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认识个体是人类认识总体的细胞。个体认识的社会因素和结构间接或直接地对社会文化-意识系统(主要指社会的科学发展水平、社会风尚、传统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发生着错综复杂的影响。回溯认识史,在认识论的沃野上,历经数千年人类思辨智慧的垦耕劳作,虽已硕果累累,但是还存在着许多未开拓的处女地。“个体认识的社会效应”就是尚待我们去探讨的新课题。当今社会,信息化、社会化高度发达,整个世界呈现一体化趋势。开放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现时代的二大显著特征。与此相适应,个体认识能否在迅猛变化的时代中取得最佳的社  相似文献   

2.
社会身份重要性和社会认同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选取四个参照条件(国家、民族、性别、职业),探讨个体内部的社会身份重要性、以及个体对其不同社会身份的社会认同度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个体内部,社会身份重要性越重要,相应的群体参照效应也越大,而社会认同的高低对群体参照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个体的自我内部,不同的社会身份是按照重要性来排列,越重要身份越靠近个体自我概念的核心,而且这种重要性也影响着集体自我相关信息的认知加工。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15年CGSS数据考察了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研究发现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有宗教信仰的概率要低于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个体,这表明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社会医疗保险对宗教信仰的挤出效应存在三种路径,健康路径、幸福路径和政治信任路径。社会医疗保险能够通过促进个体健康、提升个体幸福和提高个体政治信任来挤出宗教信仰。因此,要充分发挥好社会医疗保险带来的健康保障、精神保障和政治信任作用,这既能够促进个体更加理性的进行宗教信仰,又能够有效引导我国宗教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发社会比较中的威胁效应及自我平衡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燕  迟毓凯 《心理学报》2012,44(12):1628-1640
个体通常利用社会比较进行自我评价, 而比较对象的选择及其对个体自我的影响是一个内隐的过程, 研究基于选择通达理论, 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个体自发比较时威胁效应的来源及其消解, 结果表明:(1)威胁效应来源于自主条件下比较对象的选择。个体在比较后的自我评价过程中激活了周围优秀人物的信息, 比较后自我评价水平降低, 引发社会比较的威胁; (2)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个体在比较后存在威胁“泛化”现象, 不论操作任务是否与自我相关, 均会出现社会比较的威胁效应; (3)与周围优秀人物进行比较所导致的威胁效应, 可以通过自我肯定策略得以缓解, 使个体的整体自我系统重新恢复平衡。  相似文献   

5.
敬畏对内能影响个体的精神世界,实现自我超越,对外能使个体更多地关注他人;且自我超越也能促进个体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但目前还未有实证研究探讨敬畏是否能通过共情以及自我超越−共情的中介预测亲社会倾向。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招募了1347名大学生并测量了其敬畏特质、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结果显示:(1)敬畏、自我超越、共情和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两两相关显著;(2)敬畏直接预测亲社会倾向各维度,也能通过自我超越和共情的多重中介间接预测,且自我超越的中介效应最大。本研究从内、外因素进一步深化了对敬畏与亲社会倾向关系的认识,频繁的敬畏体验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超越及对他人的共情关注,促进亲社会倾向。  相似文献   

6.
管健  金淑娴 《心理科学》2019,(4):920-927
为了探究个体自身与他人的社会阶层对个体在社会困境中合作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问卷和实验研究来考察自身阶层的行为效应、互动对象阶层的调节效应以及信任有中介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低阶层者倾向于比高阶层者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感知到的互动对象阶层对不同阶层个体的合作行为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3)个体对互动对象的信任水平(即对他人合作行为的预期)对此调节效应起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国外大量的研究探讨了宽恕与社会认知、共情、人格、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以及文化、侵犯事件等因素的关系,而且注重考察这些研究结果的应用价值和有效的临床干预模式。对国内外关于宽恕与个体特征、环境事件等因素关系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和介绍,开发适合中国人特点的测量工具,深入系统地探讨宽恕对个体及社会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在未来研究中将得到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研究一,采用单因素组间设计(合作组、名义组、个人组)检验创造性任务情境下是否存在社会惰化效应,结果显示:合作组状态下个体努力水平显著低于名义组,与个人组差异不显著;研究二,采用三因素组间设计(4×2×3)探讨创造性任务情境下社会惰化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目标难度、绩效评估变量主效应显著且存在交互作用,而中期评估变量主效应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高难度目标、评估个体对群体的贡献可减弱创造性任务情境下的社会惰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林初锐  李永鑫  胡瑜 《心理科学》2004,27(5):1116-1119
为了考察社会支持在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调节作用,利用症状自评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1102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层级回归分析的结果不仅支持了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而且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三种不同的关系形式,即(1)社会支持的主效应显著,但是调节效应不显著;(2)社会支持的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同时显著;(3)社会支持的主效应不显著,但是调节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个体”和“共同体”概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侯才 《哲学研究》2012,(1):3-11,127
个体与共同体的概念在马克思哲学和历史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格个体"(das persoenliche Individuum)与作为这种个体联合的"真正共同体"(wirkliche Gemeinschaft),构成马克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密不可分、互为前提的两端。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和重建,集中反  相似文献   

11.
赵南 《心理学探新》2004,24(2):20-23,33
《吕氏春秋》包含有丰富的道德心理思想。它对构成个体道德心理的各因素、赏罚的作用、个体道德修养的途径,以及影响个体道德的众多社会因素都有深刻的认识与精辟的见解,值得今人借鉴。  相似文献   

