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与《老子》在世界文化史上被视为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它们有着共同的源头活水。《老子》作为中国第一部有体系的哲学著作,又从《易经》中吸取了智慧,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辩证思维。老子从《易经》中吸取了哪些辩证思想因素?作为老子辩证思维的源头之一,《易经》给予老子哪些启发?本文拟对此进行简要论述。《易经》属占筮之书,由符号和文字两部分构成。符号包括八经卦和六十四别卦,文字有卦辞和交辞。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因素,直观地表达了中国先民的科学、理性思想。这些思想为周守藏室之史、在…  相似文献   

2.
一、“易”的发生之四个阶段一般讨论《易经》或《周易》历史发展是指《周易》形成后经先秦易、汉易、唐易、宋易及清易的历史发展。此项《易经》研究是发展《易经》所需要的,它可以作为一个时代文化文物的依据,也可以显示某一时代学者的思想内涵,对《易经》作为一个系统思想的了解自然有所彰明。事实上,此一易学历史的研究也可显示《易经》思想的辩证发展,但也突出了其限制性,更呈显《易经》系统中发生的问题。我在此处所指出的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今天我们读《易》和规《易》的目的,在于学习《易经》的道理和研究《易经》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从中受到启迪,进而有所顿悟,然后,把所有发现的结果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去.《易算》是我们研究和学习《易经》所悟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来自于《易经》的内容和研究(易经》的四大原则,即交易、简易、不易、交易.所谓“变易”,是指宇宙间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中的事物无时无刻都在发展变化和运动之中.“不易”,系指宇宙间万物旨变的条件下,还有唯一不变的东西存在,即能变出万象之物的东西不变,这就是万物皆变的事实水不变,…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是汉代易学史上的重要环节。它在接受先秦道家之说的同时 ,继承、发展《易传》的思想成果 ,提出了自己关于宇宙生成、万物起源的理论。它以“道”为最高范畴 ,而“道”是阴阳二气尚未分化的原始物质实体 ,阴阳二气的运动又造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发展。它承于《易传》天地人一体观和整体思维方式 ,追求社会和谐安定乃至天人之间、自然与社会之间的整体和谐。基于一种深广的忧患意识 ,它以天地盈虚、盛极必衰之理告诫人们居安思危 ,并发挥《易传》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 ,对纯任自然、无所作为的无为之说加以改造。与此相应 ,它弘扬《周易》的变革精神 ,明确主张改革社会政治制度。另一方面 ,它也吸收了《易传》天人之论中不少神秘主义的思想因素。《淮南子》的易学思想与陆贾、贾谊、韩婴等人的易学思想一起构成西汉前期易学的总体格局 ,并清晰地展现出当时思想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势  相似文献   

5.
一、序言儒教哲学的最大特征在于把握“万物皆变”,认为宇宙和社会万事万物没有不变易的,一刻也不会停留在原状上,这是最古老的经典《易经版复强调的道理。因此,古人对处在无限变化过程中的“未来”,出于好奇,产生了疑惧心与敬畏感,其结果想象出卜筮。占卦伴随着对未来的想象与奇特的好奇心而产生。《易经》的出现在于满足这种想象、好奇心及疑惧心。但是随着人类智慧的发展和文明的开拓,《易经》发展为具有深奥道理和高尚品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以“万物皆变”的道理为前提盛行的卜筮中就包含这种朕兆。朕兆的内容有:第一,要顺应…  相似文献   

6.
儒、道二家思想的地域特点和最初交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所孕育的古代文化,分别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源头。孔子吸收夏商周三代的传统文化,构造了以“仁”为核心的、既维护等级制度又强调原始民主和原始人道主义的思想体系。敬鬼神面远之和不研究宇宙的起源问题,是孔子哲学的一大缺点。道家起源于氏族制向奴隶制过渡缓慢的荆楚地带。这里的文化富于浪漫主义精神。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老子抛弃了神,构造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其特点是重天道、尚自然、超脱、任达,主张无为而治。老子是《易经》萌发出来的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而在《易经》中亦可寻觅出孔子用自然事物的性质和变化阐明哲理的思想方法、中庸思想和一些概念的端倪。《易经》中的太极、神、道、德、器、通、变、几、微凝聚着倡、道两家的智慧,它实现了两家思想的交融。  相似文献   

