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日两国学者大都认为5至8世纪为中国儒学初传日本时期,称这一时期的日本儒学为“早期儒学”,但对这一时期中国儒学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中日儒学的差异却各执一端、争论不休。日本学者中最有代表的是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认为,这一时期的“儒教毕竟只是儒教,是中国思想,是文字上的知识,还没有进入日本人的生活。”(津田左右吉:忡国思想和日本》,岩波书店,1939年版,第89-90页)他还认为,初传时期的“儒教思想,对日本人的政治实践也几乎未曾发生影响。”(同上书,第163页)与日本学者相反,出于对津田左右吉等人否认中国儒…  相似文献   

2.
一、《论道》之“道”辨析顾名思义,《论道》以“道”为研究对象。金岳霖说,这“道”是各家所欲言而不能尽的道,国人对之油然而生景仰之心的道,万事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的道。以论道》,第16页)显然《论道》所论的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抽象最富思辨色彩的道概念。金岳霖称他历来主张哲理之为哲理不一定要靠大题目,对日常生活中常用概念的精深分析本身也就是哲学。(同上书,第4页)一个不大谈超现实思想的哲学家为什么要讨论最抽象的道呢?金岳霖是这样说明他的研究动机的:中国作为世界的大文化区之一,必有它的中坚思想,中国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所说的“中国的自由主义”是指:在现代中国的具体环境中,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而形成的,以实现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为最高原则,不对中国的社会矛盾作切实研究和准确判断,而力求在中国实行英美式的自由、民主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公认胡适是中国“第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代表”(谢泳:《逝去的年代──中国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256页),是“中国自由民主运动的精神脊梁”,“是时代的狮子和猛虎,是自由、科学、理性的象征”。(欧阳哲生:《自由主义之累》,载《开放时…  相似文献   

4.
我国当代理学大师马一浮先生(1883-1967年),名浮,号湛翁,又号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上虞人。马一浮终生不仕,潜心治学,早在而立之年便有明心志之言:“我不会做官,只会读书。”(《马一浮先生纪念册》第12页)他博古通今,学识渊博,揉合百家,贯通融会,熊十力先生赞其“道高识远”(《与贺昌群》,《十力语要》卷二),梁漱溟先生则称许其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足见其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本文所论,是马一浮学术思想中关于儒、佛、道三教关系的问题。三教圆融,是理学的特色,因为理学原是一种吸收、融合佛…  相似文献   

5.
老子的道德观艾畦凡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道家思想的奠基人老子是反对儒家所维护的道德准则的。老子极力反对儒家着力提倡的“仁义”,尤其激烈地抨击儒家十分注重的“礼”。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老子》第十八章)意思是:只是当“大道”...  相似文献   

6.
中国素有“三教”之说,陈寅恪先生在1930年代曾 说过:“南北朝时即有儒释道三教之目,至李唐之世,遂成固定之制度。如国家有庆典则召集三教之学士,讲论于殿廷,是其一例。自晋至今 ,言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道教的文化整合作用值得研究历史地看,虽不能说儒释道三教构成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鼎足之势,但在中国文化的整体中,三教各有其地位和作用,应是不争的事实。诚如牟钟鉴先生所说:“魏晋 以降,儒佛道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其中以儒为主体,以佛道为辅翼,互相渗透,互相推动……”但与儒释二教相比较,人们常以“杂…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先秦的原始儒学和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新儒学“新”在何处?学者们各有所见。过去学术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新儒学之“新”在于熔儒佛道为一炉,或曰吸收和改造佛道从而创新儒学。例如,范文澜先生指出:“宋学是以《易经》来代替佛教的哲学”(《范文澜历史论文集》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曹聚仁先生也说:“用《易》学作武器,运用了道家的法宝来和佛家的‘法’作生死战,这便是宋明理学家的‘新’”(《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第228页,三联书店1986年版)。最近,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  相似文献   

