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七八年九月间我去一个学校讲课,总题目是《关于运用经济规律问题》,共十四、五个题目,《关于规律客观性质的几个问题》是其中的一个。这个题目我又分做下面十个问题来谈:(一)什么是规律;(二)规律的客观性质和人的意志发生作用的范围;(三)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对规律客观性质的动摇和马克思主义对这种思  相似文献   

2.
规律、规则和规则遵循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规则和规律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的哲学范畴 ,我国哲学界一向重视对规律问题的研究 ,但对规则问题的研究却显得不够。因此 ,这里把关于规律的哲学问题和关于规则的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顺便指出 ,规则的具体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有成文的规则 ,也有不成文的规则 ;有强制性较强的规则 ,也有强制性较弱的规则。各种法律、规章、习俗等都是规则的具体表现。在本文中 ,一般将不再区分规则的具体类型 ,而统称其为规则。一、规则和规律的区别规律① 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范畴 ,其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规律具有客观“…  相似文献   

3.
前者,我因为讨论周易研究,顺便提出了一些关于历史研究的一般性的问题。因为并不是专门讨论那些问题,话说的比较简单,引起陈义成同志的疑问。现在还是只能作一些简单的答复。(一)我认为一般的历史规律,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斗争的规律等,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史的对象是表现这些规律的个体哲学家的思想以及这些规律在个体事  相似文献   

4.
因果性是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之一。按照许多学者的意见,这个问题的解决根本依赖于科学的进一步发展。作者分析了关于这些问题的各种不同的观点,评价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作者非常注意因果性概念的逻辑分析和阐明它在现代物理学中的作用。在我明的哲学和物理学文  相似文献   

5.
让客观利自己使主观为社会——关于人生活动规律问题的思考刘远方(河北省沙河市玻璃厂054100)“让客观利自己,使主观为社会”,这是我从一个普通农民成长为一个乡镇企业家的人生活动的切身体验,我把它称为人生活动的规律。我认为,把它上升到“规律”的高度是符...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的运用这一问题之所以对我们有巨大的意义,首先由于这是一个关于共产党政策的科学基础的问题。把共产党和一切非马克思主义政党根本区别开来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在于我们的党不是根据某些偶然的主观见解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而是根据认识和运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制定自己的政策的。正  相似文献   

7.
“你一生中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在我给律师们上课时提出来的。 答案是瞬间想到的。但不是我给的那个,因为当时背景不适合。做为一个负责娱乐界的律师,我知道听众想听到的是我跟名流打交道的一些轶事。但我要讲的是个真实的,来自记忆深处的答案。 我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发生在1990年10月8日。那天是我母亲的生日,我回家来和家人一块庆祝。那天开始时我和一个很久未见面的中学时的朋友打网球。其间我们谈到了彼此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他和他妻子刚生了个男婴,孩子使他们夜晚难以入睡。 我们正打球时,一辆车尖叫  相似文献   

8.
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了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四个单位共同举办的。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1)关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2)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问题;(3)关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4)关于民主和法制同四化的关系问题。现就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了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四个单位共同举办的。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1)关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2)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问题;(3)关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4)关于民主和法制同四化的关系问题。现就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在发展的辩证概念中,对立面的统一的实质、地位和作用,是列宁所提出并解决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最重要问题之一。然而,在我们的哲学著述中,这个问题长期间没有得到研究。在斯大林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的表述中,对立面的统一被归结为指出对立面共同存在的事实,而实质上是把哲学研究的这个问题给取消了。对立面的相互关系实际上以它们的斗争与斗争尖锐化的必然倾向而“告终”。最近以来,对立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了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四个单位共同举办的。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1)关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2)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问题;(3)关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4)关于民主和法制同四化的关系问题。现就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六日,在江苏无锡举行了全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问题》学术讨论会。会议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哲学研究》编辑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研究所、南京大学哲学系四个单位共同举办的。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问题;(1)关于过渡时期的阶段划分问题;(2)关于阶级、阶级斗争的问题;(3)关于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问题;(4)关于民主和法制同四化的关系问题。现就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关于老子哲学的讨论,现在是一步步地深入了。我在“关于老子哲学的两个问题”里面所说的甲乙两方,都根据材料,把自己的论点重新发挥,暢所欲言庵帧鞍偌艺亍钡男缕?是学术界的大喜事。我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那篇文章写成以后,又读了关锋同志和林聿时同志“论老子哲学体系的唯心主义本质”和“再谈老子哲学”,得了不少的启发,但是觉得还没有被说服。关锋同志和林聿时同志指出甲乙两方争论“有关键所在;关于‘道一生’、‘无生有’便是一个最重要的关键”(“再谈老子哲学》)。我同意这一点。现在我们能够指出甲乙两方争论的主要分歧点之所在,这就是一个进步。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就这些  相似文献   