7.
《易经》的宇宙观与阴阳五行家思想之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若从思想自身的发展来看,阴阳五行家与《易经》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易经》的阴阳变化观念和带有浓厚的原始思维特性的宇宙观,是阴阳五行家思想的理论基石,阴阳五行家的宇宙发生图式和序列便滥觞于此。《易经》的以“因果联想”为重要特征的认知方式对阴阳五行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易经》的时空观念也与阴阳五行家以阴阳五行配四时、四方,以阴阳五行说明宇宙之大化、社会之变迁、人事之行止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8.
西方社会历史观的三个阶段陈耀彬,杜志清(一)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朴素的社会历史观。它是朴素的直观的,具有以下两个特点:(l)和朴素的自然观相结合;(2)和原始宗教神学相结合。他们关于世界万物本原的思想,自然也是指人和社会产生形成的基础。随着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的发展和复杂化,一大批"智者"把哲学研究的中心从自然转向人和社会,着重探讨了社会制度的本质和起源、人的知识的本质和起源,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等名言。在解答上述问题中,既有有价值的思想,也有充满神秘主义和天命论色彩的东西。(二)西欧封建制社会的神学历史观。《新约圣经》的产生标志着神学历史观的确立。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系统地阐述了神学历史观,他提出的历史"预定论"在理论上深化了神学历史观。阿奎那神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神学历史观发展到高峰。中世纪以"神创论"和"原罪说"为重要内容的唯神史观,是对古希腊朴素神学观念的否定。古希腊人敬奉的多神教,都与当时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在某种程度上,人神合一。而中世纪的唯神史观,把神看成超越世俗、创造一切的万能的精神实体。《圣经》所确立的神学历史观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三)酉欧近代资本主  相似文献   

9.
《管子》哲学意义上的道分为天道自然之道、客观真理之道、万物本源之道三个层面。《管子》天道观体现出春秋时期过渡的特征,既有对天道、上帝的崇拜与祭祀,又有对在逐步构建自然天道的客观真理性认识。《管子·经言》组较早的把生命现象与"道"联系起来,奠定了万物本源之"道"论的逻辑起点,这也是中国生命哲学的真正源头。《道德经》成书当晚于《管子·经言》组,《道德经》万物本源的"道"论是对《管子·经言》组中被赋予生命意义的"自然天道"之提升。《管子》哲学意义的三种"道"论指向不同,但却有相同的特征,表现为虚静、广博、周密的特征。物质性的水、精气作为万物本源,代表着从本源论上逐步建构起春秋古典哲学的朴素唯物主义架构。《管子》"水本源论"形成有其内在逻辑,其成文当在《管子》四篇之前。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汉晋时期道家的个案研究较多,但从整体上把握,特别是从道与自然关系的转变来研究汉晋道家的则不多。汉代《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明确提出了"道性自然"观点,认为自然是道的自然、道化生万物和治身治国都要遵循道的特点——自然。魏晋时期的王弼、郭象则认为,自然是万物的自然,万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遵循万物之性的结果;同样,治身治国也要以人之自然本性为准则。汉晋道家思想从道性自然到道率万物之性的转变,体现出道法自然理念在汉晋时期的发展,也是汉晋时期社会变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1.
《周易》分为《易经》与《易传》两大部分,《易传》是对《易经》的注解、说明和发挥。此外,《易传》还把《易经》以经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成为经典。因此,《易传》在注经过程中就要反映出使《易经》成为经典的依据,即理论评价标准。虽然《易传》没有明确地提出具体的理论评价标准,但可以通过分析《易传》使《易经》成为经典的过程加以概括。笔者认为,《易传》所反映的理论评价标准大致有以下三条:1.圣人所言;2.仿效自然;3.功利效用。而这三条理论评价标准从根本上影响着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荣格作为心理学家在研读《易经》的过程中获得了诸多启示,他对《易经》中关于人类心理的潜意识呈现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从《易经》的感应观中获得启示,成为他大胆质疑因果率的唯一性,并最终提出"同时性"原则的关键.但是荣格对于《易经》的心理学思想并没有任意夸大,而是极为客观的做出评价.他指出《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个人,则熹微如晨光;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黯如黑夜.  相似文献   