8.
明末清初在中国思想界出现了一批“学通四教”的回族学者,他们既精通伊斯兰教义,又通晓儒学、道教、佛教的思想内容,他们把这四种学说融合在一起,使之形成一种新的思想体系。这些学者是中国思想史上独树一帜的思想家。这些思想家中有清初的王岱舆、马注、刘智、马复初、马联元等,还有咸丰同治年间的蓝煦、马德新等人。他们在思想史上的特点是将“天方(阿拉伯)经语略以汉字择之,并注释其义焉,征集儒书所云,悍得互相理会,知回、儒两教道本同源,初无二理”(蓝煦:《天方正学·自序》)。他们为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贡献…  相似文献   

9.
对于我国萧齐时期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一书之所谓“道”,解放以来发表过意见的人,火部分认为是儒家之道,但也有少数人认为是道家之道或佛家之道。笔者认为《文心雕龙》之“道”的内涵是“以佛统儒,佛儒合一”。本文试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什么身份存在于一个异质文化社会是宗教史上一个基本但重要的问题。晚明时期,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进入中国内陆,初期在争取在华长期居住权并在中国社会初步立足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问题聚焦于利玛窦身上。具体而言,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在华传教士主要经历了由“僧”而“儒”的转变,兼具“僧”“儒”“宾”“臣”“使者”等几个主要历史形象。由“西僧”到“西儒”的身份选择与转变是教会组织的统一安排部署的在华耶稣会士的集体行为;耶稣会士初选“僧”的身份和其改“僧”为“儒”的根本原因是迎合中国文化的相关传统;利玛窦自称为僧而后辟佛,学儒而不尽为儒,一方面是因其来华的目的为传播天主教义,同时也是其选择和建设其在异质文化中社会身份的必然要求;教内外人士和中外学者对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开创的合儒路线的不同评价是宝贵的,利玛窦研究以及晚明入华耶稣会士相关问题的细化与深化研究必然在学术争鸣中不断得到推动,并不断层累其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主教来华传教活动的主要奠基人是明朝万历年间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 MattoRicci),他制定了一套“合儒”、“补儒”和“超儒”的传教政策。他本人儒冠儒服,利用科学知识,博得许多中国士大夫的信任和好感,并努力打入宫庭,获得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的支持。他曾说过:“传道必须先获得华人之尊重,最善之法,莫若以学术收揽人心,人心既服,他们必定随之。”(费赖之:《入华耶稣会士列传》,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万历二十八年底(1601年1月),利玛窦与另一个耶稣会士庞迪我(De Panfoja)“赍方物进朝神…  相似文献   

12.
晚清来华以林乐知等人为代表的自由派新教传教士对中国儒家学说的看法和态度存在着“合儒”、“补儒”、“批儒”、“代儒”等环环相扣的四个层次,其中,“合儒”是一种文化策略,“代儒”———基督教征服中国———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而“补儒”、“批儒”则是从“合儒”到“代儒”之间的必要手段和桥梁。西教士对儒学中的缺陷、不足和劣根性等批语是完全站在西方人立场和基督教的角度进行的,但也应该承认这对动摇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不无助益,因而在近代中国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思想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内涵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历史沿革孙凤栖:“实事求是”最早见于《汉书·景十三王传》,其中,写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前汉书》第226页)后来,“实事求是”作为一条成语传下来,颜师...  相似文献   

14.
孟子思想是先秦儒家思想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孟子不仅继承了孔子的人学,而且将孔子的“为己”之学发展为“自为”之学。由于孟子把人视作为自为的主体,因而把不为孔子重视的心的地位突出出来。张岱年先生指出;“孔墨老都没有论心的话,第一个注重心的哲学家,当说是孟子。”(《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33页)张先生的话可谓卓识,在中国古代思想家中,确实是孟子最先提出关于心的学说。“自为”之学和心说的提出,是孟子对中国哲学发展的重大贡献。一、从孔子的“为己”之学到孟子的“自为”之学儒学是在一种…  相似文献   

