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语理论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他们在现代哲学,特别是20世纪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之后试图重构其哲学基石的理论尝试和结果。具体而言,话语理论是在当代言语行为理论,特别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的基础上,结合后结构主义者德里达的解构思想,综合而成的一种哲学理论。它试图将“话语”(d iscourse)作为后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并服务其以“霸权”(hegemony)为核心的“政治本体论”。在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所有问题都可归结为“话语”。“话语”成了阐释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和理论参考。不仅…  相似文献   

2.
在1993年“马克思主义向何处去”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德里达的发言《马克思的幽灵》表明他试图在后现代多元异质关系中发现解构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某种共同东西。他游移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之否定性与解构主义的虚无主义否定性之间,既标举前者,又不肯放弃后者;既划定两者的界限,又企图以解构法则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消解式阅读。一、向马克思致敬的“好时候”由于他异常的姿态(20世纪60年代德里达与马克思主义无缘曾受左派的批评,后来向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接近,使他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相逢”),因此被人奉告:“你真是挑了一个好…  相似文献   

3.
毕芙蓉 《哲学动态》2006,3(10):23-28
2004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成立了“国外马克思主义读书班”。读书班主要采取中英文对照、逐字逐句研讨的方式研读国外马克思主义原著,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难点。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们》是其中选取的必读原著之一。经过近一年左右的学习和研究,读书班成员分别从各自视角对该书进行了探讨。这里发表的一组文章就是他们的学习心得。欢迎大家以此为契机,共同推动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解析德里达的《马克思的幽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马克思的幽灵》是德里达据 1993年加利福尼亚一次国际讨论会上的两次发言整理而成, 其内容庞杂, 涉及的问题也较多, 但整体观之, 其核心内容十分明确: 它在论述马克思的精神。表面上看, 他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多种多样, 但事实上他正想通过这些多种多样的马克思精神去表达他对马克思精神的一种完整理解。那么, 德里达所理解的马克思精神究竟是什么呢?首先, 马克思的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针对当前国际上流行的“意识形态终结论”和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德里达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并没有过时, 时代仍然呼唤着马克思的精神。他说: “不能没有…  相似文献   

5.
方向红 《现代哲学》2002,(4):96-100
“supplemént”(“充替”)是解构理论的重要支柱。本文试图从时间性和符号学理路出发完整地重构德里达从对“声音”的解构向“supplément”原理的过渡。同时本文也力求证明,德里达的这种过渡与对胡塞尔符号理论的挪用、引申和误读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西方所流行的解构主义、解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是与法国哲学家J.德里达的名字分不开的。 德里达1930年出生于法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后考入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留校任教,成名后长期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客座教授。60年代初,德里达曾经是结构主义的“巴黎学派”的一个极为活跃的代表人物之一。德里达前期研究范围主要是语言文字和文学评论,这方面的著作有《论文字学》、《写作与差异》、《署名活动的语境》等等。后期涉及哲学领域较多,主要著作有《哲学的边缘》、《有限公司》和《马克思的幽灵》等。  相似文献   

7.
孔明安 《哲学动态》2006,(10):36-38
德里达的名著《马克思的幽灵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出版后,便在东西方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其中译本在国内的面世,更引发了国内学者对德里达思想及其解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探讨。迄今为止,国内已刊发的研究论文已为数不少,但主要关注点大都聚集于德里达“幽灵”概念的把握及其与马克思的关系。本文不揣陋见,试图从现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来对《马克思的幽灵们》所蕴涵的哲学价值做一探讨,期望达至对德里达思想的深度把握。不可否认,现代科学技术在德里达的思想中并不占据突出的地位。至少,德里达并没有像哈贝马斯那样喊出“作为意…  相似文献   

8.
该文希望通过对德里达和现象学的关系的梳理和探讨,分析德里达思想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而又从一开始就与之“偏离”(或可说“延异”)的由来和发展,试图指出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是有贡献的,对于德里达从现象学出发的哲学反思和由此展开的独特的跨学科的哲学质疑的探讨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西方思想的诸多问题的实质和内涵,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文章主要通过对德里达早期著作的分析,从起源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入手探讨德里达与现象学的关系。现象学在德里达的著述中处处留下踪迹而又处处被“偏离”,这构成了德里达解构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恰恰是德里达对现象学运动本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外刊学论     
诺里斯:“拉克劳与‘政治逻辑’”(Norris,A.,“Ernesto Laclau and the‘Logic of the Political’”,Philosophy and Social Criticism,Vol.32,No.1,2006)拉克劳政治哲学思想中的对抗理论和政治认同的观点,是其将德里达等后结构主义的成果应用于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尝试,它已得到了人们普遍而广泛的称道。但我对拉克劳的这一理论尝试却并不完全认可。要对拉克劳的政治哲学思想进行批判,首先必须对复数的政治学“politics”和单数的政治“the politic”加以区分。作为复数,“politics”包括了诸多方面,如合法性、权利、自由、权威、政…  相似文献   