13.
王娜 《美与时代》2014,(2):55-55
为了弥补版式设计中的文化空缺,使视觉版面除了具有信息可传递性及审美功能外,更具民族性和文化性,这就需要赋予版式设计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道德经》中指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太极,“二”指两仪,即阴阳,“三”则指两仪互动。两仪互动可生成万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也包括具体的设计形式和抽象的设计理念。版式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必然存在“易”的过程,有“易”则有“变”,变则通,通则达。因此,探究版面设计中蕴含的“易经思想”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逻辑史于1988年7月中旬在四川成都召开了第5次学术讨论会。主要讨论了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端、中国逻辑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如何把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以及如何改善中国逻辑史的教学和普及工作等问题。关于中国逻辑思想的发端问题在已经或即将出版的中国逻辑史著作中,不少作者把邓析列为先秦名辩逻辑的开拓者。会上则有人提出,中国古代的逻辑思想应以《易经》为开端。因为,(1)《易经》是一部思维工具书,是一个符号系统,有一系列推演规则,而且  相似文献   

15.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思想摇篮。数千年来,它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其影响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程度之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籍文献。《四库提要·易类小序》这样概述了《易经》的历史影响:“《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  相似文献   

16.
一、《管子》对自然水的认识和论述《管子》一书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思想史上第一个有专论水篇章的著作,他在《水地》、《度地》、《地员》以及其他篇章中,全面论述了自然水与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重夏关系。他有一个英明的论断:“水者何也,万物之本源也,诸生之宗室也。”(《水地》)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有衣食,而“衣食之所生,水与土也。”没有水和土,人类就无法生存。这种生活现实反映到人们的头脑中去,就是水是万物生长的本原。近代西方哲学家亚  相似文献   

17.
通行本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在马王堆帛书《老子》甲、乙本中分别写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和"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对此,有学者认为,帛书甲、乙本均为误写,《老子》原文当从通行本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认为帛书《老子》并非误写,乙本中的"争"字乃甲本中"静"字的假借,《老子》原文当如帛书甲本作"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关于此一问题,新近发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老子》(以下简称北大《老子》)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以北大《老子》为参考,并参照其他《老子》版本,对此句作出了新的探讨。通过对比与分析,文章认为,此句本应作"水善利万物而有争"。但因其在字面意义上似与《老子》思想相抵牾,在文本流传过程中,最终被改作了"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另外,通过考察《老子》第八章在文本流传过程中的变化,文章亦将《老子》文本的发展与演变作一探究。  相似文献   

18.
<正> 《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学者末木刚博以研究东西方比较逻辑学著称。末木的专著《东方合理思想》对比探索了中国、印度和西方的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该书中国部分特设专题论述《易经》逻辑。末木认为,《易经》逻辑是中国与形式逻辑并行的另一种独特逻辑(指辩证逻辑)的代表。末木用符号逻辑工具对《易经》逻辑加以分析,指出《易经》逻辑是一种函项关系论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末木评述了《易经》逻辑与印度、西方思想的异同,肯定了《易经》逻辑的地位和作用。以下据《东方合理思想》一书简介作者思想梗概。一、阴阳的2项组合《易经》认为,一切现象都可以凭借阴阳的2项组合来加  相似文献   

20.
刘伟 《管子学刊》2012,(1):56-59
"天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概念。在竹简《文子》中,天道不仅是对于世界万物起源的认识,也是对社会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它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竹简《文子》的天道论继承了老子"道生于有"的思想,但否认"有生于无","有"是其终极。人的行为必须遵循天道。竹简《文子》中对于"天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阐释,也为后世很多思想家所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