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医之纲领,也是中医最基本的诊病手段。难得的是,"孟河费氏"传人费子彬,把这看似简单的四诊法做到了极致。他凭着渊源的家传绝技和自己的认真好学,做到了手到、药到、"一帖"就好的出神入化之境,被人们尊称为"费一帖"。费氏五世都是中医,是地地道道的中医世家。有趣的是,原本他们家住的地方属于很偏僻的乡下,但由于费氏家族医术高明,  相似文献   

2.
“现代中医”——中医现代化的实现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中医药曲折的发展史和今天中医现代化的呼声,留给中医药工作者极大启发。1现代中医的概念陈镜合认为[1]现代中医不是指中医学西医或西医学中医,而是以中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既不同于不懂西医的传统中医,更不同于以西医为主的中西结合医。是源于传统又超出传统,来自中医又超出中医;以“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为指导,按“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结合”的原则,进行临床、教学与科研的当代中医师。陆明等认为[2]现代中医可分为:传统中医,占中医的极少数;中西医结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新发现的史料《宝录》为中心,探讨晚清鄂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民间道教的发展。在晚清的长阳,民间火居道士刘湛然成立了"道德堂"民间道教组织,出版道书、订立规则并建立法脉。这个民间教团以"正一"标榜,是道教在晚清时期民间化和世俗化的典型产物。其教团道士多火居,在世俗生活之外以乡村社会斋醮法事为主要宗教活动。这为了解晚清民间道教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江湄 《中国哲学史》2014,(3):121-121
<正>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从晚清到五四,中国学人在西方文化的步步侵逼下,开始自觉反思和重新建构"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传统,他们在全新的"现代"视域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考察和规定它的特性,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标准重新估量其价值。从晚清至五四的"国学"就是这样一种对"传统"的创造,而创造"传统"的目标则在于"再造文明"。作者细致考察了梁启超、章太炎、胡适对中国学术思想史的诠释和重构,揭示其背后的思想意图,分析  相似文献   

5.
在传统纲常伦理的制约下,女性的活动空间被严重限制在家中甚至闺房中,当女性患病或生产必须要诊疗时,"不就男医"是尊礼守礼的必然结果。晚清中国被李鸿章誉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革时期,西方的制度、器物和文化冲击极大地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诸多方面。在医疗方面,传统时代"不就男医,不就洋医"定例被打破,女性患者开始步入医院治疗,甚至生产。什么原因促使都市中的女性"去医院就洋医"呢?本文以清末杭州广济医院的女性患者及其医疗场景为例,讨论教会医院如何改变清末杭城女性的医疗选择问题。文章认为,杭城女患者群体大致可以划分为"年轻的母亲、女基督教患者、外科手术女患者、吞食鸦片或胭脂自杀的女性以及患恶疾的女性",她们之所以"跨出""去医院就洋医"这一步,是因为"宗教、女性、隐私、母性和手术"五大原因。由于她们处于"宛如己家"、"宛如闺房"和"宛如闺蜜"的医疗场景以及专业的护理和及时改进的医疗制度,令身处其间的女患者很难感受到其医疗选择中的"身体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国明清医学世医众多,以江南最大的地域性医学学派--吴中医派为例探讨其世家众多之成因与影响.认为主要有地域经济优势,文化教育环境、社会机制等方面的因素,世医推动了中医学专科化,完成了一些有影响的专著,其后人对中医学的传承与发展及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今天,中国传统书画的概念已经与文言文和繁体字一样,被20世纪一分为二.有的则用"1949年"作为分界线,将20世纪的中国艺术划分为"传统书画"和"新中国美术",作模糊处理.但无论如何,晚清民国时期的书画毫无疑问大多数仍属于传统艺术范畴.  相似文献   

8.
近代医学整形技术通过报刊传媒推介至晚清中国,实现残缺身体的修复与再造,备受时人关注。晚清女性欲借助医学科技调整体态容貌,进而把身体改造得更有价值,由此引发了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的不安。晚清文人认为医学科技的发展应有道德伦理价值导向,"毁体修容"是对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和妇容观的背叛。随着民国电影业的发展,医学整形技术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一种全新的美容观念引发了社会对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边疆研究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清季曾经处于"显学"的重要地位。然而晚清历史上的"边疆研究"基本属于传统学者治学的范畴,尚不具有现代学术研究的含义。从研究领域看,清季的边疆研究大致局限在边疆史地的范  相似文献   

10.
德清在以佛释老的基础上,实现了弘法护教的佛教理念,在思想认识上超越了宋儒对佛道二教的批评,为晚明的佛道会通提供了有效的途径,这正是德清佛道观思想的意义所在。晚明时期,士大夫中形成所谓"逃禅之风",甚至出现"士大夫无不谈禅"的局面。而佛教僧人也大多倡导儒释道的合一,  相似文献   

