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唯识与唯了别——“唯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再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问题的缘起对瑜伽行派的唯识学而言 ,“唯识”概念具有首要的意义。对“唯识”概念的不同诠释 ,导致了唯识思想的复杂发展。汉传玄奘唯识学派对“唯识”概念作了“单面化”诠释。其中“识”与眼识等八识的“识”同 ,即梵文的vijnana ;“唯识”相应即vijnana -matra(或vij nana -matrata,简为~ta)。而其“唯识”概念有两方面基本含义 ,一是遮诠义 ,即无离识的 (外 )境 ;二是表诠义 ,又分三 :( 1 )限定识唯有八 ,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 2 )识有四分 ,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 ;( 3)有不离识…  相似文献   

2.
学以养德     
正中国自古就有"以德立身,以诚信得天下"之说。所谓"源静则流清,本固则丰茂",唯有提高自我道德修养,培养合乎社会发展的优秀品格,砥砺顽强的意志,铸造积极健康的进取精神,才不枉担负国家社稷之重任。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并把德才关系分成四类:一是德才兼备,为上等之人,称之为"圣人";二是德胜才者,谓之"君子";三是无德无才,称为"愚人";四是无德  相似文献   

3.
当洪水来临的时候,河中的鱼儿是如何逃生的?答案一:往下游跑;答案二:往上游跑;答案三:往岸边跑;答案四:驻守原地。许多人选择答案一。因为,下游水深、水清,生存空间大。要不,怎会有"海阔凭鱼跃"之说呢?其实,正确的答案是答案二:往上游跑。这是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选择。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5.
《法音》1986,(2)
5.识最后阐释“识”。佛学认为人人都具有八识,每一识又各具见、相二分。见分,是能认识的作用,相分,是所认识的对象。见相二分,是互相依存的,一有俱有,一无俱无。因而识是见相的统一,亦即主客观的统一。八识分四组:一、前五识,约当感性认识。二、第六识,约当理性认识。在认识中,有主观自我,客观世界。三、第七识,即自我形成的根荄。四、第八识,即生活中存在的巨大潜力。兹一一阐释如下:前五识中眼唯缘(攀附义)色,耳唯缘声,鼻唯缘香,舌唯缘味,身唯缘触。在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缘于色、声、香、味、触——前五境时,第六意识皆能与之俱起,缘于五境,因而名之五俱意识。能把色、声、香、味、触的零散影像,综合而成为“物”的概念。再层层加以分析整理,最后能接触事物的本质及其活动的规律性。因而前五识是感性认  相似文献   

6.
当前学界多从儒家经典解说的角度去把握经学的性质。儒家经典解说充其量仅为孔门"四教"中的"文",并不能代表孔子以来,包括汉、宋学在内"重践履"的特质,更无法涵盖荀子"数"与"义"有别的经学二分体系,贾谊为首的汉人"六法"、"六行"与"六艺"的经学三分模式,胡瑗为首的宋人"体"、"用"、"文"三分体系等有关经学内涵的探索成果。较周全的经学定义或可概括为:通过对"六艺"的研习,在日用行常中,对尧舜、文武等圣人之道精体实践以"成圣"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法音》2012,(2):1
什么是世界的实相?如何通向真实之道?古往今来,人类对终极意义的追求与探索从未停歇,各种宗教、哲学、科学都提出了自己的"科学假说"。其中印度佛教瑜伽行派构建的唯识、法相体系,可说博大而缜密,在今天科学昌明时代仍具有不朽的价值和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期刊登的徐湘霖教授《"自证分"略论》,从多角度对唯识宗关于心识认知的结构与功能的"四分说"  相似文献   

8.
跳出传统思维的"国家-市民社会"二分的社会理论研究路径,走向"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分的伦理研究思维模式是我们基于历史与逻辑、当下与未来的可能选择.  相似文献   

9.
殷、周之始祖契、稷的出生故事见于《诗经》中《大雅·生民》《鲁颂·閟宫》《商颂·玄鸟》《商颂·长发》四篇,本文通过对考察郑玄、王肃对诗义的不同见解,来澄清郑、王对天子始祖之所自出的不同认识。在圣人出生的问题上,"三家诗"主张殷周始祖皆无父感天而生,而《毛诗》云稷契为帝喾之子。郑玄与王肃又在此基础上各有发明。郑玄虽然注《诗》宗毛,但在此问题上却取"三家诗"之说,但他又进一步认为,虽然殷周始祖实质上是感大微五帝之精(即五天帝)而生,但这并不妨碍圣人有父;王肃在此问题上宗《毛诗》,以为圣人皆有父,且皆为黄帝子孙,以五行为次相继王天下。  相似文献   

10.
魏磊 《法音》2001,(3):7-15
信愿胜心萌发,则念佛行持若决江河,沛然莫御。净宗念佛复有多门,主要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二、观像念佛,三、观想念佛,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是专念自性天真佛,真如实相虽然本具,而众生障重,解悟者稀。观像念佛,注目圣像观视,然像在可修,离像则难,净因易断,相续甚艰。观想念佛,凡夫心粗,净土境细,妙观难成。唯持名念佛,简要直捷,但能继念,便得往生。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故称为径中之径。  南无阿弥陀…  相似文献   