14.
记者手记: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同志是一位活跃的理论工作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研究,成果丰硕。最近,他又推出了一部新的理论力作——《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一书,深刻研究和阐述了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15个重要问题,深化了人们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我们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在研究执政党规律的过程中,本来考虑的是16个问题,写了15个,还留下一个执政党与宗教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论问题,思考很久,仍未敢轻易下笔。最近,他说,国家宗教局有关“社会主…  相似文献   

15.
我国学术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始于一九五六年。当时,由苏联哲学家讨论阿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引起的关于辩证法基本规律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研究,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兴趣。庞朴在《哲学研究》一九五六年第三期上发表《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规律》一文,于是讨论便由此展开。当时讨论的主要问题是:一、辩证法和辩证方法是否是两个东西?二、“辩证方法的四个特征是否是“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读了方克立同志的文章,我觉得很高兴,因为方克立同志有一些基本论点跟我并不对立,而且很接近。在过去几个月中,我研究了许多同志对于《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关于孔子论仁那一节所提的意见,作了一些解释,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理论问题的,题目是《关于一个理论问题的质疑与请教》,发表在《教学与研究》1963年第三期。一篇是关于历史问题的,题目是,《关于孔子仁的思  相似文献   

17.
深刻地创造性地探讨唯物辩证法的一切规律和范畴,首先是列宁特别称之为辩证法的核心、辩证法的实质、存在和认识的基本规律的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列宁阶段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发展的主要的内在源泉——这是列宁关于自己运动的学说的基本思想。列宁关于自己运动的学说,从哲学上最深刻地概括了巨大的历史经验,其中包括新的历史时代的经验,概括了科学上的成就,特别是概括了二十世纪初在原有的概念遭到严重破坏并且革  相似文献   

18.
《大纲》的第九、十章是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生、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章的基本内容和逻辑结构大体是: 一、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有什么区别。(第九章第一节) 二、认识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九章第二、三节) 三、和认识运动规律相一致的逻辑思维方法。(第九章第四节) 四、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第十章第一、二、三节) 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其中,前四个问题(特別是三、四两个问题)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最后一个问题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排中律是关于思维明确性的规律。它的含义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思想或者反映某个对象,或者不反映某个对象,二者必居其一。在是与非、真与假之间要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造成第三种可能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排中律的上述要求来讨论俄译汉中组织译文的两种逻辑方法。一、用语明确避免含糊无论写作还是翻译,语言鲜明准确,都是组织篇章最重要的逻辑、语法和修辞准则。  相似文献   

20.
《哲学研究》1987年第7期刊登了高惠珠同志与张曙光、邹明武同志商榷的文章《历史必然性与主体能动性之我见》(以下简称“高文”),对社会规律与主体能动性的关系作了论述,读后颇受启发。我同意高惠珠同志关于“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含任何主观成分”的基本论点,但对高惠珠同志所论社会规律的一些特点,及认识社会规律的一些方法,却很难于接受,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唯物史观认识社会规律的一般方法,因此觉得大有提出来商榷的必要。现将我的意见说明于后,就教于高惠珠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