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民"和"公民道德"在当代中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公民道德发展的生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构成了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起点。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正呈现出某种回归自身的基本态势,并面临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众多挑战。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回归,如何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挑战,已成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蒋影明 《学海》2002,(5):111-115
法治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是法社会学的基本问题。本文依据现实社会中有关基层政权的一个调查 ,反映了城市街道和居民委员会所面临的问题和所作出的选择。其本质是 ,以经路径为特征的小农社会 ,向以网络为特征的信息社会的转型 ;是从信仰社会到契约社会的转型。而目前走向法治国家所面临的障碍 ,来自社会系统中纬路径的缺失  相似文献   

3.
哲学基本问题和波普的“三个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的花朵,必须开在长青的生活之树上才不会枯萎。 今天社会生活的基本现实是:现代自然科学按指数规律急剧发展,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社会变革的深刻程度远远超过了任何先哲的想象;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一系列崭新的课题,它需要不断地从生活的大树上吸取养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6,(2):28-35
历史演化当中的每一轮社会变革都会引发伦理道德方面的思考,从而推动社会伦理形态的建构由隐晦逐渐走向清晰。在意识形态冲撞和激越的社会变革中,近代知识分子之建构中国社会伦理现代形态注定就是一桩无法完成的事业,因为只有在现代社会本身充分展开之后作为形态学意义上的社会伦理范型方才显现出来。当前,财富之恶与权力之罪已经最大限度暴露出来,市场原子主义对权力公共性的侵蚀与权力寻租一道制造了现实社会的"伦理空场",致使社会伦理出现扭曲性生长,伦理普遍性无从体现。对此,可以借重法哲学与精神哲学对财富与权力之伦理本性的揭示来检视现实社会伦理之殇,同时通过揭示韦伯"理想类型"所蕴含的方法论意义来为建构现代社会伦理形态提供一种具有启发性的思考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救世理想与现实苦难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点,如何安置自身的欲求,是一个永恒的哲学话题.张东荪主张搁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争,直面问题本身,选择最适宜、最具效益的办法来发展经济,并探讨了社会主义理想与基督教理想的相通之处,以及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所具有的共同的“观念基型”.张东荪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并未能帮助他解决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随着条件的改善,他的前期探索的理论意义逐渐得到彰显,并成为后人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6.
《学海》2020,(1):119-122
社会工作的双重聚焦决定了微观实践和宏观实践的同等重要性。反思社会工作的"技术化"或"临床化"倾向,推进宏观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厘清其现实和理论的脉络,西方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反观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回应中国社会面对的结构性挑战,是社会工作不可回避的宏观使命,"积极而非激进"地推动社会变革是既定政治框架下比较现实的选择,而社区发展、组织建设、政策倡导和价值引领是宏观社会工作的重要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关于"无效治疗"的讨论--医学工作者与哲学工作者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医学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无效治疗在现实与理论间面临的困惑,指出评价无效治疗的是与非,关键是由人们所持有的经济水平和生死观决定的。对于已经失去生命意义的人来说,他有拒绝接受无效治疗而选择放弃治疗的权利,因为做出这种决定的主体,不是理智和情感,而是更本质的生命本身。  相似文献   

8.
王欣 《学海》2002,3(6):107-110
选择 ,是人类所特有的有目的的活动的一定形式 ,是个人在自己面临的各种可能性之间进行取舍的一种特殊活动。道德选择 ,作为一种现实的活动 ,正是人们在多种可能性之间或在某些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景中所作的善恶选择。它总是建立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 ,这种心理活动不仅仅是通常所简单认为的那种内心善恶搏斗 ,同时也是一种复杂的利弊权衡过程。而这种对道德选择的权衡 ,又与人的本性紧密联系。一、道德选择的人性基础人是利己的 ,还是利他的 ?从古到今 ,这个问题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在中国古代 ,就有人性善恶的说法 ,而以儒家的“人性本善…  相似文献   