15.
试析王充的鬼神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者们一般都用“无(鬼)神论”来概括王充关于鬼的论述,称赞王充是“后汉时代最大的无神论者”,说王充哲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无神论”。①但当翻开《论衡》时,我们却发现王充对鬼神的批判,仅停留在讲“人死不为鬼,无知,不能害人”之《论死篇》;而在后来的《死伪篇》《纪妖篇))(订鬼篇》等中,王充对鬼神乃至妖怪,并没有采取否定的态度,以至称王充是无神论的学者也说:“《论死》的鬼论观点本来十分明确,中间出了一篇《纪妖》,到了《订鬼》观点就动摇模糊了。”(任继愈:{中国哲学史新编》,第535页)我认为,要全面…  相似文献   

16.
李春颖 《哲学动态》2023,(3):39-48+128
心性论是宋代儒佛之辩的核心议题,本文以儒佛共用的概念“心”与“觉”为核心,从禅宗和理学两方面分析儒佛差异,重点关注以朱熹为代表的南宋儒者在辟佛时所针对的禅宗思想和儒佛之辩的根本原则。在“心”与“觉”的问题上,儒佛之辩的重点在于觉、心、性三者的关系和理路,尤其是禅宗中以知觉为佛性的思想。是否向上一提,有超越“心”与“觉”的最高本体——天理,成为理学与禅宗的根本差异。鉴于程门后学中出现轻视形上本体,强调发挥心之知觉作用的思想倾向,与禅宗单讲觉、觉悟之心有相似之处,因而南宋儒佛之辩的重点转向了儒门内部的思想清理。  相似文献   

1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见于《论语·泰伯》篇,它与上下文都没什么内在的联系,所以蔡尚思先生在《孔子思想体系》一书中说:“乍看起来,这三句话有点没头没脑,因而注家有种种不同解释。”(见该书第132页)这很符合实际。一般认为,孔子在这里是说的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的完善过程。如是,诗、礼、乐当然也就是完成这个过程的手段。这种解释应该是有根据、有道理的,符合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过我总觉得还有深层的东西未予批明,故而令人觉得“有点没头没脑”。我们为什么不能摆脱先儒的成见而另辟胜径呢?…  相似文献   

18.
如果可以将追求现代化界定为自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史的主线,那么,孙中山先生可以说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探求中国现代化之路并终生为之奋斗不息的伟大先驱。其一生之理想可一言蔽之曰:实现中国之现代化,“使人民一律享受近代文明之乐”,并“促进将来世界之文明”。以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69页。kXT凡引该书,只注页码)所谓“现代化”或“近代化”乃是晚近才在中国被提出来进行专门讨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①,因而在孙中山先生的著述中尚不多见②。但孙中山先生不仅毕其一生孜孜以求中国之现代化,而且为此提出了宏大…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的“儒者气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人朱有言:“予以为孔、孟之学,发明之者,来先儒也;身体而力行之者,诸葛武侯也。”(清张鹏胡编印《诸葛忠武志》卷八)在中国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上,有高谈心性而置“四海因穷”于不顾者,有满口孔、孟仁义道德而“行若狗彘者”(李赞语,兄《续焚书·三教归儒说》)而“自比于管仲乐毅”,并且从未标榜儒家的诸葛亮,却真正实践了孔、孟之学。这种反差的确是中国儒学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现在让我们看一着诸葛亮是如何身体力行扎、孟之学的。一、“为王者师”在孔、孟看来,土君子的最高理想应该是“为王者师”,因为只有“为王…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视野中的孔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的“视野”(Horizont)里,中国古代思想会呈现出极不同的样子;20世纪的中国人想必对这一点有深切体会。而这一现象在看待孔子时又特别的突出,因孔子本人的为人为学具有最纯粹的中国风格,常对现代人的理解方式形成挑战。章炳麟前后期对孔子和儒学态度的巨大反差就源自他所处的不同视野,而按照西方的概念化思路来看待孔子,只会看见“一种常识道德,……[它]是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119页)。这并不能笼统归为西方人的偏见,因为按传统哲学的方式,实在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