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所谓从众,就是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从众,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从众现象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众可分成两种,即信息性从众行为和规范性从众,探讨它们两者之间的区别。方法:通过瑞文智力测验为材料创造了这两种从众情境,观察大学生被试在两种实验条件下的行为差异。结果:信息性从众和社会规范性从众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Z=-3.183,P=0.001)。结论:大学生被试的信息性从众行为多于社会规范性从众行为,两者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人机交互环境下的模拟技术为虚拟逃生疏散效率研究提供新的证据。具体探讨视野范围和紧急程度对疏散效率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从众行为对上述关系的中介作用。在自己搭建的基于计算机局域网的模拟疏散演练环境中,采用多名被试(最多可以60名)同时参与模拟疏散演练的手段进行实验。主要结果:(1)视野范围越大,从众程度越高;(2)在小视野范围条件下,紧急程度越高,从众程度越低;(3)在大视野范围条件下,紧急程度对从众程度没有显著影响。结论:(1)视野范围和紧急程度会影响从众行为,视野范围越大紧急程度越高,从众倾向越明显;(2)从众行为对视野范围与疏散效率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完全中介作用,对紧急程度和疏散效率之间的关系不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春黎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11):1956-1965
社会从众是指个体改变态度或行为, 与他人保持一致的现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采用社会心理学的实验范式研究发现:背内侧前额叶、纹状体、眶额皮层、脑岛、杏仁核和海马等多个脑区在社会从众中扮演重要角色; 能够提高多巴胺水平、改善大脑奖赏敏感性的某些神经递质可能间接影响从众。强化学习理论的奖惩预期可以部分解释社会从众的原因。未来研究应改进实验范式, 扩大研究群体, 借助神经、生化技术, 利用动物模型, 深入探讨社会从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对从众行为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1前言从众(conformity)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团体心理学名词,从众也称遵从。对从行为的研究要追溯到Sherif(1935)“游动效应”的实验和后来Asch(1951)关于这一行为的经典性研究。多数人认为.从众即“随大流”,它是指个人在团体中因受到团体的影响和压力,使其在知觉、判断及行为上倾向于与团体中多数人一致的现象,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与团体压力,使人们产生符合社会要求与团体要求的行为与信念.显然在这里将从众的外因归结为社会或团体的压力;Corsini(1984)认为.从众现象可能…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社会关系的润滑剂, 从众心理会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亲社会从众行为包括利他从众、公平偏好从众、信任从众、慷慨从众等。亲社会从众行为的心理机制包括模仿理论与动机改变理论。亲社会从众行为的神经机制包括奖赏加工与错误加工神经回路。社会价值取向、人际信任水平与人际敏感性对亲社会从众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亲社会从众效应的稳定性、个体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的亲社会从众行为研究、临床研究以及跨文化角度入手。  相似文献   

7.
谢莹  李纯青  高鹏  刘艺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6):990-1004
研究以直播营销为背景, 引入产生于通讯领域的社会临场感概念, 在文献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首先探讨直播营销环境下社会临场感的内涵和构成; 之后基于从众消费理论通过行为实验的方法探究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的认知机制; 进一步, 根据社会临场感理论探讨自我建构和消费者-主播关系强度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最后基于社会助长理论, 利用神经科学方法客观性和“过程测量”的优势探索直播营销中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的情感机制。研究将揭示社会临场感影响线上从众消费行为的机理, 为直播播主和电商卖家提供指导的同时, 帮助消费者了解自我, 以做出更理性的消费决策。  相似文献   

8.
张红  任靖远  刘晨阳  罗劲 《心理学报》2019,51(6):688-698
尽管对从众效应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但对于创造性产品的评价是否存在从众效应仍有待探讨。本实验以原创性程度不同的两类创造性产品——“创新产品”和“革新产品” ——为材料, 采用“初次评价-从众诱导-延时再评”的实验程序, 研究了人们在创造性产品的两个基本维度——新颖性和实用性——的感知和评价上是否存在从众效应。结果发现, 两类产品在两个维度的评价上都存在从众效应; 但“创新产品”在实用性维度的评价上比“革新产品”更容易从众。实验进一步比较了被试在做出两个维度的评价时其确定性程度有无差异, 发现被试在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评价时所伴随的不确定感较之革新产品更强, 这提示可能是对“创新产品”进行实用性判断时所具有的更大的不确定感导致了从众程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张笑  冯廷勇 《心理科学》2014,37(3):689-693
研究采用JAS范式,通过操纵群体信息的性质(支持和反对)以及一致性程度,考察了决策信心在信息化从众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表明:(1)个体仅在接收到反对信息时会发生决策的偏转,表现出从众;(2)群体参照信息能够显著影响个体的信心:支持性的群体信息使个体的信心显著增高,而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信心显著降低,且表现出一种“负性偏向”(即个体对来自群体的负性信息更加敏感);(3)在反对条件下,个体信心降低的程度能够很好地预测其决策偏转的概率,即信息化从众行为。这说明,决策信心可能在信息化从众中起着核心的中介作用——反对性的群体信息使得决策信心下降,而决策信心的下降导致了决策的偏转,从而表现出从众行为。  相似文献   

