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北省定州市内有一座古老的清真寺,寺内有一幢公元1348年立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此碑在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独占四个第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幢汉文碑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伊斯兰教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石刻是泉州侯塞因的墓碑石刻。但是定州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碑是迄今所见到的第一幢汉文碑。专攻中国伊斯兰教的冯今源先生在其《伊斯兰教文化百问》一书中说:“第一块汉文清真寺碑记就是定县清真寺的《重建礼拜寺记》,时间是元至正八年(1348)二月,撰文者是‘承务郎真定路安喜县尹兼诸军奥鲁杨受益’…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阅西安清真大寺存《咸阳渭城里大寺碑》(以下简称《渭城寺碑》)拓片,发现其碑文中有三行关于陕西经学系传谱的重要记载。关于《渭城寺碑》,据马长寿教授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一书记载:"在胡登洲墓碑的西北,还有一碑,是用阿拉伯文写的。在碑额上有四个字:‘见月凭证’,可知此为一回文月碑无疑。回文月碑一般都立在清真寺内,是作为推算回历的依据。同时这碑旁有两行汉字,一是‘陕西西安府咸阳县渭城里大寺注解经学口口(阐扬)圣教除邪归正统教口口(原籍)咸宁县北门外东菜园后从长安县大皮院受业九世门徒刘长清水若氏撰识虔诚敬  相似文献   

3.
被世人誉为魏碑第一的《张猛龙碑》,自发现以来为历代学者重视、研究,其鲜明的书法风格、无穷的艺术魅力为众多书家所赏读、摹写。摘录明清代表书家对《张猛龙碑》的述评,意在对整个北朝石刻文字有一个重新认识,以期对当今"魏碑"书法创作中存在的审美误区有所识别。  相似文献   

4.
明清以来,全真道教在山东济南章丘境内盛传,道教宫观遍布,碑文石刻众多。自雍正十三年(1735)至民国初年,龙门派曾在锦屏山留下一段辉煌的历史。其中代表人物有韩阳成、刘来广、王复昌、李合林、孙永平、李永传、张元珠、杨至绪等。锦屏山道教碑刻也多为首次发现,如乾隆二年《重修锦屏山朝阳洞老君堂碑》、乾隆八年(1743)《锦屏山记》、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山碑》、嘉庆四年(1799)《重修老君堂碑》、道光三十年(1850)《重修锦屏山庙宇碑》、咸丰五年(1855)《重修碑》、同治六年(1867)《重修老君堂碑》、同治九年(1870)《重修文昌阁碑》、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碧霞祠老君堂碑》、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老君堂碑》等。查阅王昶《金石萃编》、陈垣《道家金石略》等相关碑刻文献则疏于收录。锦屏山碑刻内容详尽,文辞朴实,文章完整,篆刻精美,对清代道教文化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李凇 《中国道教》1995,(3):46-48
姚伯多造像碑是迄今所知最早的道教造像碑,它作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现藏陕西耀县博物馆,和药王山其它石刻一起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的资料已两度发表,第一次是1965年的《考古》杂志,刊有“耀县石刻文字略志”,介绍得很简略。第二次是1987年的《考古与文物》杂志,刊有“  相似文献   

6.
正1981年,扬州城西出土了一块元代景教徒墓碑。该墓碑系青石制成,上圆下方,高29. 5厘米,宽25. 8厘米。碑额呈半圆形,碑额上线刻一组画面:上有莲花座十字架,该十字架形制属于希腊一马耳他混合型;十字架的下面以莲花作底座;十字架及莲花的两侧各有一身长四翼围着中心展翅欲飞的小天使。天使头戴十字双耳冠,面向莲花,双手前伸,守护着十字架(见图1)。天使头戴的有十字的冠帽,在泉州出土的景教石刻中也出现过,而在其他  相似文献   