11.
中医人类学不同于惯常的人类学将目光投向"异域"医疗体系与疾病文化的理解,而是借用人类学的基本理念与研究方法,同时接纳中医文化中看待、感受、体悟事物的习惯及方式,以此为基点再去看待其他医学体系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包括所谓"主流"的西医。同时,中医人类学为现代生物医学的话语霸权、中医现代化的取向提供反思性引导;以中医视角批判生物医学的研究,为"中西之争"提供建设性话题,为中医药走出去开辟蹊径;并尝试以中医视角对其他医学体系进行研究,为传统医疗体系的发展开拓多元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中国乡村公共道德生活基本延续着传统格局.晚清中国乡村传统公共道德生活格局存在着许多历史的局限性,但沉淀着中国千百年古老的道德文明精华,是近代化公共道德生活在中国乡村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点.  相似文献   

13.
正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本书通过对曾国藩、罗泽南、刘蓉和郭嵩焘四人的个案研究,探讨晚清湖南理学家如何把儒家传统学术,首先是经典研究的成果,转化为解决现实政治问题的资源。第一部分主要考察湖南理学家如何通过对儒家经典学问的反思和重新阐发,为克服晚清中国政治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7,(3)
<正>晚清民国以来,宗道门中有"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之说,金山为禅宗道场之名,早已闻名遐迩。同时,金山的水陆祖庭地位,也随着2006年金山水陆法会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成功申报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渐为世知,得到教内外广泛认可。笔者仅以一名僧人与"金山水陆法会"主要传承人的身份,站在信仰的立场上,浅略地谈谈"金山水陆"的传承和发扬,以求教于教内师长同仁、教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谈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根"与"魂"。传统文化中的忠、孝、节、义不仅是古圣先贤倡导的做人立世准则,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经》)忠者,德之正也。《说文解字·心部》:"忠,敬也。"本义为严肃认真,尽心尽力。《道德经》十六章:"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相似文献   

16.
京城中医名师荟萃,以医治温热病为长的回族著名老中医杨大绮先生即为其一。在六十余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以精湛的医术和诚真至善的医德在广大医患人员中,尤其在京城穆斯林患者中留下了美好的都阿伊。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有机宇宙论在晚清遭遇基督教自然神学的挑战。而天演论作为晚清时代最先进、最有影响的科学宇宙论,与传统中国的有机宇宙论高度一致。两者都认为宇宙是自动生成的,而不是被一个超越的上帝创造的;两者都坚持宇宙万物的发展动力和规则来自宇宙自身而非外部事物。这使天演论能够被中国知识分子用来支持传统有机宇宙论,并对抗基督教自然神学中的神创宇宙论和机械宇宙论。这是天演论迅速风靡知识界并产生深远影响的一个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医教育的重心在继承--再论现代科学环境中的中医教学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中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大批能主要运用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技术解决医疗和保健问题的专门人才。但是 ,目前的状况非常不尽人意 ,其表现是我国大大小小的中医医院和中医科研部门中 ,中医毕业生不能主要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诊治疾病 ,使中医乏人乏术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现在尚有少数老中医支撑着中医院的门面 ,再过几十年 ,真正信中医、懂中医、业中医的人就更少了。如果真的没有了运用中医理论和技术从事实践并创造效益的思维着的庞大群体 ,中医就只有其名 ,而无其实了 ,“中医”这个珍宝也只能像其它中国传统文化一样 ,以古籍的形式存入“宝…  相似文献   

19.
1 往昔备受歧视自生自灭香港中医药业百多年来走过了一条崎岖、曲折的道路。 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之后 ,香港殖民地政府表面上不干预中国传统习俗及其发展 ,包括中医治疗和中草药的使用 ,实际上却歧视、贬低中医药 ,拒绝授权中医签发死亡证 ,将中药经营称为“中草药贩卖者”。香港中医药业长期处于自生自灭、放任自流的状况 ,既无专业地位又无社会地位 ,中医多数是在临街开设诊所或在中药铺坐堂 ,中药虽有药材、成药、凉茶等专门店 ,但多混迹于大街小巷的杂货店铺。19世纪中叶 ,香港民间成立了首家全部由中医师负责诊治 ,并以赠医施药为…  相似文献   

20.
心理疗法起源于我国古代,它的指导思想是祖国传统中医理论中的“人体生命整体观”,所以,古人提出的“上医医心,中医医形,下医医病”是符合治病求本原则的。一、怒胜忧思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