发现总体的注视时间偏向; 与积极相貌相比较时,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呈现与上述相同的结果, 此时的注意模式为警觉?脱离困难。此外,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的女性还表现出对积极相貌词的减速探测偏向。行为证据进一步显示,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存在注意脱离困难。在积极相貌词?消极相貌词配对条件下,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也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以上结果表明, 相貌负面身体自我女性对消极相貌词表现出警觉?脱离困难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与食物图片相关的点探测任务和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超重女性对不同热量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结果发现:(1) 超重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存在注意警觉—注意脱离困难模式,对低热量食物信息仅表现为注意回避模式。(2) 超重组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而对低热量食物信息的再认成绩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了超重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存在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1.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 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 (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 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 (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 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12.
注意偏向各成分间关系及发生时间进程尚存争议。本研究以情绪图片为刺激,采用类别判断任务,通过眼动技术探讨正常个体对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结果显示,(1)向左的首次眼跳概率高于向右,而潜伏期短于向右,存在左侧偏向;(2)注意回避发生在250ms以内,解除锁定困难发生在400ms之后;(3)注意偏向影响类别判断过程。结果表明,注意回避与左侧偏向在威胁性刺激注意偏向形成早期存在相互作用,且比解除锁定困难更早发生。  相似文献   

13.
孙俊才  刘萍  李丹 《心理科学》2018,(5):1084-1089
共情是指个体通过观察、想象或推断他人的情感而产生与之同形的情感体验。本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并结合眼动追踪技术,以词语和面孔表情为实验材料,综合探讨了高低共情被试对不同类型刺激材料的注意偏向及具体成分的时间进程特点。结果表明,虽然高低共情被试都对负性刺激(特别是对悲伤面孔)表现出早期注意定向(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快),但只有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的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总注视时间更长)。本研究表明,面孔表情是区分共情特质注意偏向更有效的实验材料;高共情被试对悲伤面孔表情存在注意偏向,这为理解人际间的心灵感知提供了重要的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在有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不稳定,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均不稳定;(2)在无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回避均不稳定,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这些注意偏向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注意偏向是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个体症状维持的重要因素, 其中注意警觉、注意回避、注意脱离困难三种注意模式得到了研究者最广泛的研究与讨论。随着研究深入, 有研究者提出SAD个体的注意模式不是单一、静态模式, 更有可能在不同注意模式间切换, 表现为动态的过程。目前, 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和理论假设, 证据均指向SAD个体的注意偏向具有随着焦虑水平提高和注意控制能力受损而动态变化的倾向, 从注意警觉过渡到注意回避与注意脱离困难均如此。此观点还需研究进一步证实, 并且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眼动技术,以BMI指数处于正常范围的女性为被试,考察特质自我控制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影响以及注意偏向训练在改变注意偏向强度上的干预效果。结果发现,对于高热量食物线索,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表现出了更强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有效降低了低特质自我控制水平女性对高热量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上述结果表明,特质自我控制影响个体对食物线索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训练能有效改变个体对食物线索注意偏向的强度。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点探测范式,以疼痛线索(感觉疼痛词、情感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和中性线索(中性词)为实验材料,考察接受美沙酮维持治疗的海洛因戒治者对疼痛线索的视觉选择性注意偏向。结果表明:海洛因戒治者对疼痛线索的注意偏向具有普遍性,即对感觉疼痛词、情感疼痛词和健康灾难词等三类疼痛线索均存在注意回避偏向,尤其对健康灾难词的注意回避程度最高;海洛因戒治者还对感觉疼痛词和情感疼痛词存在注意脱离易化倾向。本研究对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注意偏向矫正以干预疼痛,从而辅助美沙酮的治疗效果、维持患者的戒断状态、降低其复吸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工作记忆算式-词对广度任务,通过87名大学生探索依恋回避倾向性与注意的关系。研究发现:依恋回避与三类词的工作记忆成绩呈负相关;工作记忆广度类型、词类型主效应显著;工作记忆广度类型与词类型交互作用显著。结果表明:回避性依恋者具有回避性注意偏向;回避性注意偏向既有刺激普遍性,又有刺激特定性,依恋性刺激比中性刺激更容易在信息加工早期被防御性地排除;回避性注意偏向具有调节情绪的功能性价值。为去激活策略情绪调节观提供了跨文化研究证据。  相似文献   

19.
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青少年(n=20)与创伤控制组(n=20)对威胁图片注意偏向的时间进程特点以及习惯化倾向.在线索提示任务中,图片的呈现时间为100ms、500ms和1250ms.研究表明:(1)在时间进程上,当图片呈现100ms时,创伤控制组对地震图存在注意警觉;当呈现时间为500ms时,两组被试对负性图和地震图存在注意回避;当呈现时间为1250ms时,PTSD组对负性图仍存在注意回避、对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均消失.(2)在习惯化倾向上,当第六次呈现威胁图片时,PTSD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偏向消失,而创伤控制组对负性图和地震图的注意回避仍未消失.  相似文献   

20.
疼痛的威胁警示与趋近救助冲突近来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研究结合点探测范式与眼动技术,以疼痛面孔和中性面孔为实验材料,探讨共情在疼痛功能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收集了33名被试的有效眼动数据,结果发现,与中性面孔相比,被试对疼痛面孔图片的早期注意定向更快(首次注视到达时间更短)、晚期注意维持更长(注视次数更多、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与低共情组相比,高共情组被试对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更长,分组分析显示只有髙共情组对疼痛面孔的总注视持续时间比中性面孔长。结果表明,被试存在疼痛面孔注意偏向,被试的共情水平可能作为一个调节变量影响其在注意维持阶段对疼痛威胁的知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