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第二个属性:知识我们说:真主全知一切认识对象,包括所有存在者和非存在者。存在者可分为古有者和新生者,只有真主的本体和属性是古有的。凡认识他者的,更应认识自己的本体和属性。所以,若能证明真主认识他者,必然肯定他认识自己的本体和属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穆斯林》2020,(1):18-24
属性的第四个性质从这七个属性中派生的名称无始无终地指称真主。他永恒无始地是永活的、全知的、全能的、全听的、全观的、言语的。(1)至于从行为中派生的名称,如给养者、创造者、使尊贵者、使低贱者等等,正统派在它们是否无始地指称真主方面有分歧,然而如果揭开了蒙蔽,会发现原本不可能有分歧。  相似文献   

3.
正第七个属性:语言我们说:世界的创造者是言语的,正如穆斯林所公议的那样。你应当知道,试图以如下方式证明语言属性的人是不充分的,即,理智判定被造物处在命令与禁止之下是可能的,凡是在被造物中可能的属性必依赖于在创造者中必然的属性。~(1)因为,人们可以对他说:如果你指的是,被造物可以成为其他被造物的命令对象,~(2)从而证明被造物具有语言的属性,那么论证可以接受。~(3)如果你指的是,被造物可以普遍地是被造  相似文献   

4.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对“性质”和“属性”分别作了如下定义: 性质: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属性:事物所具有的性质、特点(1)。在日常生活中,“性质”一词固然有时被用如“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这一意义,例如: “这个问题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人性,即人的性质。”两例中的“性质”都如此解。但是,“性质”一词还有一常用义,即统称“个别事物形状、颜色、气味、动作以及其他的较复杂的运动形态”,如苹果具有“红的、圆的、香的”等等性质,而这些性质  相似文献   

5.
犯罪侦查中有一种常用的方法,叫做并案侦查法。其逻辑依据是类比推理。类比理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属性上是相同的,而且已知其中一个(类)对象还具有其他的属性,由此推出另一个(类)对象也是有同样的其他属性的推理。犯罪侦查的许多实例证明,不少罪犯作案,在作案方法、作案手段、作案的目的动机、侵害的客体。甚至作案的时间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假如罪犯连续作案,那么在上列诸方面中会有相同之处。根据这一特点,侦查人员通常是把作案情况相同的几起案子综合起来加以研究,应用类比推理发现同一作案人(或同一团伙),并案侦查。例如,某地曾连  相似文献   

6.
现象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顺福 《现代哲学》2007,45(4):80-86
物、现象是主体运用自己的先验感知模式整理纯粹本体的结果。它具有现实确定性、质量性、合理性、时间性、空间性、生灭性、特殊性、有用、有利等属性。拥有这些属性的现象是人类知识的对象。现象是相对的,因此它的这些属性也都是相对的。同时,存在不仅仅有生生不息的纯粹本体,而且它的必然伴随物即现象也是存在的真谛。现象与纯粹本体一起共同构成存在的事实本体。纯粹本体、现象的分与合即一三三一圆融构成了存在的综合本体。纯粹本体论、事实本体论和综合本体论构成了中国古代形而上学史上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第八个论题:真主是可见的我们说:真主是可见的,不同于穆尔太齐赖派。我们在研究真主本体的章节中提及这个问题是出于两个原因。第一,否定方向性要求否定可见性。我试图说明,否定方向性如何与肯定可见性相容。第二,在我们看来,真主是因其存在而可见的,他的存在就是他的本体。^((1))所以,可见性是关于本体的,而非他的行为或属性。  相似文献   

