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海》2016,(3):138-144
马基雅维利关于日常道德规范的"邪恶"主张,导致读者很难认为其学说有任何道德之处。实际上,命运的变幻莫测使得马基雅维利体认到世界的偶然性与复杂性,从而将行动者置于具体的道德情境中;同时,他强调审慎行事的人必须得清楚意识到自己被命运置放其中的情势,而要对自己所处情势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据以正确行动。从形式上看,马基雅维利学说里的命运-审慎德性结构表明他的学说仍然是具有古典意义的道德叙述:强调个体的独特性,日常生活中自然欲望的重要性,生活情境的变动性,以及个体在回应各种独特的实践情境中以审慎统摄其它各种德性的要求。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在政治与道德两分框架下解释马基雅维利的传统进路。  相似文献   

2.
高中华  赵晨 《心理学报》2014,46(8):1124-1143
本研究基于个人-组织契合理论的视角, 通过对286份员工与直接主管的配对数据, 揭示了组织政治知觉对员工绩效(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组织认同在这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层次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组织政治知觉对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显著的消极影响, 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可以显著调节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两者之间的关系, 而组织认同是组织政治知觉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调节路径分析结果表明:马基雅维利主义对组织政治知觉与员工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也是以组织认同为中介, 具体表现为被中介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斯宾诺莎与马基雅维利的联系,一直是政治哲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据当代"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两种理论路径,斯宾诺莎至少具有两种可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面向:一是斯宾诺莎"理性自由"的哲学,它与推崇"积极自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二是斯宾诺莎对"国家理性"的贡献,它证明了斯宾诺莎如何效仿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技艺,同时拒斥霍布斯的守法国家理论。基于斯宾诺莎对哲学与政治之关系的一般看法,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本质上是用纯粹政治的手段来达到超越政治的哲学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近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发展史上,马基雅维利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关于政治行为之目的、手段、结果以及政治情境中“必然性”的论述,揭示了国家理性学说的基本要点;他对宗教、道德、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阐述,表明他是现代国家理性学说的开创者;围绕“马基雅维利主义”所产生的争论事实上都与国家理性问题本身的困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各种诠释进路与他的国家主义本身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利视阈中君主行为的道德与非道德思想的探究离不开伦理与道德维度的审视。在马基雅维利看来,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互斥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张力关系,他自己的道德思想与他论说的主体的道德并不等同,因此,对其道德思想的评价必须坚持历史评价与道德评价的辩证统一。在他那里,道德与非道德之间的"度"主要在于为何而用、何时而用和如何而用,君主的道德抉择是在道德展示出的吊诡之处及与非道德之间相互转换的复杂多变的幻象中、在各种困境和冲突中、在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和鸿沟中审慎地考量后作出的,道德的应然逻辑和想象的理论推演被打破。马基雅维利倡导的君主道德表面上是行恶,实际上是在行善,且需要运用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技艺才能把握的一种品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NiccolòMachiavelli)对待道德的态度是双重的,而不是矛盾的。研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的思想关系,有助于解决卢克斯所提出的、马克思对待道德的矛盾态度问题,有助于理解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葛兰西与阿尔都塞对马基雅维里思想的借用。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为"对事物的想象",又要求复归"古代的德性"。马克思批判道德为意识形态,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仍具有道德谴责意味。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既批判道德又实现道德,这正是黑格尔"伦理生活"之义。同时,马克思与马基雅维里之间也存在很大的思想差异:第一,他们对伦理生活内容的理解不同,马克思的伦理生活是消除民族差异和消灭阶级的共产主义,马基雅维里的伦理生活是统一的民族国家、为共和国奠定基础的君主国;第二,他们所认为的伦理建构所需的客观条件是不同的,马克思强调经济条件,马基雅维里更加关注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7.
好人也会做坏事:有限道德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限道德是指个体在道德判断中固有的局限性,表现在人们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观的悖离,它导致无意识的道德偏差.有限道德弥补了理性道德模型在不道德行为解释力上的缺陷.该视角下的不道德行为主要包括:内隐偏见、内群体互惠、沽名钓誉、利益冲突和漠视未来.关于有限道德存有4种理论解释:自利性动机、双重自我、道德褪色和框架效应.未来有关道德决策和不道德行为的研究,需要延伸到有限理性与无意识层面.  相似文献   

8.
流俗的观点认为,马基雅维利主张“新君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必须残酷无情、背信弃义,但实际上这里存在着明显的误读。对几组历史人物的德性与行为方式的对比性论述揭示,马基雅维利的主张毋宁说是,到底应该采取宽厚仁慈的方式还是残酷严厉的方式,政治行为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对象、情境、时机和方式等因素,否则可能会产生善与恶的转化。在马基雅维利那里,这种所谓的“辩证法”不只适用于仁慈与残酷,它至少还适用于慷慨和信义及其反面。作为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式,它既是后果论的,也是情境主义的。它揭示了马基雅维利对古典德性论传统最大的背离与颠覆。  相似文献   

9.
秦峰  许芳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7):1248-1261
如果说大五人格代表了特质论人格心理学对非临床人格的研究成果,近期出现的黑暗人格三合一则代表了对亚临床人格阴暗面的研究成果。黑暗人格三合一由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三种人格特质构成,这三种人格特质在西方文化中均属于反社会型人格特质。对黑暗人格三合一的研究发现:(1)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2)它们的测量工具均较为成熟;(3)黑暗人格三合一不仅具有反社会性,也具有亲社会性;(4)黑暗人格三合一反映个体的快速生命策略;(5)遗传和环境因素在黑暗人格三合一的形成中发挥不同作用;(6)黑暗人格三合一是不同于大五人格的人格特质群。  相似文献   

10.
政治伦理何以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淑芹 《哲学动态》2005,(10):25-29
一 谈政治伦理或政治道德,不能不提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Nicollo Machiavelli,1469~1527)的政治哲学.在马氏的政治学理论中,政治与道德出现了悖论:政治应讲道德,但讲道德却难于实现政治目的,故政治不必考虑道德的正当与否,只需考虑政治行为的效用.政治与道德的这种悖论关系,可简称为马基亚维利道德难题.为此,一些教科书或著述常把马基亚维利的政治思想归类为非道德政治观.然而,细读和体味马基亚维利政治思想的意蕴,又不得不为他对政治与道德悖论的洞见所折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