7.
正元太宗(窝阔台汗)(1237~1244)时,全真派道士宋德方主持修纂《大元玄都宝藏》。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七年(1280),诏谕真人祁志诚焚毁《道藏》经文及板。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令除《道德经》外,悉数焚毁,并诏谕天下。至此,《大元玄都宝藏》毁亡,关于此次修造《道藏》的记载也几乎湮没。陈垣先生据《祖庭内传》《通真子墓碣》记载,略述其情形,兼论秦志安与元好问、李俊民之交往。~1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论述亦是如此。窪德忠认为,宋德方同秦志安、李志全等弟子在山西临汾县的玄都观着  相似文献   

8.
茅山宗为中国传统道教"三山符箓"之一,国内不少道教研究论著在论及茅山宗的发展历史时,多据《茅山志》的记载,以第45代宗师刘大彬为最后一位掌教,认为茅山宗自刘大彬以后,即不见有传承。这种说法其实是值得商榷的。《道家金石略》收有一通石刻拓片,题为《茅山元符万宁宫碑》,足以说明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常而言,在慧沼生年上存有650年与648年两种说法,卒年则多据《神塔碑》善珠识语的开元二年(714)之说。然而,通过《大唐齐州神宝寺记碣铭》与《神塔碑》为基准的分析可知,慧沼卒年当在开元十四年至二十九年(726—741)之间。其次,有关年寿的分歧主要集中在兴福寺藏《弥勒菩萨厨子像》扉文六十五岁之说与《神塔碑》"十有五,属睿宗降诞"时间的冲突上。借助文本分析可以了解到,六十五岁之说为谬,慧沼生年应在贞观二十二年(648)。所以,结合卒年计算,慧沼年寿大致在79岁至94岁之间。  相似文献   

10.
侯帆 《美与时代》2023,(6):117-119
《霍扬碑》作为河东地区石刻书法中较具代表性的石碑,其特征包括取法西晋书法、金石趣味融为一体和点画的隶书燕尾明显等。总结《霍扬碑》石刻书法对北朝时期河东地区书法的影响,主要包括促使隶书向楷书演变和赋予河东地区书法丰富的内涵。该石刻书法对后世书法也具有一定影响,包括推动南北书风的交融和为现代学习者提供启示。通过研究《霍扬碑》,可以更好地了解北朝时期河东地区石刻书法的发展历程及对后世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葛天  张萍 《法音》2022,(9):19-26
<正>一、引言《唐大历六年上都荐福寺临坛大戒德律师之碑》,为纪念荐福寺临坛大师智舟法师所立,现存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太壶寺。碑高234厘米,宽74厘米,最厚30厘米。碑阳、碑右、碑左、碑阴均有文字。碑阳隶书16行,每行36字格,右下角缺佚12字,为世所重。宣统三年(1911)《重修泾阳县志》[1]对该碑进行简介,  相似文献   

12.
<正>1969年,定州市博物馆发掘了北宋至道元年(995年)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在塔基地宫西部6米处,发现了《创修净众院记》石碑,该石碑为青石质,高143厘米,宽78厘米,碑额半圆形,中间浅刻几何形纹组成的"圭"形图案,内刻"创修净众院记"六字,竖排两行。碑身长方形,四周环以几何形纹,其内刻铭文,竖排30行(图一),共计1398字。近些年来,对于净众院塔基地宫出土的器物,多有专文论述,而该碑碑文却没有  相似文献   

13.
正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教会史学家方豪在《云南天主教史考》中云:天主教何时入滇,盖不可考。《马可·波罗游记》第117章"哈刺章州"(即云南)谓,首府押赤(即昆明)有若干聂斯脱里派之基督徒,当可信也。方豪根据元典章、大理崇圣寺圣旨碑、昆明筇竹寺圣旨碑以及元代一些游记等考证,得出了天主教在元朝已经传入云南的结论。一、天主教初传云南明末清初,天主教第二次传入云南。1644年,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克成都,一些天主教徒为了躲避战乱迁到四川与云南交界的盐津县一带,以  相似文献   

