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2015,(12)
<正>很高兴有机会和佛教界同仁交流一下四川阿坝达扎寺在藏传佛教文化建设上的一些做法和经验,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一、筑牢文化根基,弘扬藏传佛教优秀文化坚持和加强寺院文化建设是达扎寺保持下来的好传统。达扎寺从一个小小的山野修行之地,发展成为一座藏传佛教学科较全,学风严谨,并在一定的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寺院,靠的就是注重和加强寺院的文化建设。达扎寺在文化建设中,列为首要任务的是僧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僧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7,(8)
<正>藏传佛教寺院,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物质载体,浓缩地体现了藏传佛教的价值观念,也积淀着藏族民众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藏族信众时常到寺院顶礼朝拜、转经念咒等,已成为藏族信众传承千年的宗教行为。从藏族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历史来分析,藏传佛教寺院既是藏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藏族精英和知识分子集聚的场所,同时是藏族群众顶礼的地方,与藏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藏传佛教寺院与藏族民众的互动,  相似文献   

3.
仁青安杰 《法音》2012,(6):25-27
藏传佛教作为佛教的一大流派和藏族文化的精髓,在近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自己特有的教育模式,即以寺院教育为核心,社会教育为主要内容,实现佛教价值观为终极目标的教育。一、藏传佛教传统教育及发展藏传佛教传统教育的核心就是寺院教育,依靠寺院进行传播和弘扬佛教的利他精神。寺院教育最初也是伴随佛教的传播而产生,后来随着藏传佛教的兴盛而发展。  相似文献   

4.
尼玛次仁 《法音》2009,(11):63-64
10月18日至20日.藏传佛教格鲁派创立暨创建甘丹寺600周年庆祝活动在拉萨甘丹寺举行。来自西藏扎什伦布寺、萨迦寺、敏竹林寺、楚布寺等11座不同教派寺院的僧人代表20余人来到甘丹寺.为这座藏传佛教格鲁派的最古老寺院带来吉祥祝福:上万名信徒前来朝拜,向僧众发放布施,朝拜展佛.让这座往日宁静的寺院热闹非凡。  相似文献   

5.
当前藏传佛教寺院经济逐渐步入转型阶段,建立在封建农奴制基础上的超经济剥削已经不复存在,在佛教"布施一功德"观念的影响下,社会财富以"供养三宝"的方式大量流入寺庙,成为藏传佛教寺院经济收入。总的来看,藏传佛教寺院经济近年来从无到有,实力不断增强,同时这一发展过程具有产业化程度低、区域及城乡差异大、经营管理失之粗放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简讯一束     
《法音》2015,(8)
<正>近日,由青海省海西州佛教协会主办、都兰县佛教协会承办的以"守法持戒、端正教风"为主题的佛教论坛在都兰县曲日岗寺院举行。海西州两市三县28座藏传佛教寺院的100多名僧侣参加本次论坛会,其中16名僧侣围绕论坛主题做了主旨发言,当地300多名信教群众聆听论坛。(海西州民宗委)近日,北京市佛教协会、北京市道教协会在北京会议中心联合举办了"北京市佛道教界政策法规学习培训"。北京市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李胜勇  相似文献   

7.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1,(8)
本刊讯7月26日,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和兴海县成功举办首届藏传佛教论坛。论坛以藏传佛教与和谐社会等为主题,组织藏传佛教寺院的僧侣,就藏传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因素以及加强民族教育、法制教育、建立生态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汉、藏两大文化板块的交界地带,也是20世纪中叶以前安多藏区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对甘南地区的藏传佛教信仰及其寺院经济现状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当前藏传佛教依然主导甘南藏区的宗教文化,而建立在佛教功德观之上的部落及家庭供养则是藏传佛教寺院得以正常运转的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10.
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藏传佛教寺院众多,向以"召城"著称。但在林立的佛寺之中,却也点缀着弯弯新月,这些或古老或年轻的清真寺,带给这座城市更加多元、更加独特的风情。在回民区最繁华热闹的地带,有一处古色古香、庄严肃穆的安宁清净之地,这就是呼和浩特清真大寺。在当地回民区的多座清真寺中,这座清真寺居于中心位置,因兴建年代最早、建筑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风格独特,故得"清真大寺"之名。  相似文献   