11.
《归藏》非殷人之易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山><归藏>不见于<汉志>,历来学者大惑不解.其实,二书就包含在<汉志·数术略>"蓍龟家"所录"<周易>三十八卷"之中."三代之易"为东汉"近师"晚出之说.汉人所见<连山><归藏>皆为<周易>的衍生物,其成书与<易传>的时代相先后.此外,对"殷人用卜,周人尚筮"、"易"之所以名"易",以及周代易筮之法的衍变等相关问题,亦作了尝试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个实验探讨了左右、前后(实验1,2)具身化空间四卡问题解决的内容效应,同时探讨了条件推理后件类型(二分变量与连续性变量)对具身化内容效应的影响(实验3)。结果发现:(1)三个实验均表现出在自我参照空间四卡问题解决中,肯定前件和否定后件同时被选择的比率(P-Q)显著高于在经典四卡问题或环境参照空间四卡问题中P-Q卡被选择的比率,从而表现出四卡问题解决存在具身化内容效应;(2)具身化内容效应仅限于后件类型是二分变量的四卡问题;(3)在三个实验中被试均表现出"证真偏向"。具身化空间四卡问题解决的内容效应支持了条件推理领域特异性理论。  相似文献   

13.
正二姐打来电话,说要卖掉老家的房子,让我回去看看有什么需要拾掇的物件。她找的是外地女婿,虽不算入赘,但一直随父母住着家里的老宅。后来二姐出钱将房子翻盖,这里便成了她的家。我分家时的"家业",一直放在那儿。出生在小门小户,父母并没给留下多少家产。分家时分得的  相似文献   

14.
张载以水冰凝释的意象解释人的生死,受到朱熹的严厉批评。在朱熹看来,水冰比喻中"形溃反原"和"死而不亡"的说法,都会陷入佛教"神识不灭"和"轮回"的错误观念之中。朱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是基于他性气二分的理论架构,以及对于"作用是性"的警惕,认为气散归于太虚这样的表达混淆了本体与作用,会让已经消散的气重新参与到宇宙造化之中,这与儒家的生生之说相矛盾。但对张载来说,只有即体即用的性气架构才能真正反驳佛教的虚妄世界观。这种架构下水冰凝释的"反原"和"不亡",表达的是与本体相通的天性的永恒,以此驳斥佛教的寂灭之说。在理学的共同场域下,张载和朱熹都试图以性、形、气等观念要素构建儒家的价值体系,反对佛老,但对这些要素及其关系看法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对水冰意象的不同理解。  相似文献   

15.
分产不分业是明清商人家庭分家方式之一。分产不分业的分家方式,资本组织由独资式转变为合伙式,经营方式实行轮流制或委托制,利润调整为正余利制分配,避免了资本分散,对商业经营产生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和深远影响。明代程虚宇兄弟分家就是典型分产不分业方式。  相似文献   

16.
四诗考     
正《诗》学古有四诗之说,又有风、雅、颂三体之论。三体或谓三类~(1)。然三体四诗如何匹对,三体名义为何,皆有争议。宋王质《诗总闻》、程大昌《诗论》倡《周南》、《召南》之"南"自为一体~(2),后顾炎武、梁启超从其说~(3)。如此则以《诗》有南、风、雅、颂四体。此说虽巧为牵合,实颇违古义。今就四诗本义、四诗与三体之关系以及风、雅、颂之名义详为考述,以还《诗》教之原。一、四诗三体考王、程二氏论《诗》有南、风、雅、颂四体,乃援《诗·小雅·鼓钟》为据。文云:  相似文献   

17.
现存《修真十书》四个版本,底本相同,均未出明《道藏》之外。据《文渊阁书目》《千顷堂书目》《遵生八笺》《盘山语录序》等,《修真十书》极有可能存在单行本;对《道藏目录详注》三个版本所录《修真十书》六十四卷之谜团进行分析对比,得出消失的四卷为"梁丘子黄庭内外二景玉经注解"。关于《修真十书》的成书时间与编辑者,传统认定为宋代石泰,亦有不作定论否定前者,目前国内学界通识为元初南宗徒裔,西方学界观点则有1250年萧廷芝之说和1340年之说。比较上述观点,侯赛因1340年之说更具合理性。基于《修真十书·杂著捷径》与余觉华《修真捷径》文献同源之关系,可推测得出余觉华编、刊《修真十书》。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华学在罗什以后、隋代以前,便已逐渐成形,其间,关于该经所宣扬的"三乘"与"一乘"的权实关系,佛学界意见一致,然对其中的三乘权教,却产生了"开权"与"废权"的分歧。持"废权显实"之说者有慧观、道生、僧肇、刘虬、梁武帝等;持"开权显实"者则唯有法云。天台宗智顗与三论宗吉藏为弥合这一分歧,分别提出"迹门十用"与"十门"之说,构建出更为恢弘之"三一"体系,以兼纳"开权"与"废权"。二人虽对前人"废权"、"开权"之说皆一并承纳,然对法云"开权"思想更为重视。  相似文献   

19.
前言关于"空"的概念,佛教各派对它都有不同的诠释.《三论玄义》指出,大小二乘虽同辩二空,却有四种不同之说:"一者,小乘析法明空,大乘本性空寂.二者,小乘但明三界内人法二空,空义即短;大乘明三界内外人法并空,空义即长.三者,小乘但明于空,未说不空;大乘明空,亦辩不空.故《涅槃》云:'声闻之人但见于空,不见  相似文献   

20.
"良知自知"说是王阳明"良知"思想的重要内涵。良知自知具有同时性,与现象学的"本原意识"和佛教的"自证分"在意识的直接性上类似,但因其与道德实践内涵结合,而又有自己的理论特殊性。良知同时自知与感性直观中感性自我同时自知(如知痛痒饥寒)及良知异时自知(通过回忆、反思而自知)有所不同,其特质在于双重自我的同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