14.
<正>元代泉州信奉景教者多为波斯人、中亚人、蒙古人。景教传至泉州有海路和陆路两个路线,海路从波斯伊朗港口登船出发,走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泉州;陆路则由西域或北方南下,到达泉州。据学者牛汝极统计,泉州出土的20多方景教石刻中,有文字碑刻的有19件,其中9件叙利亚文、5件中文(或双语)、4件八思巴文(蒙古语)、1件回鹘文。  相似文献   

15.
《天风》2020,(4)
正《石碑的故事: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及其在西方的反响(1625-1916)》~1一书目前还没有中文版,但作者迈克尔·捷瓦克以其相关中文著作对种族思维的反思~2,相信已经为人所熟悉。本文介绍他这个关于"石头"的故事,还会让人看到,历史上那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不只在它的出生地命运多舛,人们对它的解读,也同样在西方教会与学界的"万国"中被抛来抛去。然而,每当人们与这块被弃石头的真实性偶然  相似文献   

16.
长春观位于河南省荥阳县城北五公里索河北岸,创建于元朝。原来这块地方叫时村湾,元军南下,宋朝灭亡,元军中广平千户杨进圈占此地“三顷有零”为己有(见《中原文物》1986年第一期周铮先生《跋<给付碧洞子地土执照>石刻拓本》)。后在此创建道观,请丘处机弟子碧洞子主观事,碧洞子以其师丘处机长春子之号,命名为长春观。刻碑纪事,古之传统,长春观亦当有创建碑记,查民国《续荥阳县志》: 《创建长春观记》。朱象先撰并正书。延祐四年十一月。碑阴列所属汴梁路郑州等处道院。在长春观殿庭。该志未录碑文。为了弄清碧洞子生平和长春观最初的情况,笔者曾数往寻觅此碑,  相似文献   

17.
五台山南山寺的天王殿前立着一通青绿色石碑,碑额上雕龙戏珠,下有龟趺,石碑通高4.65米。碑身阴面镌刻:故荣禄大夫、大司徒、大承天护圣寺主持,前五台大万圣佑国寺主持、宝云、普门宗主、广慧妙树德宗弘教大师印公碑铭。额题:光前裕后。碑文内容是记述弘教大师的生平和业绩。勒石时间为大元至元五年八月吉日,大万圣佑国寺主持智安立石。因此,人们认为此碑是元代石碑,距今已有656年的历史。人云纷纷,说此碑是五台山现存最早的一块元碑。 近日,我受省文物局古建研究所的委托,调查五台山的有关文物,就此碑作了重点调查核实。在抄录此碑的正、背两面的碑文时,发现正面碑文题为“钦差敕建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南山极乐寺重建万人碑记”。值得注意的是额题系重建万人碑记,时间为“大清光绪九年岁次癸未年孟秋月朔日立”(即公元1883年)。与背面勒石时间晚544年。  相似文献   

18.
李霞 《中国宗教》2012,(2):51-53,88
2月5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简称海交馆)"泉州宗教石刻陈列馆"正式改陈开放。新开放的陈列馆在1991年展览基础上改造提升,分基督宗教、印度教和摩尼教三部分,与海交馆"泉州伊斯兰文化陈列馆"一起,可以让观展者充分领略泉州这个中古时期东方第一大港多元宗教相互交融、共生共存的美好画面。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15,(3):68
国家一级文物。2006年因盗墓在洛阳出土,经幢为八棱石柱,底部受损。该经幢是继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之后,唐代景教石刻最重大的考古发现。经幢分为两部分,包括《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经》经文和"经幢记",经文部分与敦煌残本可以互补。今存洛阳市博物馆。  相似文献   

20.
《太一宫记》考辨李远国《太一宫记》原载清王昶编《金石萃编》卷一二三。今人陈垣先生编《道家金石略》亦收入,列在宋代碑刻类。据《金石萃编》所言,碑高六尺六寸,广三尺一寸,二十九行,行六十四字,正书。碑额题:“华山陈抟撰。乡贡进士宋复书。乡贡进土陈羲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