11.
正澳门特别行政区古称"莲岛""莲花地"。在这座喧嚣繁华的都市内,有一座闹中取静的莲花禅境——澳门现存历史最为悠久的佛教寺院,被澳门当地人称为"观音堂"的普济禅院。一在澳门半岛之上,有一条以旧时葡萄牙军官美士基打的名字和职衔命名的"美副将大马路",澳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佛教寺院普济禅院正位于这条马路的一侧。今天,当我们探讨澳门佛教的历史文化源头时,多会从这座寺院谈起。  相似文献   

12.
强巴林寺(亦称昌都寺)位于西藏昌都昂曲和扎曲两河交汇处,创建于1437年,建成于1444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康区创建的第一座寺院,也是康区规模最大的寺院。历史上,强巴林寺是昌都政治、文化和宗教中心,它的发展和壮大一直与中央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在面对分裂分子时,强巴林寺始终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为维护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大团结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索朗卓玛 《法音》2013,(3):44-48
"荣康"是藏传佛教寺院内最大的厨房,是为参与法会的所有僧众们提供饮食的场所,与汉传佛教寺院里的"五观堂"有异曲同工之妙。色拉寺和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两所寺院,它们分别位于拉萨市的北郊和西郊,"荣康"作为给僧人提供饮食的场所,在其整个寺院的运行中具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寺志及僧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开展,藏传佛教寺院经济在自养方针的指导下取得了长足发展,也为藏区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发展,使得藏区许多久负盛名的寺院周围云集了大批的朝圣香客和商贾游人,并逐步形成了许多以寺院为中心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宗教经济集镇。藏传佛教寺院经济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田野调研和个案分析为主要依据或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境内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作了纵向考述。主要对寺院传统体制的基础、当代寺院的民主管理,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多层分析,不仅梳理了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化过程,而且阐述了当前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悠悠雍和宫     
宛若一幅历史画卷,浓墨 重彩,悠悠然,雍和宫推开一扇门…… 踏沿历史的足迹,上溯至公元1694年,清康熙帝在京城东北的安定门内为皇四子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28年后,这位皇子继承帝位,年号雍正,新帝迁入紫禁城,王府一半作了藏传佛教格鲁派高僧修行的僧院,一半仍为行宫。1744年昔日王府成为皇家寺院。今天,她是北京城内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藏传佛教寺院。 据雍和宫办公室主任阿·巴德  相似文献   

17.
曼巴扎仓作为藏传佛教寺院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它在教育过程中贯穿着公益价值和医学人文教育思想,在医学实践中把藏传佛教的身、语、意概念用之于医疗叙事,从而使安多藏区的曼巴扎仓成为雪域高原的医疗中心。病痛叙事和共情是通过藏传佛教、民族医学教育和文化传统而习得的一种能力和技巧。恢复藏族传统文化,并在医学教育中增加礼仪训练,有助于病痛叙事的展开和医患共情的产生。曼巴扎仓的医学叙事及其实践虽然不适于在藏区以外的地方复制或推广,但其医学共情的实践为消解当下的医患紧张关系提供某种思考路径。  相似文献   

18.
十世班禅大师曾经指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成立,这在我国藏传佛教史上前所未有。尤其将活佛组织在一起学习宗教、政治、科学文化知识,更是藏传佛教在培养高级传教人才方面的一个历史性改革,标志着藏传佛教培养活佛的教育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现代化教学。这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将载入我国佛教史册”(班禅·确吉坚赞《在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首届佛学大专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的成立,标志着藏传佛教佛学教育从经院式教学到现代学院式教学的历史性改革。所谓经院式教学,即寺院教育。作为寺院,它是佛教徒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日喀则白朗县境内主要寺院僧团及平民宗教实践的现状为例,以由下至上的视角,规避中国—西藏之对立、国家—社会之对立这一通常被简单重合的逻辑,以僧众及平民的宗教生活体验、社群与宗教及与当下生活的对话等为研究路径,试图探讨"藏传佛教在当代西藏的生存"这一命题。僧团寺院生活的变迁,寺院经济的建构,俗众信仰实践的情态,关于藏传佛教之未来走向在地方语境下的探讨等,将是本文关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2013,(2):76-77
玛沁县位于青海省境内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黄河上游的山原、河谷地带。全县有藏、汉、回、蒙等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玛沁县有格鲁、宁玛等多种派系的藏传佛教寺院,其中有清代古建筑格鲁派寺院拉加寺,是黄河上游一大名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