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评述基于认知加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4,27(3):654-656
认知加工研究范式是第二语言习得内在因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代表第二语言习得向计量研究发展的方向。这一范式注重研究习得动态过程,不仅关注学习者习得什么和为什么能习得,更关注学习者是怎样掌握目标语规则的过程。除了计量研究特点外,该范式还从语言本体研究范式合理吸收了有关理论和方法,这些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1,24(3):369-370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依靠词序和功能词来表达句子中各个成分间的关系。此外,它在句法上还有一些特殊句式,例如“把”字句、“被”字句、连动句等等。这些独具特色的语法规则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往往习焉不察,它们并不妨碍习得母语语法规则。然而,汉语这些特有语法规则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来说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当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怎样教学语法?这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工作者特别感兴趣的。本文从汉语儿童习得语法的过程来探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语法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语言态度对人们的语言选择、语言能力、语言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有什么样的语言态度就会有相应的对待母语和第二语言的心理反映,而这种心态又制约着人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影响第二语言的习得。因此语言态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研究和探讨中亚东干穆斯林的语言态度,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东干人语言使用现状并预测未来的发展,有助于双语学科的建设,对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借鉴近年来的双语学理论,根据自己对东干人语言使用现状的调查材料,从三个方面论述中亚东干穆斯林的语言态度。  相似文献   

4.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和语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具体关系如何,一直存在争议。文章介绍了心理理论和语言关系的新近研究,着重阐述了目前关于二者关系的两种观点: (1)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之间不仅是早期揭示的一般相关关系,而是可能存在着因果关系——或以语言为因,或以心理理论为因;(2)心理理论和语言都受第三种因素影响,如执行功能和生长环境,但这些因素是究竟如何影响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还需深入探讨。文章最后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和思路,包括对不同语言能力间的比较研究,对二者关系的跨文化研究和毕生取向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研究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来自行为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证据进一步表明,音乐经验能够跨领域迁移至第二语言的习得,表现为音乐经验在理解、产生及学习三个方面促进第二语言加工,并且这种迁移效应的内在机制是通过促进音乐和语言的共同声学线索加工以及个体一般认知加工能力两种途径来实现的。在此基础之上,未来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深入细致的探索,澄清音乐经验和音乐天赋对二语加工的影响,比较音乐经验影响母语加工和二语加工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6.
统计学习是提取环境输入潜在规则的一种认知机制,其与语言的关联已得到证实。双语认知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统计学习与双语认知的关系如何?文章先介绍统计学习认知机制及其与语言的关系,然后从“统计学习能力可否预测二语学习表现”、“统计学习训练能否促进二语学习”和“双语经验能否提高统计学习能力”三个维度述评相关文献,并指出未来可从输入特征、个体差异和神经科学角度进一步探讨统计学习与双语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相似文献   

8.
浮现理论及其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效应的新解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晶晶  陈宝国 《心理科学》2007,30(2):500-503
近年来,来自认知行为实验、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第二语言获的关键期假设提出了质疑。浮现理论对第二语言获得的年龄效应提出了新的解释,该理论认为在第二语言获得中并不存在先天决定的关键期,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效应是由双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决定的,即第一语言的防守和第二语言同第一语言间的竞争两种机制决定着第二语言的获得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一个学生学习第二语言,无论其语法学得多么好,语音掌握得多么漂亮,没有词汇来表达各种意义,语言交际就难以实现。而上下义关系,是结构主义语义学研究的重点,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运用,对相应阶段的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于语音意识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西方的心理语言学界,语音意识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对此,人们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人们所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关于语音意识和语言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的关系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语音意识的概念、语音意识的测量以及语音意识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1.
钟建军  陈中永 《心理科学》2007,30(5):1151-1154
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社会互动情景中的言语活动,"热"的社会化过程是第二语言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形成第二语言情景下的文化心理参照系认知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是第二语言的言语能力重要内容;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言语变异现象部分源于学习者的社会心理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有关婴幼儿词语习得的研究主要有三种理论假设:联想学习理论、制约限制理论和社会语用理论.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着重介绍社会语用理论的相关研究:婴幼儿词语习得过程涉及哪些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社会语用理论如何应对来自前两种理论的质疑和挑战,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的相对权重如何以及自闲症儿童词语习得存在怎样的社会性认知加工障碍.相关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性认知加工过程在婴幼儿词语习得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最后对今后在该领域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都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以往文献表明家庭第一代大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心理适应水平低, 学校参与度不高以及学业表现不足。文化不匹配理论从大学生的文化自我模式与高校文化规范之间关系出发, 解释了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的适应与学业成就等方面的不利处境。以文化不匹配理论为基础, 对家庭第一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行为挑战及其干预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回顾。未来的研究可以关注人格因素对文化不匹配的调节作用, 也可以探讨教育多样化在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的角色以及我国家庭第一代大学生的独特心理特征等内容。  相似文献   

