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论语说》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不只是文学大家,而且对儒家的经典有深刻研究。苏洵参与编撰了《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苏轼撰《易传》九卷、《书传》二十卷、《论语说》五卷,苏辙撰《诗集传》十九卷、《春秋集解》十二卷、《论语拾遗》一卷、《孟子解》一卷。明代焦竑很重视苏氏解经的成就,竭力搜求,编成《两苏经解》。有万历二十五年毕三才刻本和万历三十九年顾慥刻本,其间独缺苏轼《论语说》一种,甚感遗憾。清代朱彝尊撰《经义考》,也未见此书。《四库全书总目》说:“今未见传本”,“其说亦不可复考”(《论语拾遗》条)。可见明清以来,书已失传。我发现宋、金以来的某些书里,尚保存有此书的佚文和有关论述,可见一斑。朱熹说:“东坡天资高明,其议论文词自有人不到处。如《论语说》亦煞有好处。”(《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苏轼也“自谓颇正古今之误,粗有益于世”(《东坡续集·与滕达道书》)。不舍杯土,泰山得以成其高;不辞细流,黄河得以成其大。值此深入研究孔子和儒家学说之际,谨将苏轼有关《论语》的论述,钩稽排比,按《论语》篇次辑为一编,冀使苏轼《论语说》得以重见天日。虽不为完璧,而于百家争鸣中亦可窥见苏氏对孔子学说的研究心得。不当之处,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2.
定县竹简《论语》与《论语》的成书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涛 《管子学刊》2005,(1):98-102
根据定县竹简《论语》,崔述等人依据文体、称谓所作关于《论语》成书的种种判断难以成立。《论语》是由孔子弟子统一组织,集体编纂。《论语》的编纂经历从孔子弟子到再传弟子的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3.
啖助、赵匡、陆淳是唐中后期治《春秋》颇有建树的人物,其《春秋》学思想对北宋苏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苏辙对其所采取的"择善而从、取舍由经"与以权变思想阐发《春秋》微旨的治经之法作了大量的继承,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前儒"牵经以就传"的治学弊端。针对啖氏等治《春秋》所采取的否定《左传》史料价值与"舍传求经"的做法,苏辙重申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强调解经应以史为据,这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啖氏等《春秋》学对北宋《春秋》学所造成的"逞意说经"的流弊。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5.
与北宋流行的以孙复、刘敞、孙觉等人为代表的“新《春秋》学”乃至先前三传专门之学相比,苏辙的《春秋》学表现出显明的特点以《左传》为本;迁经以就传;“不专为例”;尊王而又是霸;持绝然对立却又渐进“楚”的夷夏观。  相似文献   

6.
郑玄的《论语注》全本今世不传,其注散见于后代典籍之中。敦煌出土的《论语》郑注,对于辑录郑注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参照今本和敦煌出土的相关经卷,校订和迻录其中的S.3339残卷,试图稽考古本《论语》和《论语郑注》的部分原貌。  相似文献   

7.
叶适在释读《论语》时,注意扬弃前人思想,注重推陈出新。在诠释《论语》中,他采用了经与史、义理与史实结合的解经方法,提出了事功与德性统一,事功与践行统一的主张。他否定了曾子独得从尧到孔子的一脉相承之道而传之的说法,认为曾子把一贯之道简化成了"忠恕之道",仅保留了"止于其身"之道,因此他不是独得孔子之传而又传之后人的关键人物。叶适的上述做法,一方面丰富了《论语》学的解经方法,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故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当时的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西汉初年,由于政治统治和文化建设的需要,《论语》从诸子升格为"传"、"记"。虽然学界对汉文帝时官方立《论语》博士存在不同看法,但不论文帝是否设置《论语》博士,毫不影响《论语》的传播和接受,其传播的繁荣盛况,可以通过《汉书·艺文志》的记载窥其大略。而《汉书·艺文志》在"六经"之后首排《论语》,足可见证其在当时的地位。《论语》被推尊为与"六经"并列的"七经"之一,从子书升格为经书,大概完成于汉武帝时期。  相似文献   

