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伦理相对主义是西方“现代化”历史变迁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伦理思想,它主张伦理学不可能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大家一致认可的、普遍有效的道德标准.汉斯·昆先生则认为,以人性为基础的宗教可以克服伦理相对主义,并为“普遍的、绝对的社会规范”提供可靠的解释,因为宗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存在.汉斯·昆的宗教伦理思想的根本缺陷在于其人性基础,因为他的人性观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观,是概念抽象.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基地上,伦理相对主义的克服才是真正可能的.  相似文献   

2.
在伦理生活中,人们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生命和生活,形成伦理叙事。生命和生活本身是伦理叙事的起点,有价值和意义的生命和生活则是伦理叙事想要达到的目的,而连接起点和目的的桥梁则是人们在实践生活中构建起来的各种伦理训诫。伦理叙事基于人性表现为个体叙事和集体叙事。儒家通过集体叙事表现出内省自觉、群体本位、追求礼教和追求和谐的伦理精神,通过个体叙事表现出追求人格完满的伦理精神,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叙事,凝聚出了独特的中国伦理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3.
全球公共健康伦理是随着全球性公共健康危机的不断暴发和公共健康国际合作的不断发展,在关于全球生命伦理的讨论中提出来的。作为在公共健康伦理学领域为维护和增进全人类共同健康利益而寻求的一种基本道德共识,全球公共健康伦理不仅有深刻的现实和历史依据,而且有内在的人性基础和文化依据,是维护人类健康的内在道德需要。全球公共健康伦理的建立是在承认和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普遍价值和道德共识的过程,其建立的方式是以人类健康的公共理性为基础的对话和交流,其推广和发挥作用的方式是倡导。  相似文献   

4.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伦理,即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因此,确立人类社会的秩序是历代儒家久盛不衰的理伦旨趣,由此汇成了规模宏大的儒家伦理的思想及规范体系,并在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发挥着现实作用.近代以来,儒家伦理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目前,学术界越来越多的人认真探讨这一问题: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是只能陈列于历史博物馆的文化展品呢,还是可以继续发挥现实作用的文化因素?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要厘清儒家伦理在传统社会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挥作用以及在近代社会之所以受到冲击而衰落的深层原因.本文正是力图以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线素,通过历史的分析,对这一问题作一个侧面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西方文明中的人性假设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健 《道德与文明》2010,(4):119-123
制度伦理与人性假设是密切相关的.性恶论是西方文明中的基本人性假设,早期崇恶制度伦理的起源即是以此为基础的.近代社会契约理论促进了西方市场经济制度伦理的形成,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发展了人性假设理论,对市场经济制度伦理至善性进行了探索,到了现代,有限理性主义一定程度上又复归到崇恶制度伦理上.西方人性假设理论折射出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伦理特性应当是:利己和利他结合、经济和道德一体、竞争与合作的互动、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本体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的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无论是主张以人为伦理本体还是强调以自然为伦理本体,都属于黑格尔所嘲笑的原子式的没有精神的思维方式.超越这种有限思维在于将这两种对立的生态伦理本体统一起来,形成一种生态人性的伦理本体.由于这种生态人性是人同自然界的本质一体化,人为中心即自然为中心,自然为中心即是人为中心,于是就消解了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并成为二者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7.
香港不但要实现主权回归,更要实现香港社会群体意识形态中以“国家、民族、身份”等为核心伦理价值取向的回归.欲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对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伦理向度的形成原因以及伦理特质有深刻洞悉.在我看来,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向度形成事实上受到东西方两种不同伦理文化的共同作用,正是“东西方伦理文化”在香港群体意识形态中的“历史合流”,导致香港群体意识形态的伦理特质为:伦理向度的基础为中国传统伦理,伦理向度的形态为次生伦理,伦理向度的主流为商业伦理.  相似文献   

8.
道德赤字、人性亏损是当代医学最大的危机,单纯法律、伦理、制度已难以管控医生的真实医疗行为,现代医学正面临前所未有的道德冲击和人性挑战。作为一种新道德思维,医学责任伦理具有新的精神气质和新的伦理追求,它超越传统的道德思维局限性,以他者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医学责任,开辟了一条解决现代医学面临的道德难题的新路径。责任伦理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具有善良的人格,要践行一种自愿的、主动的、不求回报的伦理责任,让医学技术为社会可持续、为人类健康和子孙后代造福。  相似文献   

