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意识两种形式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两种基本形式,提出了社会意识两种形式的学说。怎样看待普列汉诺夫的这个学说呢?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理论的进一步阐明呢,还是对唯物史观的背离呢?是他哲学思想中的精华呢,还是失误呢?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对他的有关论述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2.
论社会思潮作为社会意识一个层次的构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社会思潮是区别于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社会意识现象,可以把它构想为社会意识系统的一个层次。  相似文献   

3.
《国内哲学动态》1982年第6期发表了李明华同志“谈谈社会结构理论”。读后有启示。但对其中“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之源,它决定社会意识的现状和发展。在社会意识内部,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之源,它决定思想体系的现状和发展。”这段立论,笔者不敢苟同,特向李同志与学术界求正。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5.
简论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的关系——兼答周积泉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普列汉诺夫第一次明确地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即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单就“社会心理”这个概念来说,社会学研究它,心理学也研究它。“社会心理学”作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具体的社会变迁、历史事件对个体的人 (或社会集团) 的心理因素的影响,揭示社会心理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的关系,因此,它又可以称为“心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因素和条件,即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心理”概念是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基本形态来研究的,它指一定历史时期社会上流行的普遍心理状况或某阶级、某集团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思想体系而  相似文献   

6.
一、社会思潮是什么?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看到一种令人吃惊的现象:在一段时间里,成千上万的人受着同一种行为取向所支配,表现出同一种情绪、情感和喜好,由此而给社会生活带来或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效应,这就是社会思潮在起作用。社会思潮有时包含着有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但更多场合体现出现实生活中的群众性社会心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有高级层次(思想体系)和低级层次(社会心理)之分。社会心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相互交往中自发形成的、不定型的、表现在情感、情绪、风气、风俗、习惯、传统、成见等…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意识的社会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体系和社会心理,是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中关于社会意识的两个范畴,前者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形式,后者是社会意识的初级形式,这种初级形式是思想体系形成的基本前提。该文区分了社会心理学说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的界限,并着重从社会心理学说发展的简要历史中,发掘了这门学科对于研究唯物史观和社会意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普列汉诺夫的遗著中,关于哲学史问题的著作和言论有着重大的意义。在哲学史方面普列汉诺夫所感到兴趣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巨大领域——从原始社会万物有灵观念的发生直到二十世纪的各种资产阶级哲学学说(新康德主义、马赫主义、实用主义、克罗齐主义、马萨列克主义以及其它等等)。普列汉诺夫还研究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直到帝国主义资产阶级的社会学“理论”(施塔莫勒、司徒卢威以及其他等等)。  相似文献   

9.
社会心理现象既具有社会学的特性,又具有强烈的感情因素。社会学与心理学都不可能彻底解释这种现象,社会心理学应构成一门独立的科学。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集团的心理,也研究小集团的心理。社会心理虽然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一方面,但是还有“实践的”方面;前者即表象与概念,构成公共意识的特殊内容,后者即意志与感情、行为与行动,构成社会心理的特殊内容;后者比前者更活跃,更不稳定。艺术反映的特殊对象正是社会心理。艺术中刻画的人物的心理体现着整整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的心理。这种社会心理是复杂的,充满了矛盾的。某一阶级的思想体系大体上是同其社会心理吻合的,但两者之间也有不吻合的地方。同思想体系相比,社会心理表现出三个特征:自发性;多样性和易变性;非系统化和非概念化。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构成社会意识,它体现着社会精神生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的一、问题。有的同志提出国家政权、军队、法律制度等属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仅仅指哲学、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等观点。许多同志对这种看法,提出了商榷。现在我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有关同志。  相似文献   

11.
哲学工作者应当关心、了解和研究社会思潮,包括外国社会思潮。这是哲学研究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评论现代外国社会思潮及其代表著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只有在详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弄清这些思潮、著作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景,剖析其思想体系和理论实质,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这篇文章简要介绍了战后美国社会思潮的一些情况,并对近十几年来美国出版的几本引人注目的未来学著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发表这篇文章,是为了推动对现代外国社会思潮和学术著作的研究评论工作。对此文中所涉及的一些著作中的根本观点,以及当今世界其他各国社会思潮中的一些重要论点和思想,还有待于进行更深入、更具体的分析和鉴别。  相似文献   

12.
论社会思潮的预测和疏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锦峰 《现代哲学》2001,2(2):36-40
社会思潮是社会中一定历史时期较为普遍流行,并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意识。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社会思潮总是打上各种不同阶级、党派、集团的烙印,其中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或者鱼龙混杂,兼而有之。它们对人们的思想影响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各不相同。或则导人进取向上,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或则搅乱人们的思想,使人颓丧、沉沦、腐败,破坏社会稳定团结,阻碍社会前进。我国历来重视对社会思潮的预测与疏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确保改革开放顺利进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稳步发展,更是把这项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成为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针或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在以往的许多哲学原理教材中,每当讲到马克思主义社会意识学说时,往往只是停留在一般地重复和论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及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结论上,而没有深入到社会意识现象内部揭示其本身固有的结构和层次;与此相联系,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是通过什么方式和途经实现的,也缺乏进一步的探究和说明。这表明对于社会意识问题的研究还有待深入一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在创立唯物史观时,由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用唯物主义观点科学地解释社会历史现象,因而着重阐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而对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思潮属于社会意识,它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我们的哲学原理教科书长期忽略了社会思潮问题,更谈不上有什么研究。通过对改革开放十年来各种社会思潮的表现与演变的回顾与反思,  相似文献   

15.
析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的四个层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社会建构论心理学中萃取四个核心概念,各代表一个思想层面,以此结构出社会建构论心理学思想体系的概观:(1)批判:心理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建构:心理是社会的建构;(3)话语:是社会借以实现建构的重要媒介;(4)互动:社会互动应取代个体内在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心。  相似文献   

16.
社会心理和人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学的重要内容,社会心理既是时代精神的折射,又是社会经济、政治的"气象图",是透视社会问题的窗口,所以它对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重大作用的重要表现。在社会结构中,它是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的中层理论,所以它又是人学理论中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救世与启蒙——晚明社会思潮析论马涛从16世纪到17世纪,即从明中叶到清初这一历史时期,随着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总危机的爆发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市民阶层的崛起,出现了一种批判现实、反省既往、立足救世改革的社会思潮。如何概括和评论这一社会思潮,学界已有不少观点。本文拟对这一思潮的定名、理论渊源和历史地位,再谈些不同意见。一对这一社会思潮,学术界有的主张叫做资产阶级的早期启蒙思潮;有的主张叫做地主阶级的自我批判总结思潮;也有的主张叫做经世致用的实学思潮;还有的主张叫做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等等。这些提法和…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我国学术界有的人主张以人性作为道德的来源和基础,或者认为人性和经济状况是道德的双重基础等等。这种观点显然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不是什么创新。我们介绍普列汉诺夫对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以人性来解释道德的分析批判,以及关于人性和道德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对于正确认识以人性说明道德的观点的错误所在,会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通常认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个观点近年来受到质疑。于乔提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才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见《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新探》,《河南师大学报》1981年第3期)。张云勋主张用“社会物质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这对范畴作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参见《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邹永图同志商榷》,《学术研究》1981年第3期)。朱青君在来稿中则提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物质生活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精神生活的关系。兹摘登于后。  相似文献   

20.
对于社会历史观的基本范畴和基本问题,哲学界长期流行的观点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归根结底可以分为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两大类,存在(物质)和意识(精神)是哲学的最高范畴;全部社会历史现象也不外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两大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最基本的范畴。哲学家们依据对存在(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