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最近,开始试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这是党和国家鼓励自学成才的又一措施,是自学青年的又一喜讯。目前,几所大学的自学考试简章都把形式逻辑这一学科列为中国语言文学等专业的考试课程。许多准备参加自学考试的同志正在学习形式逻辑。此外,还有更多的同志出于工作、进修等方面的需要,也在学习形式逻辑。为了帮助这些同志学习形式逻辑,本刊特设“自学之友”一栏。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形式逻辑组的逻辑工作者就形式逻辑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形式逻辑现代化问题,是在去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提出来的。当时有的同志根据我国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和国内逻辑学的现状,提出了逻辑学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逻辑学自身也要现代化。这个问题的提出,引起了逻辑界的极大反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1980年的中国逻辑史第一次学术讨论会上,曾就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当时大家除对辩证逻辑的性质持有不同意见外,一致承认中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属于(传统)形式逻辑范围的思想和理论,中国逻辑史应当主要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因此,大家一致同意以形式逻辑为范围选编一部《中国逻辑史资料选》(五卷本),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编写一部《中国逻辑史》(五卷本)。现在这两大部著作都早已完稿,著作已经出版,资料亦将出齐。这两年来,由于国外有关“非形式逻辑”、“内涵逻辑”、“语义学”新概念、新观点的进一步引入,一些同志在中国逻辑史的对象和范围问题上提出了不同的。等解和论点,从而引起了一场关于中国逻辑史是否应当是中国形式逻辑思想发展史的争论,理其中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1)“非形式逻辑史”;(2)“语义学史”或“古汉语语义学史”  相似文献   

4.
《逻辑与语言学习》一九八六年第三期的逻辑争鸣一栏刊载了邵春林同志的文章——“限制”小议。文章旨在阐述单独概念也能限制的观点,本文读后,觉得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原文中说:“因此,笔者认为,形式逻辑的限制方法不应当把对单独概念的限制排除在外,就是说,只增加概念的内涵但未缩小其外延的方法也应当包括在形式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岳霖同志主编的《形式逻辑》出版了。 该书开宗明义说:“形式逻辑是一门以思维形式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涉及一些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乍看起来,这个关于形式逻辑对象的定义并不新鲜。但是你细细往下读去,就会发  相似文献   

6.
赵总宽同志《略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问题》一文,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是深刻的、有益的,但其中个别观点,是不能令人同意的。 这篇文章说:“在传统的形式逻辑中,所谓逻辑矛盾是指违反形式逻辑的矛盾律而出现在思维过程中的思想矛盾,”“思维过程中  相似文献   

7.
今年七月,广东逻辑学工作者举行会议,揭批“四人帮”。会上,大家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践踏逻辑科学、迫害逻辑学工作者的罪行。 与会同志首先指出:“四人帮”通过他们的帮书——《哲学小辞典》中“形式逻辑”的条目,胡说“形式逻辑是孤立、静止地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8.
1989年10月,北京市逻辑学会召开“回硕与展望”座谈会,畅谈了我国逻辑学40年来的曲折发展和对今后的期望。出席座谈会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及公安大学等单位的逻辑工作者。会上,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方华教授做了主题发言。他指出:从总的看,我国逻辑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一是从建国之初到“四人帮”的跨台;二是“四人帮”跨台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到现在。建国初期,逻辑工作者的任务,一是肃清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影响,二是强调唯物辩证法对它的指导。后来毛泽东同志提倡要学一点逻辑,逻辑学的普及工作从此开始,逻辑学术讨论也随之活跃起来,先后出版了三本逻辑文集,发表了大量的学术争鸣文章,产生了金岳霖主编的《形式逻辑》。  相似文献   

9.
中国逻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全国形式逻辑第四次讨论会、全国西方逻辑史第五次讨论会,于1987年8月7日至12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召开。173位代表和逻辑工作者欢聚一堂,共同就形式逻辑、西方逻辑史的发展、教学改革等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收到论文、资料共99篇。中国逻辑学会理事长周礼全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自1978年全国第一次逻辑讨论会以来,我国的逻辑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形式逻辑教材的改革已经吸取许多现代逻辑的新成果。还有不少同志在逻辑与自然语言的结合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十年  相似文献   

10.
编辑同志: 我们是《逻辑与语言学习》的忠实读者。通过六年的阅读,我们惊喜地发现,逻辑王国中的一株新苗正在《逻辑与语言学习》的沃野上茁壮成长,这株新苗就是:文学逻辑。文学逻辑,是与自然语言逻辑、教育逻辑、科学逻辑等并列的一门应用逻辑。它的研究对象是文学与逻辑的关系。这王所说的“文学”,主要指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这里所说的“逻辑”,主要指传统形式逻辑辩证逻辑及数理逻辑。 1981年2月出版的  相似文献   