9.
论亲属法的伦理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属法的伦理精神以婚姻家庭伦理在人性假设上的逻辑推演为基石,型塑于自由、平等、人道之原理,贯注于婚姻家庭伦理实体和伦理关系之理性精神,体现为亲属法上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的伦理观念,以实现个体幸福和家庭和谐的最终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0.
伦理谋划关键在于其道德哲学基础的合理性.建立在唯心抽象道德哲学基础之上的现代性伦理谋划以抽象人性为本体论基础、以形式理性为方法论依据、以美好的幻想及"乌托邦"式的社会运动为实践方案,这就内在地铺垫了其失败之径.后现代伦理谋划应建立在唯物辩证的道德哲学基础之上,即以历史具体的人性为本体论基础、以辩证理性为方法论依据、以个体与类有机结合的伦理生成拓展路径为其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让人际间的是与非,人性中的善与伪显得分外立体.疫情防控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和伦理关怀需要肯定与弘扬,而暴露出的问题则需深入反思.纵观人类的灾疫史不难发现,看似自然灾害的瘟疫但其实问题的症结往往在人类自身,若要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需要从根源上解决人的问题.疫情下出现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异化是工具理性主义思维的后果,需要用价值理性和伦理关怀加以克服和矫正.以爱为归依的行为表达是人价值理性的主张,而人与人之间产生的共鸣、共情、共生则是伦理关怀的彰显.在科学防控疫情的过程中,面对诸多的伦理两难,需构建克服工具理性主义、彰显价值理性的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12.
健康道德是关于人类健康的一种道德观念.在生态伦理视域中健康道德观念被拓展、更新.它把人的健康、社会的健康和自然界的健康共同作为研究对象.它提出生态伦理视域下的健康道德具有公益性、代继性和共生性的基本特点,提出人人参加,事事参与;健康生活,健康行为;抵制陋习,抵制败俗;爱护环境,履行责任的道德要求.  相似文献   

13.
绿色体育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曾建平 《道德与文明》2007,(1):29-32,42
绿色体育具有三大价值支点:尊重自己,保证健康;尊重对手,公正竞争;尊重自然,保护环境.这三大价值支点构成了绿色体育的伦理精神.其中,促进健康是体育运动至为始源至为永恒的内容;维护公正是体育运动从个体的、非竞争的功能转化为群体的、竞技的性质之后至为关键至为看重的内容;和谐自然是绿色体育至为新颖至为根本的内容.在推进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绿色体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从厘清公共卫生和公共健康的关系出发,基于相关概念演变、理论研究现状、伦理价值"目的善"的角度论证凸显公共健康的核心地位。谈及公益性是公共健康伦理研究内在的价值追求,但公共健康实践中存在着公益性缺失特别是时下热点事件发生所暴露出的问题更是说明公共健康伦理强调公益性的伦理正当;同时强调公共健康的公益性对于体现人的尊严、缓和伦理冲突、维护社会正义又具有伦理应当性。为此,试从重视伦理冲突和解、责任共同体建立、关注国民健康素养提升等方面探索公共健康伦理公益性回归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5.
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问题是公共卫生伦理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领域出现了大量严重的伦理问题,其主要根源在于公共卫生决策的伦理缺失.强调指出公共卫生伦理决策应当树立科学健康观,并以此为基础,从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和加大政府投入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公共卫生伦理决策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规范伦理学是伦理学的基础形态,它得以构建的认知基石是人性,逻辑起点是利益:利益构成了规范伦理学的原初概念.围绕“利益”而展开的是权利与责任,权利与责任的价值诉求形态是利害与爱恨.以利益为原动力,统摄权利与责任、利害与爱恨而内驻为伦理信念,外张为伦理行为.伦理行为追求利益,必须遵守利益的普遍性原则和利益的节制性原则这一双重伦理规范,其最终目标指向是在合理利己和合理利他的对立统一价值诉求中站立为人,自己成就道德生活者.  相似文献   

17.
骨科收治病种复杂,急症多,治疗方法较多、涉及患者肢体功能和美观,因此,它的伦理问题显得复杂.作者总结了医患之间在入院及诊治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法.以期了解骨科诊疗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来促进医疗行为的规范、体现骨科诊疗中的人性关怀,促进骨科医生个人的成长和骨科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康德道德哲学为着眼点,我们可以把儒家伦理划分为两个组成部分,即作为调节性原理的儒家伦理与作为构成性原理的儒家伦理.前者建基在人性的基础上,体现为人之为人的本真存在,是一种自我教育,即儒家所说的成德之教.后者建基在人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体现为包括家庭、国家在内的一种社会秩序的安排.两种原理相互依存,其间存在一种内在的张力.通过这种分疏,可有效地回应关于儒家伦理的普适性与特殊性的争论.  相似文献   

19.
近五年来国外公共健康伦理始终围绕公共健康、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及其相互关系这一主线展开探讨,而公共健康伦理原则的价值排序、公共健康伦理的分析方法与公共健康伦理的教育普及则是其中的理论热点。关于公共健康伦理原则的价值排序问题有特定原则、中层原则和主导原则等排序主张。公共健康伦理的基本分析方法有美德伦理方法、公共善方法和罗尔斯主义方法等。让公共健康专业人员理解公共健康伦理知识,提高道德能力和培养职业道德情操则是公共健康伦理教育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杨泽波教授的"伦理心境"说是对孟子性善论的一种代表性诠释,他最近以"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说补充和发展了这一诠释。人性中确实有道德方面的"自然生长倾向",一方面人自然会发展出亲子之爱和恻隐之心等道德情感,另一方面人性中也具备发展出道德反思、理解和判断等理性能力的要件。而且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内容也不是自成一体的存在,"伦理心境"不只是社会生活在心灵中反复印刻的结果,它们都有"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作为基础。相较于"伦理心境","人性中的自然生长倾向"更适合用来解释孟子性善论。据此,性善既是性本善,也是性向善,合言之是性本向善。性善是自然、经验的,而非超自然、先验的。性善有一个包含着情感和理性的立体架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