12.
王琳  陈增祥  何云 《心理学报》2020,52(8):1004-1016
人们普遍拥有“期待不朽、被人铭记”的传承动机, 文章通过4个实验探讨了该动机如何通过未来自我连续性的影响作用于个体的金融冒险行为。实验1发现传承动机能够提升个体对未来自我的连续性感知。实验2在此基础上发现传承动机会弱化个体金融冒险行为(2a), 并且该效应被自我连续性感知中介(2b)。实验3进一步考察个体社会经济地位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 结果发现上述中介效应只出现在社会经济地位相对较高(vs.较低)的个体身上。  相似文献   

13.
他人知觉的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模型关注在感知他人时不同信息加工水平之间的互动模式,主张低阶加工(如对面孔、声音和肢体运动线索的加工)、类别化加工、刻板印象激活与高阶认知加工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动态系统对他人知觉起着调控作用。该动态系统包含提示水平、类别水平、刻板印象水平和高阶水平。由于各加工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一动态系统在神经网络、加工水平以及加工时间维度上形成了一个具有动态建构特征的循环联结网络,该网络对他人知觉产生动态交互效应。正是这种动态交互效应使得他人印象在个体构念中变得有意义、有秩序和可预测。未来研究应从社会文化与情境互动模式出发,利用内隐社会认知测量与认知神经科学方法,进一步探测个体构念动态交互效应的认知神经基础和社会动因,为他人知觉个体构念的动态建构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社交网站已经成为个体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个体的社会发展和社会适应产生重要影响。为探讨线上“秀恩爱”与旁观者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以及自尊和依恋在其中的作用,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458名成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和自尊越低。(2)自尊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中介效应,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越高,会引发个体自尊下降,进一步降低主观幸福感。(3)依恋焦虑在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与自尊之间有调节效应,当依恋焦虑水平较低时,被动接受“秀恩爱”程度对自尊的削弱效应较强。  相似文献   

15.
丁瑛  钟嘉琦 《心理学报》2020,52(2):216-228
本文通过3个实验和对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系统分析, 研究了社会拥挤如何影响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结果发现社会拥挤能够显著增强个体对自我提升类产品的偏好, 自我提升需求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此外, 社会公平感知和地区就业率对社会拥挤的这一偏好增强效应起到调节作用, 即当个体感知社会公平性高或身处低就业率地区时, 社会拥挤对自我提升类产品偏好的促进作用会被强化; 反之, 主效应会被削弱。  相似文献   

16.
吴琴  崔丽莹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6):994-1003
呈现眼睛特征的图片就能使人的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眼睛效应。眼睛效应存在于多种社会现象中, 合作行为中的眼睛效应已被多种实验证明, 其原理可从声誉机制、规则机制、奖惩机制及认知机制等视角予以解释。眼睛效应的发生受在场他人、任务类型、个体公众意识及群体身份、线索呈现方式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有关眼睛效应的稳定性仍存在较多争议, 未来需要从性别和文化等个体或群体差异、脑生理机制、社会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结果评价或结果反馈的方式考察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但是任务前的社会评价怎样影响错误后调整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社会评价任务,以错误后反应时和错误后正确率为指标,在两个实验中考察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实验1和实验2中正性和负性评价条件下错误后减慢效应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正性和负性评价对错误后调整的作用是一致的,且不受实验任务的影响。在实验1中通过和无评价条件比较发现,评价条件下的正确后反应显著慢于无评价条件,但是评价条件下的错误后反应与无评价条件无差异,说明社会评价加速了个体错误后调整。而且在实验2中发现高低自我效能组个体错误后调整效应差异不显著,说明当前结果不受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此,当前研究说明任务前的社会评价促进了个体错误后行为调整,但是错误后调整效应不受社会评价效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世界里对个体价值的重视与个体在道德上发挥作用的能力,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价值上讲,我们重视个体的人的地位;然而从道德上讲,我们却不能依靠个体的人的作用,而是需要立足于作为行为主体的社会整体的力量。这样一种当代社会中道德从个体转向整体的运作与实现方式,是通过下述三个层面体现出来的。第一,从个体榜样的示范效应转向规制中的道德渗透与伦理涵蕴。第二,从个体德性的培育转向社会主导价值的建构。第三,从精英的道德导引转向民主的伦理商谈程序的运作。  相似文献   

19.
研究旨在考察社交网站(微信朋友圈)中的积极反馈(点赞)与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及其内在作用机制—孤独感的中介效应和生命意义体验的调节效应。采用朋友圈点赞频率问卷、生命意义体验量表、孤独感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1名微信使用者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个体在朋友圈中获得点赞的频率可正向预测其主观幸福感。(2)生命意义体验对点赞频率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种调节效应以孤独感为中介变量。研究揭示了社交网站中的积极反馈与个体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内在机制及其个体差异,对避免社交网站中社会反馈的消极影响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指的是如果个体得知内群体成员与外群体成员之间具有友谊关系,可以有效减少个体对外群体的偏见,改善对外群体的态度。群际焦虑、知觉到的内群体/外群体准则、将他人纳入自我、自我表露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中介作用,群体准则的知觉差异性、社会意识态度、内群成员的关系紧密性、与外群体的直接接触程度等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中起到调节作用。未来研究需要关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的动机,比较不同类型群体的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探讨扩展群际接触效应更为长远的社会后果,整合间接群际接触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