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元晓是韩国新罗时期著名高僧,撰有多种佛典"宗要"。本文以《法华宗要》为例,分析元晓"宗要"的解经体例,揭示其与天台宗智顗、三论宗吉藏《法华》解经体例的关系;元晓以"一乘实相"诠释《法华》宗要,并以一乘理、一乘教、一乘因、一乘果说明"一乘法",体现了他与智顗《法华玄义》的联系;元晓引用并超越吉藏《法华游意》的"三种法轮",认为《法华经》是了义教但有不了义语,其"别通分满"四教与智顗"藏通别圆"的判教思想相通。尽管难以判断智顗与吉藏对元晓的影响孰轻孰重,但由此说明所谓天台宗第一个黑暗时期的说法并不恰当,智顗著述在湛然中兴之前已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2.
智顗“三谛圆融”的学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谛圆融,是天台宗实相论的根本原理。本文追溯了南北朝的二谛义之争,从中抽绎三谛思想的理论源起,论证法华圆教里的三谛就是二谛,揭示三谛圆融的实质就是“圆融相即”,说明智顗的实相论调和了“言教”和“境理”的矛盾,达到了本体论与真理论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王小明 《法音》2000,(3):17-22
智顗(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顗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顗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  相似文献   

4.
释果也 《法音》2021,(1):22-27
天台智者大师所著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三大部是天台宗的根本论典,其内容主要由《妙法莲华经》而来,因援引上百本佛经以证其教理,同时又与实际禅修相结合,使天台宗有"教观双美,解行并进"之称。  相似文献   

5.
张赫羽 《法音》2013,(8):35-40
《地藏菩萨本愿经》在天台宗判教中划归为法华涅槃时,属于一乘圆教。《法华经》之圆顿,在于其会三乘法为一佛乘。而《地藏菩萨本愿经》之殊胜则在于,将世间法也导归佛法。本文试图以"身"这一概念管窥其导归之法:看菩萨如何导众生之功利动机归道德之行;导众生之生死恐惧归菩提大愿;导众生之家庭伦理归出世善根。佛教中,  相似文献   

6.
智■(538-597),为我国天台宗开宗祖师(一说三祖,即以慧文、慧思为初祖、二祖)。俗姓陈,字德安,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智■的思想,主要是将《法华经》的意旨与龙树的思想,加以中国固有思想,体系化而成的。他将佛教典籍分成五类,将佛陀之教化方法与思想内容分成四种,形成了天台宗自己的判教。智■一生著述颇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天台三大部”之《法华经玄义》、《法华经文句》与《摩诃止观》,另外就是被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佛经疏…  相似文献   

7.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占先成立的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山名,在浙江省天台县。因隋代智凯禅师于此习静修学,著书立说,融合三教,破斥南北,而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说,确立了“定慧双修”,“止观并重”的修行原则,揭示了“一念三千”、“三无差别”、“性具善恶”、“无情有性”等殊胜的佛教义理,发展了僧肇的“立处即真”、慧文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慧思的“诸法实相”等理论,从而奠定了一宗的哲学思想体系,故称智凯为天台大师,其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天台九祖湛然曰:因其是“以《法华》为宗旨,《智论》为  相似文献   

8.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9.
“如来使”精神与慧思的新法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雷泉 《法音》2012,(1):6-12
一、《法华经》中的"如来使"精神《法华经》说一乘佛法的根据,即度化一切生存在五浊恶世的众生,故在穷尽诸法实相的一乘圆理指引下,必须顺应时节因缘,方便说三乘法门,乃至从事一切能引导归入究竟佛法的世俗资生产业。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众生垢重,悭贪嫉妒,成就诸不善根故,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方便品〉)五浊恶世,具有五种恶劣生存状态的时代。在佛教的宇宙观里,指减劫时所起的五种污浊[1]。在  相似文献   

10.
天台宗与中日佛教交流述略徐绍强天台宗是隋唐时期最早成立的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因实际创立者智者大师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该宗也因以源自印度的《法华经》为根本宗依而称法华宗,或称天台法华宗。中国天台宗的成立,不仅影响了此后产生的中国佛教各宗派...  相似文献   

11.
学界常把天台智顗的思想误判为"真常唯心系".本文认为,智顗主张"如来藏即实相""一念心即如来藏理".他在思想上依据<法华经>的实相论,提出"一佛乘即具三法,亦名第一义谛,亦名第一义空,亦名如来藏",建立"唯心但不真常"的圆教体系,把印度如来藏系经典判为别教.在经典依据上,智顗主要继承<涅槃经>的解释,如来藏最终开显为"三德秘密藏".  相似文献   