10.
在反腐败斗争的理论与实践中,对贪污贿赂犯罪的研究多侧重于贪污者、受贿者的心理分析,作案手段的多样化及其整治对策,在对行贿者的心理和行为分析方面还不够重视。行贿是受贿的前提,没有行贿无从受贿。而行贿一旦被治理,腐败的土壤即被铲除。 一般说来,行贿者的心理状态大致有以下几类: ●从众心理 从众,也可以说是“随大流”,大多数行贿者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从众心态。从众心理,一方面来自于腐败现象的普遍化,另一方面来自于  相似文献   

11.
一、从众型 人的行为大多受他人的影响而产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受到他人非议和孤立是不能忍受的。于是,人们就要努力去适应周围环境,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从众心理与从众行为就典型地反映出这一  相似文献   

12.
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岁幼儿从众行为的初步研究报告姚本先(安徽师大教育系心理学教研室)1问题的提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而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社会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从众"(comform...  相似文献   

13.
影响学生道德行为的两个因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实验对学校情境中教师的榜样作用和学生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榜样的模仿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都比较普遍;在小学高年级,榜样的作用下降了,而对同伴团体的从众倾向在高中以前一直很明显。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应根据学生的发展特点,在不同时期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正>羊是一种集体活动的动物,它们的组织结构松散,平时在一起吃草时也会横冲直撞。但有一种情况,羊儿们会齐刷刷地动起来:头羊一旦有所动作,其他羊也会不假思索跟着做。曾有一个笑话:一群羊在山上吃草,头羊不小心脚打滑跌落了山崖。这下惨了,整个羊群见状都跳了下去。羊儿们会随大流,用一个专有名词叫"羊群效应";人也会随大流,在心理学中称为"从众心理"。一、何为从众?心理学中"从众"的定义是:个体  相似文献   

15.
不知你是否注意过生活中的“从众现象”?一个人总是不知不觉地力求和多数人的看法和行动保持一致,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从众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曾对此现象作了一段生动有趣的描述。突然,大街上有一个人跑了起来,大概这个年轻人猛然...  相似文献   

16.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的思想或行为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压力感,而不得不修正自己的思想或行为以求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这种现象为从众心理引起的从众行为。针列人们普遍具有的从众心理,去致力于使绝大多数职工形成良好思想行为规范的“企业气候”,使少数人,在潜移默化中给予顺从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首先,企业中形成一种“气候”,有利于人人由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变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只靠少数人不行,它不仅要有专职政工队伍,而且要有行政业务干部,以及党团员,先进模范人物、班组长和工会、妇女工作积极分子组成的宏大队伍。即人人都来做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7.
不确定感伴随从众的现象普遍存在,然而其内在加工过程及个体差异仍不明确。对804名大学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不确定感与从众正相关;(2)决断性与结构需求完全中介不确定感与从众的关系,且存在性别差异;二者关系上,女性更大程度上受决断性的中介,其次为结构需求;男性受决断性和结构需求的平行中介。结果支持不确定−认同理论和认知闭合两阶段模型观点,为不确定状态下不同性别人群从众行为的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空间位置与从众行为是影响紧急情况下人员疏散的两个重要因素,该研究在于探讨 这两个因素在人们的逃生决策中究竟如何发挥影响作用.研究采用3(空间位置)×4(人数分布)被试内实验设计对随机选取的6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均对疏散行为有显著影响,且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多数人在对逃生出口选择对,距离出口的远近(所处的空间位置)是最先考虑的因素,有少部分人会表现出从众行为,而忽略空间位置.当所处位置在中间时,人数分布成为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这说明空间位置和人数分布影响了人们的从众行为,进而影响逃生决策.  相似文献   

19.
对从众行为的再认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宋官东 《心理科学》2002,25(2):202-204,193
本文突破传统的关于从众行为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的观点。认为(1)情境的模糊性和他人确定行为或态度的明确性是从众行为发生的直接外部原因;(2)从众行为是主动的、有目的的.而不是被动的、盲目的;(3)从众与顺从、服从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对8─16岁少年儿童认同从众反应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体从众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根据文献,假设有5种原因,以100名8~16岁少年儿童为被试进行测试,反应结果证实了这5种原因。然后,要求上述年龄的400名被试对有关线段长度的和有关道德判断的从众反应情境、就5项原因作主次排序。结果表明:被试认为从众反应原因的主次顺序依次为“多数人更正确”、“表示归属群体”、“为了表示友好”、“为了免受责难”、“图省事不费心”;同时这种总趋势会因被试的年龄不同和从众情境不同表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