10.
在《太平广记》所收录的唐五代小说文献中,唐代的仙人都喜欢饮酒,酒肆是仙人常常出入的场所:《太平广记》卷三十五引《仙传拾遗》中《冯大亮》一文中写道,冯大亮家置酒肆,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介绍《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经部易类》的概貌。为了使读者对整个《拾遗》有所了解,我先谈《清史稿艺文志》的基本情况,再谈《拾遗》的原委,然后谈到清代《易》学成就,以及《易类》拾遗的经过.《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认为《易类拾遗》有助于《易》学研究者了解清代《易》学发展,准备在本刊连载,因写成此文,略述梗概。由于我们水平所限,《易类拾遗》和本文,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易》学专家和《易》学爱好者不吝指正.  相似文献   

12.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13.
"集注"与"集解"一样都是经学注释的传统模式,在朱熹之前,卫瓘、孙绰、李充等都著有《论语集注》,朱熹注释《论语》历经《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论孟精义》等多种尝试,最后选定"集注"体例。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中所引三十五家注的所属时代、学术派别、注释重点及其风格等方面的分析,揭示了朱熹对《论语集注》的"经注"定位,也揭示了《论语集注》成为超越时代的经典之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孟子》《史记》等古籍中征引的孔子言论,与今本《论语》一致。说《论语》在结集过程中“愈改编愈失真”根据不足。《论语》的重要编者张禹,本受《鲁论》,兼治《齐论》,未曾“背师谀君”,妄改《齐论》。《论语》中“五十以学易”等句中的异文,来自文字假借或传写笔误,并非出自政治、学派斗争需要的篡改。因此,今本《论语》仍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最为直接、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谶纬与齐文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谶纬为齐学,齐地滨海,海中云气像楼台,故有海市蜃楼。相传东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为仙人所居之处。故海上方土慕神仙,求不死之药。大海浩瀚,无涯涘,游于海上,致人遐想,发奇幻窈妙之思,而神怪迂诞之说由是起。故齐学恢宏而肆,其弊则流于荒诞不经。议代经学有齐鲁之分。鲁学有《鲁诗》、《鲁论语》。齐学有《齐诗》、《齐论语》。《汉书·儒林传》云:“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孝经》则有博士江翁著《孝经江氏说》一篇,博士江翁即传《谷梁春秋》的瑕丘江公之子孙,这是鲁学,而后仓的《孝  相似文献   

16.
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汉书·杨雄传》记载:“(杨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据此,有些学者在研究和讨论杨雄关于易学方面的思想时,往往只是埋头于《太玄》,而不注重...  相似文献   

17.
整个中国古代经学的文本可分为经书系统和诠释性文献系统两个部分;经书系统形成之后,经学的各种争论就围绕着诠释的部分而展开。诠释文献又可分为传、说、记、章句以及注、疏等数类,其中传是最早出现的诠释文献类别。《论语》在汉初的地位相当于大传,但由于是五经之,六艺  相似文献   

18.
书讯     
《中国哲学史》2009,(3):31-31
<正>书讯:《论语学史》,唐明贵著,5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论语学史"的结项成果。本书分绪论、《论语》概说、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学、隋唐时期的《论语》学、宋代的《论语》学、元代的《论语》学、明代的《论语》学、清代的《论语》学和余论十二大部分。本书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论语》学  相似文献   

19.
性命说——由孔子到思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思是孔子之孙,又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可是子思言性命与孔子不同,倒与他身后的孟子接近。可以说子思的性命说违背了孔子,启发了孟子。孔子言性相近而已,孟子则大讲性善,变化不为小,其间子思起了大作用。子贡曾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意谓孔子常讲如《诗》、《书》、《礼》、《乐》等属于硬件的东西;至于深层的,属于软件的东西,如性与天道的精义,孔子不讲。子贡所言可能属实,《论语》二十篇记孔子语至多,而记孔子言性者只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两句。《论语》记孔子言…  相似文献   

20.
《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为浙东学者刘宗周与黄式三研究《论语》的力作。在《论语后案》中,黄式三采用了刘宗周、万斯大、全祖望的学术观点,展现了对浙东学派的继承和反思。比较《论语学案》与《论语后案》,在诠释经义方面,展示了从意义的理解到文本的还原之异趣。在学术思想方面,从《论语学案》的重心演变为《论语后案》之崇礼。在文学气象方面,则由《论语学案》的崇气象嬗变为《论语后案》的重考据。从《论语学案》到《论语后案》,一方面展现了《论语》研究的传承,另一方面则为研究浙东学派思想的变迁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