9.
张道远 《学海》2002,(1):199-201
战后初期美国对华政策面临着三种可能的选择。本文运用详实的史料及对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的分析 ,排除了美国采取前两种政策的可能性。而现实的政策是无奈的选择 ,无奈的选择得到的只能是徒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1.为何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很难设想,一场关于现代世界可能前途的讨论,或一场关于未来人类生活之潜在可能性的讨论,能够不立即集中到科学技术及其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来。若不致力于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就不能对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大多数重要问题作出分析。科学技术在许多不同的层次上直接与我们的希望和忧虑联系着。科学技术已经给了我们关于什么叫“舒适”的标准,给了我们以前不敢梦想的技术奇迹。而它们所允诺的就更多。然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眼于网络中佛教僧人的修行活动,选择其中最基本的两项——化缘和持戒作为考察内容,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法,考察网络对僧人修行的实际影响,分析网络化修行中僧人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并探索有效的解决方法。以保证佛教在僧人网络化修行中能够实现出世修禅悟道的宗教性与入世弘法利生的社会性双重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府产业政策转型的理论依据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全球化背景下,政府的角色需要转换,政府的产业政策面临着重新定位和思考,产业政策的理论依据、内涵和体系构成都面临着转型。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当前产业政策理论依据的现实选择。根据波特的国家发展阶段论和钻石模型,本文提出了当前政府产业政策应定位在创新导向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创新导向型的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构成。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是现代著名的中国哲学家、哲学史家。他呕心沥血,几番荣辱,无怨无悔,把一生献给了哲学,为现代中国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现代以来的中国处于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次历史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面临着民族独立  相似文献   

14.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超国家主义”的产生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很少有一种技术能够像电子信息网络技术一样唤起公众如此的热情,激发整个社会对未来的想象力。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变革不是单面的,它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电子信息网络把整个人类统合为一个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只有依赖网络才能正常高速运转的所谓“网络信息社会”。而网络所构成的社会统一体,与我们今天所处的现实“物理”社会在结构和形态上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其中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它打破了现有国家概念中特有的“地理”和“国境”界限。在网络上,人们可以…  相似文献   

15.
邢兆良 《学海》2003,(4):77-85
建国初期 ,思想改造运动中知识分子在思想、心理方面面临着两难选择。由于历史的积淀 ,知识分子群体的缺陷 ,现实的环境 ,知识分子群体的生存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们在思想、价值、话语、道德、心理诸方面形成了以政治为主导、为基础、为标准的选择模式。建国初期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定型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启蒙思想界自我分化及其与自由主义持续论争的结果,中国新左派思潮凸显了中国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深刻的社会变革与权力变迁。基于批判资本主义的阶级立场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新左派思潮以心系国家命运、情注弱势群体的政治取向,展现了其意识形态话语的现实意蕴。为准确把握新左派思潮内在的意识形态属性,有必要对其复杂的现实成因和丰富的嬗变历程进行前提性追问。  相似文献   

17.
现实治疗法的新进展——选择理论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理论是威廉·格拉瑟(William Glasser)应用现实治疗法的过程中发展的新理论,取代“控制理论”成为现实治疗法所有工作的基础和核心理论。其主要观点是:人一生所做的都是综合行为,人唯一能够选择的是自己的行为。选择理论修正了基本需要、优质世界、综合行为等概念和内涵,强调内部控制,强调人的选择,否认心理疾病,重视关系的作用。文章介绍了选择理论产生的历程,阐述了它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咨询中的应用,最后结合中国文化及咨询经验对其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二十年前,一场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有如平地春雷,震撼了神洲大地。它带来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大解放。通过讨论,破除了“两个凡是”,恢复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哲学充当了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也在社会变革中恢复了勃勃生机;经过二十年的风风雨雨,结下了丰硕果实。二十年后的今天,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时刻,我们又重新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和考验:哲学能否继续发挥和怎样发挥这种先导作用?社会生活实践是哲学生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然而,如果哲学老是满足于亦步亦趋地“跟踪”实践的“脚步”,那么,它就是忘记了自己的…  相似文献   

19.
《管子》法治思想萌生于先秦社会变革的特定历史背景之下,总结并汲取了先秦诸多法家学说的基础上,糅合了齐国历史现状与社会变革需要,形成了独具特色兼有开创性与时代性为一体的法治思想。管仲等适应齐国社会变革与社会治理的需要,确立了"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的法治核心,践行了"以身先之""法不二"的法治原则,形成了《管子》的法治思想体系。《管子》法治思想作为一种文化软实力,伴随者齐国的历史崛起,影响深远,其所倡导的"德法结合"的法治精神,对当代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下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丁妍  王建华 《学海》2007,(2):204-205
道德信仰问题是当代伦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深层理论问题,也是当今我国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现实问题,曾吸引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