10.
魏小萍 《现代哲学》2005,1(1):103-110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政治哲学教授朱尔斯·汤森(Jules Townshend)于2004年4月在英国政治学学会的年度会议上宣读了"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一文,该文不仅条理清晰地分析了本来并非清晰的德里达的解构思路,同时在回顾十年反响的基础上,指出了德里达解构的意义和局限性即德里达对"幽灵"的解构有助于我们从坏的"幽灵"那里解放出来;不过德里达在解构幽灵的同时同样被幽灵所困扰.本文通过对汤文的评介指出我们从德里达的解构中能够获得从传统思维方式中难以获得的启示,从而拓宽和深化我们的研究视野,从存在的历史境域中理解事物的发展,在真的追求中研究时代中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所面临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直视不可能性:克尔凯郭尔、德里达以及宗教的再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克尔凯郭尔在假名作品《恐惧与战栗》当中描述过“信仰”的“双重运动”,《再现》当中描述过对“再现”的“超越”,它们与德里达所说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经验”之间有着惊人的对应。因此在主线上,德里达提出的对于不可能的事情的激情与上述两部假名作品当中所提出的“宗教”范畴彼此呼应。一种“不可能性的公理”构成了德里达所说的“没有宗教的宗教”,而不是简单的宗教;构成了某种“宗教的再现”。于是,德里达和克尔凯郭尔的假名作者们拉近了宗教和解构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2.
针对有的学者把德里达解构主义看作当今“新乘”佛教的状况及学界对德里达思想误读的现象,提出以佛家思想为参照系,对两者在世界“有”“无”关系的本体论问题、世界存在方式问题及语言观等方面进行比较,并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是占主流的。此外,对德里达逝世之后的解构主义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对德里达的“解构”, 当前有一种很强烈的偏见: 认为解构就是摧毁, 就是破坏, 是“十足的虚无主义”。鉴此, 有必要对德里达的“解构”做一番梳理。本文的论点是: 德里达的“解构”有着双重面孔, 即否定的一面和肯定的一面, 而且否定肯定都是针对同一解构运动而言的。一、解构的来源德里达的“解构 (Déconstruction)”有两个来源: 第一个来源是法语里本身有这个词, 只不过很少人使用。下面引证的是德里达抄录的《里特尔》词典中的条目:解构: 解构活动。 [语法] 打乱句子结构。解构: 谈论结构的常见方式, 勒玛尔著, 《语言学习法》, 第 17…  相似文献   

14.
本文节选自《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有改动。《德里达〈论精神〉中“经验”一词的多重含义》的主体部分是在北京大学“校长基金”项目的资助下完成的。文章对德里达在《论精神》中就海德格尔哲学提出的质疑与反思进行了重构,并把德里达论证的核心(或破绽)定位在《论精神》第九节和第六节的两个注释中,“经验”的概念不仅在论证的表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概念的深入分析,也将展示出德里达批评有效性的限度。  相似文献   

15.
围绕奥斯汀(J.L.Austin)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act)的解构和辩护,德里达和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John R.Searle)的论争,是学界长久关注的一个焦点。笔者认为,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传统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解。具体地说,德里达和塞尔的论争中有多大的误解成分在里面,此种误解又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英美哲学和大陆哲学学术训练的差异,这些是本文欲予探讨的内容。一、从奥斯汀说起我们可以从德里达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解构说起。德里达1971年在蒙特利尔的一次会议上作过一次发言,题目是“签名事件语境”,讲]稿后来被收入他的《哲…  相似文献   

16.
据法国《观察家》报2004年10月10日报道,当今世界著名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巴黎的一家医院里因患胰腺癌去逝,享年74岁。 德里达是当今西方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及其  相似文献   

17.
新马克思主义在范畴上外包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但不能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等同于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除主要奠基人卢卡奇、柯尔施、葛兰西的思想之外,还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新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布达佩斯学派”等理论思潮。而新马克思主义除了涵盖上述理论思潮外,还要加上“南斯拉夫实践学派”、波兰的A·沙夫、捷克的K·柯西克,美国的I·华勒斯坦、F·詹明信、法国的J·克莉斯多娃、李欧塔、德奥地区的欧菲等人的思想理论。  相似文献   

18.
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1930—)是法国哲学家和批评家,六十年代中后期,他提出“解构”的批评理论,对正统的结构主义和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提出挑战,激起强烈反映。一般把他视为“后结构主义”的代表。在他的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解构主义”思潮几乎占据欧美文学理论界的正统,而且还波及到诸如建筑、绘画雕朔等其他艺术领域。“解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初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学科建设”。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相关理论阐述,马克思主义宗教学建设应该具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基本格局。其学科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宗教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马克思主义宗教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宗教文化学等分支学科。其学术体系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无神论和宗教社会批判等学术理论。其话语体系则包括论及“宗教”“神灵”“拜物教”和“异化”的话语等体系。  相似文献   

20.
姜迎春 《学海》2005,2(3):9-14
能否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及其实践意义,直接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的正确判断。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理论特色首先表现在,它以实现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作为其根本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另一个理论特色是它与近代“劝善的”伦理观相反,“劝善的”伦理观把个人意志放在首位,它主张意识不受生活的决定,“自由选择”不受社会条件的决定;而马克思主义则把社会关系放在首位,这是道德理论的根本性变革,因为有了这一规定性,道德理论才可能具有彻底性。在当代,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道德理论批判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道德观念和道德理论,同时,运用这一理论为社会主义制度、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辩护,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