12.
《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华经》与一念三千说方立天一念三千说是天台宗人依据《法华经》等有关思想,吸取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经过综合创造而提出的极其重要的义理。内容深邃,富有特色。以下拟从一念三千说的内涵、意义和来源三个方面,加以简要的述评。一、一念三千说的内涵天台宗创始者智?..  相似文献   

13.
由日本日莲宗奉献的鸠摩罗什三藏法师尊像的开光仪式,四月十三日在陕两户县草堂寺隆重举行。鸠摩罗什(344—413)是我国后秦(约当东晋)时期从西域来长安的一位译经大师。他在当时的逍遥园大寺中译出了《妙法莲华经》七卷,其后天台宗即以什译《法华》为宗典;公元804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767—822)来我国游学,在天台山从道邃、行满二法师习天台救观,归国后在比睿山正式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七百年前,日莲(1222—1282)上人出世,在睿山学天台宗义,于公元1253年专依什译《法华经》建立日莲宗。今年是日莲上人圆  相似文献   

14.
海东天台的形成——朝鲜佛教与《法华经》(日)镰田茂雄(一)序天台宗兴起、发展于中国,不久传播、发展于朝鲜,继而形成了海东天台;天台宗所依经典《法华经》流布于位于东亚的朝鲜。中国天台宗最初传入新罗,随后在高丽得到了独自的发展。可以认为,《华严经》最为朝...  相似文献   

15.
天台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一个大乘宗派,为隋朝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智(?)大师所开创。因此宗的教义正依《法华经》,所以也有称它为法华宗的。关于天台宗的起源与传承,从直接来说,是创始于北齐慧文;从间接来说是发源  相似文献   

16.
心皓 《法音》2009,(9):6-11
《无量义经》是一部并不流通很广的经典,然此经属于法华系统的三经之一,它对了解《法华经》的义理,悟人一乘实相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日本,与其他宗派思想不同,日莲(1222-1282)的佛教思想中体现出重视现实社会的态度。日莲一方面严厉批判死后往生净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在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虽没有必要说日莲这样的思想一定是从《法华经》中受到了启发,①但日莲以"法华经的修行者"自居,强调继承常不轻菩萨的实践。②而且到了晚年,他也有了地涌菩萨中上行菩萨的觉悟。③。日莲重视现实的思想主要与他从年轻时就作为法华修行者的觉悟有很大关系,对地涌菩萨的觉悟或许可以理解为其法华修行的延续。  相似文献   

18.
覃江 《宗教学研究》2012,(2):139-144
前辈学者的研究已经指出庐山慧远对大乘般若实相的理解是一种实在的法性论。本文通过对《大乘大义章》中庐山慧远本体论思路的梳理,以及鸠摩罗什对其思想的批评,展示了本体论思路与实相论思路的各种歧异,指出两者根本的区别在于本体论执着诸法有一个实在的体性,从实在论的角度做出或有或无的独断。般若实相论否定有任何实在法性,实相是远离有无两边的中道。但是罗什的这个重要思想在当时和后世却都很少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19.
天台智者所传三种止观①中,以《摩诃止观》所讲的“圆顿止观”最为重要,最能代表天台佛学的宗旨和特色,总摄天台佛学的精要,是“天台智者说己心中所行法门”,(《止观》卷1,第1页)“定慧兼美,义现双明,撮一代教门,攒法华经旨。”(《大正藏》)卷46,《摩诃止观辅行传弘诀》(以下简称《辅行》,湛然述,第142页)天台宗最重要的思想“一念三千”就是在(摩河止观)中提出来的。本文疏释《摩河止观》一书中“一念三千”思想,力求把握“一念三千”思想的精义实蕴,纠正一般片面的和表面的认识。一、实相“圆顿现,从初发心即观实…  相似文献   

20.
六乘次第论     
《法音》1991,(5)
释尊出世,说法四十余年,开示如来知见,所说经教,积数千卷。言说教诫之外,还有秘密付授的心印、放光、表示、口耳、定中(甚深净境)等传承。所开法门,何止八万四千。对此众多法门,《华严》《解深密》《法华》《涅槃》等大乘经中,就有一乘、二乘、三乘、三时、五味等分类分期之说,开“教判”、“判教”或“教相判释”之端。后来印、汉、藏等地区的诸宗祖师大德,又各立一家的判教说,如天台宗之五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