11.
非形式逻辑出现于上个世纪70年代,它首先是一种寻求更好的大学逻辑教学方式的努力。进而,非形式逻辑学者们逐渐开始触及和探讨越来越多的理论议题,即发展不依赖于形式逻辑的关于论证以及好论证的理解方式。在1998年世界哲学大会上,布莱尔和我阐释了非形式逻辑为哲学所带来的理论后果,其中一点我们称之为“演绎主义的终结”。那时我们并未给出演绎主义的定义,而只是把它等同于麦金泰尔的那个精炼的说法:“任何推理,不是演绎的,就是有缺陷的。”但现在看来,我们在当时就作出“演绎主义的终结”这一论断,显然是有点为时过早了。因为演绎主义似乎至今都还很有生命力,甚至在那些倾向于非形式逻辑的学者那里它也能得到支持:恩尼斯长期以来都辩护演绎主义是一种论证重构策略,格罗尔克更是致力于辩护它是一种论证评价理论。在本文中我将论证,非形式逻辑最好被理解为一种不诉诸于演绎技巧和演绎规范的逻辑研究。当我们意识到演绎和演绎主义已经如何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哲学发展史中,并且牢牢地控制了我们关于逻辑研究的理解,我们就能明白非形式逻辑这一理论努力是多么的困难和重要。我将首先澄清“演绎主义”的意思,然后再分别考察那些赞成和反对演绎主义的论证,最后,我将表明非形式逻辑是从演绎主义中挽救逻辑的理论尝试。  相似文献   

12.
一个例证     
陈宗明同志以珠联璧合为比喻,说明了必须把逻辑和语言结合起来学习的道理,看了很受启发,但觉意犹未尽,现在提供一个例证,略加分析,聊作补充,也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我要提供的例证是:概念要明确。这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正确地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重要前提,也是顺利地交流思想的必要条件。它不仅是一个逻辑问题,同时也是一个语言问题。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只有把逻辑和语言结合起来学习,才能真  相似文献   

13.
试论批判性思维与逻辑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熊明辉 《现代哲学》2006,28(2):114-119
“批判性思维”一词已成为当今教育界一个十分时髦的术语。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哲学家都在讨论批判性思维。但是,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其逻辑基础是什么呢?我们认为,目前学界对此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在逻辑学界,批判性思维已成为当前逻辑学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向。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两者可以不加区别交互使用。该文首先考察了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哲学家们分别给出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然后分析批判性思维与非形式逻辑、形式逻辑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进而认为形式逻辑和非形式逻辑共同构成了批判性思维的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普及形式逻辑知识的工作逐步深入开展,社会上学习过形式逻辑的人越来越多了;人们运用所学到的逻辑知识去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了。这是一件极大的好事。但是,我们也必须同时注意到,在普及形式逻辑知识的过程中,理论阐述方面的不准确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限制”是形式逻辑(即普通逻辑,下同)所研究的明确概念的简单逻辑方法之一。以科学性著称的形式逻辑,对限制这一方法的理解,本应同思维实际相符。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现在比较流行的形式逻辑读物,大多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间的反变关系出发,把限制理解为“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缩小其外延的逻辑方法”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如果这一解释适用于任何概念,其中也包括单独概念,就会与形式逻辑关于单独概念的定义相矛盾.因为在形式逻辑看来,单独概念是外延最小的  相似文献   

16.
“科学认识的逻辑”,或者简单地说“科学的逻辑”,乃是研究运用逻辑手段和方法去进行科学认识的哲学学科。在研究科学认识逻辑的许多问题的时候,除辩证逻辑的方法之外,还可以顺利地运用形式逻辑的手段。本文就是专门研究这些问题的。现代的形式逻辑就其广义而言,包括两种研究:第一,研究形式逻辑本身的工具及在句法和语义方面的各种演算;第二,研究如何运用“纯粹的”形式逻辑中所制定的逻辑工具去分析科学知识。这种研究,即所谓的“应用”逻辑,构成“科学的逻辑”。必须强调指出,“科学的逻辑”在这个意义上与科学的方法论密切联系着,并且在科学认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怎样看待墨家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许多研究逻辑的学者,正在热烈地讨论有关形式逻辑的问题,可见“学点逻辑”的号召,已经得到人们的重视和响应,这是值得高兴的现象,尤其是在全国的中学一般没有开逻辑课,高等学校讲授这门科学的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讨论采取“百家争呜”的方式,大家暢所欲言,使不同的意见得以接近,也解决了一些问题,这是好的。可是在讨论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如形式逻辑能不能够起认识作用,即能不能够使人获得新的知识之类。关于形式逻辑能不能够起认识作用这  相似文献   

18.
一、在形式逻辑理论体系中要注意做到概念明确 形式逻辑要求人们在思维中做到概念明确,这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当然做为研究“概念明确”的形式逻辑,更应注意在自身的理论体系中做到概念明确。在我国公开出版的逻辑教材中,常常遇到用词不当,概念不明确的现象。这不仅不利于形式逻辑学科的发展,也不利于更充分的发挥形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多版本的逻辑教科书,在谈到什么是“定义”时,都认为:定义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例如: “定义是通过一个概念明确另一个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逻辑教研室编《形式逻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定义是揭示概念的内涵的逻辑方法”(金岳霖主编《形式逻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1页)。“定义就是明确概念内涵的方法”(诸葛殷同等《形式逻辑原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9页)。  相似文献   

20.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是形式逻辑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学习形式逻辑,一定要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每条规律的基本内容、逻辑公式、逻辑要求以及违反这些逻辑要求所产生的各种逻辑错误,同时还要弄清各条逻辑规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別,以及这些基本规律在各种思维形式的具体逻辑规则中的体现和作用等等。总之,要准确理解,要融会贯通。但从这次自学考试的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这方面是存在问题的。这次逻辑试题中有一题是:“什么是同一律?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