8.
曾云 《现代哲学》2016,(2):69-74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相关著述中对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个层面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实体范畴还是从质料和形式以及潜能和现实的角度来说明本体,他始终把本体与个体的存在联系在一起。虽然他也试图从定义上说明本体,但基于本体的个体化和生成原则,他最终放弃给本体(Ousia)下定义的做法,并对这种做法进行了深入批判。最终,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本体(Ousia)不是普遍的本质,而是"这一个"的个体是其所是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朱熹和托马斯.阿奎那作为中西不同文化儒家和基督教发展史中重要的两个人物,对所针对的文化受众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他们的伦理学说实际上是建立在他们的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比较了两人在最高的本体范畴、理(念)的具体化、世界的形成过程以及世界形成发展的动力来源等方面的异同,试图找出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0.
马捷  窦皓然  庄茜  尹冬雪  雷明  高超  张引  刘强  赵光 《心理学报》2018,50(2):143-157
背景线索效应是指在视觉搜索中由于场景的重复曝光而产生的行为便利。而以往研究关注于刺激的欧式性质所代表的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 然而在视知觉加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拓扑性质对背景线索效应的影响仍缺乏相关实证研究。因此, 研究采用视觉搜索任务, 通过操控不同场景中刺激的拓扑性质或欧式性质的变化, 考察拓扑性质与欧式性质两种属性信息对背景线索效应的调制。结果发现:(1)拓扑性质和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均可促进行为反应, 获得背景线索效应; (2)视觉学习机制对拓扑性质的重复性更加敏感, 并且拓扑性质与目标之间联结关系的稳定性相对于欧式性质与目标之间的联结关系稳定性对于背景线索效应的获得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人”的概念是西方哲学中的最中心概念之一,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是一个人们具有统一意见并且得到明确定义的对象。这个概念的出现乃是由于人(不论是个人还是人类这一物种)的一种需要:把他们自己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和与众不同的东西。并且,这种不同的性质既是形而上学的又是伦理学的。关于人格(personhood)的形而上学的问题乃是何种特质和属性从本质上把人同所有其他类型的实体区分开来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乃是人的何种东西使得他们既具有道德价值(因此不应该以某些方式对待他们)又具有道德责任(因此对他们的行动能合理地进行褒、贬、奖、罚)的问题。人的形而上学的概念同伦理学概念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它们是否是相同的概念、相同的实体概念、抑或一个是另一个的充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道"以其超越性、无限性、自存性、创生性、终极性、临在性等本质属性,曾引发古今中外多少哲人的探索和思考,而这些属性也恰恰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挑战。对于宇宙本原与本体的"道",先秦诸子百家中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他们的代表人物或多或少都对这一本原问题有所涉及,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已经深入到对宇宙万物(现象界)之背后本原(本体界)的探索,其思考范围与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社会人生的界限。先秦哲学中关于"道"的本体论思考,将中国哲学带入了更为广阔与深邃的境域。这一思考仍然值得今人去承继,作更加深入细微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关系词浅说     
事物本身具有的性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事物的属性。因此反映到人的思维中就有了性质概念和关系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又由于  相似文献   

14.
本体和喻体在隐喻句理解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菁  张必隐 《心理科学》2002,25(3):363-364
对隐喻句理解的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心理语言学家所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标准隐喻句“A is B”是由本体(topic)和喻体(vehicle)这两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因此对本体和喻体在隐喻理解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方式的研究是揭示隐喻句理解的心理机制的关键。不同的理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16.
正你的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你的心有多大,你的舞台便有多大。心是我们一切力量的源泉。《心说》与"心学"虽然在社会学的指向和功用上有所差异,前者讲的是问道,后者讲的是问学。然而,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心的属性作为向学问道的首要前提。他们都是阐述形而上的心的本体属性的学说,而绝非在研究心的构造。故而自然会引起人们把《心说》与"心学"放在一起从  相似文献   

17.
多分属性比传统的二分属性提供更多更详细的诊断反馈信息, 符合对知识技能的多水平要求, 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分属性和多分Q矩阵的概念; 之后重参数化了3个分别满足连接、分离和补偿缩合规则的多分属性诊断分类模型并研究了其判准率影响因素, 结果发现它们的判准率(1)均随多分属性数量的增加而降低, 建议实际使用中不宜高于5个; (2)均随多分属性的最高水平数增加而降低, 建议实际使用中不宜高于4水平; (3)均随多分属性间统计相关性增加而增加, 但影响不大; (4)受多分属性层级结构的影响较大; (4)受被试量影响不大; (5)均随题目数量增加而增加且影响较大。最后, 针对“多分属性与多级评分的关系”和“多分属性与二分属性之间的关系”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讨论。以期为实证研究者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和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第十个论题:真主是独一的我们说:真主是独一的。因为,他的独一性可以还原为肯定他的本体,否定其他,(1)所以,它不属于对增添在本体上的属性的研究,应该在本章加以讨论。"独一"有时用于指不可分割,即,没有数,没有组成部分,没有量。真主是独一的,意为从它上否定使分割得以可能的数,因为,他不可分割,分割只在数中可能。"分割"是指通过分离和缩小而作用于数,没有数者不可设想可分。有时用于指没有等级上的等同者,比如,你  相似文献   

19.
一九七八年九月间我去一个学校讲课,总题目是《关于运用经济规律问题》,共十四、五个题目,《关于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这个题目我又分做下面十个问题来谈:(一)什么是规律;(二)规律的客观性质和人的意志发生作用的范围;(三)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对规律客观性质的动摇和马克思主义对这种思  相似文献   

20.
论“是”的本体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所论之“是” ,依康德的定义 ,为判断中的系词 ;“本体”则被认为是这个“是”的一种哲学意义。 (参见Kant,p .50 4、1 59) 。汉语学者很难把普通的是动词与哲学探讨的大本大源想到一起。许多学人不赞成将西方哲学中的Being翻译成“是” ,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认为Being是本体 ,而“是”决没有本体的意义。可是我们毕竟不能否认西方人所说的Being也有“是” (tobe)的意义。这两个意义———“是”和“本体”摆在一起 ,就迫使我们去想一想 :这个通常用作系词的“是”为什么会有本体的意义 ?哲学要探讨的本体为什么竟然会是“是” ?这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