14.
语言与心理理论的关系是儿童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长期探讨的话题,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二者的确存在密切的关系,但具体机制尚未弄清。该文介绍了探讨二者关系的一种新思路,即把心理理论重铸为对认知灵活性的测量,来考察语言在心理理论中的作用。文中介绍了语言的标签效应对认知灵活性影响的实验证据,并预期了在心理理论任务中使用语言标签可能出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第二语言获得关键期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4,27(3):711-714
语言获得的关键期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重要且有争议的问题。近二十多年来.国外学者对第二语言获得年龄与第二语言的学习速度,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与最后达到水平,第二语言的获得年龄与第二语言的大脑皮质表征和加工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得到了复杂的结果。该领域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控制与年龄相关的变量和认知变量,并将行为和脑功能的研究结合起来.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语言耗损研究述评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蔡寒松  周榕 《心理科学》2004,27(4):924-926
本文概述语言耗损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包括语言耗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和难点。作者强调指出,语言耗损乃语言习得的伴生产物,关系极其密切.研究习得决不能忽视研究耗损。此外,由于环境因素对语言耗损有重要影响以及非同源语言对语言习得具有负面作用,研究汉语语言环境下外语耗损对中国的外语教学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元认知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并逐渐被应用于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等各种教学实践中。该文以元认知结构的二分法为框架,说明了心理学研究者致力于探讨第二语言学习者通过元认知监控来使用元认知知识的内部加工过程的特点,并从影响第二语言阅读的自我观念、文本内容和策略使用意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元认知知识、监控与第二语言阅读的关系,最后对元认知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归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认知心理学的结构建造理论为实验框架,模拟学习者母语及外语在线篇章处理的过程,从而获取第二语言阅读"熔断"假说以及"门槛"效应的认知心理证据。英语水平差别显著的高低两组共60名被试参加了英、汉语故事理解加工实验,考察他们如何对故事的人物角色进行持续跟踪,以厘清故事内的"因果链"。结果发现:(1)高水平组成功地把他们的母语故事理解加工能力迁移到第二语言的故事理解加工,而低水平组则迁移失败;(2)理解加工能力的迁移与被试心理表征建构能力以及抑制机制的效率紧密关联,高水平组被试能有效地利用抑制机制来管理他们第二语言的结构建造过程,从而建立对故事的连贯心理表征,而低水平组则不能。在分析上述结果的基础上,文章提出第二语言阅读"熔断"假说的认知心理证据就是第二语言心理表征建构与抑制机制的作用问题;要成功地进行第二语言篇章理解,读者必须要使其二语潜在的能力(如词汇效率等)发展到某个点上,使得与抑制(结构建造的关键)相关的许多无意识的决定过程能够高度自动化。  相似文献   

19.
王永德 《心理科学》2008,31(2):418-420
该文在概要说明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表现后,着重分析了目的语自身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的三种迁移形式,分析了这三种形式发生的原因.正迁移往往发生在所使用的规则和迁移的规则相同或者接近的条件下,负迁移常发生在学习者把第二语言的特殊规则当作一般规则来使用.零迁移常常是因为第二语言规则较难,或学习者没有信心用好该规则.该文还对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应用及国内的有关研究进行阐述和评介.  相似文献   

20.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的ERP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者对第一语言句子加工的事件相关电位(ERP)进行研究,提出了句子加工三阶段模型及对应的ERP成分。第二语言(L2)句子加工的ERP研究结果很不一致。首先,从句子加工的ERP反应模式上来看,大多数研究发现L2学习者的ERP反应模式和母语者有质的差异,少数研究发现L2学习者加工L2句子的ERP模式类似母语者,但其反应的时间进程、波幅或分布与母语者有显著差异。被试的学习年龄、熟练程度以及学习者的两种语言的相似性程度可能是影响第二语言句子加工ERP反应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