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廖声立  陶德清 《心理科学》2004,27(3):701-704
本文对目前无意识情绪启动的两种方式、无意识情绪启动在认知领域和人格领域实证研究、无意识情绪启动的神经生理的研究以及无意识情绪启动模型理论研究进行理论的综述;同时对无意识情绪启动研究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方向作了简评。  相似文献   

2.
伍霞  程利国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37-41,56
随着认知潜意识研究的兴起和证实,心理学家们对潜意识的研究兴趣转到了情绪的领域。本文顺应这种情绪是人格核心观点的潮流,对目前有关潜意识情绪的最新研究做个扼要的介绍。文章的前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存在的可能形式及其表现,后部分介绍了潜意识情绪研究的意义及对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内—外倾人格(即外倾性)是与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该特质不但影响人类的适应能力与主观幸福感,还与焦虑、冲动等情绪—行为障碍的产生有密切关联。在以往研究中,外倾性与情绪健康的关系集中体现为内—外倾人格对情绪事件易感性的影响,如外倾人格得分的增高伴随着对奖赏刺激更强的积极情绪反应水平。然而,上述联系也有可能是由于外倾性不同的人群具有不同的情绪调节特点导致。因此,可通过系统操纵外倾性人格因素与情绪调节方式,从外倾性人格特质对情绪调节方式及调节效果影响的角度,深入探讨外倾性和人类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拟综合使用行为调查与生理测量、EEG/ERP 与 fMRI 手段,开展如下三个层面的研究工作:1)情绪调节问卷的编制及内、外倾人群情绪调节策略的比较研究;2)外倾性对情绪调节的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探讨认知情绪调节的生理变化、时间进程及神经基础与内—外倾人格的关系;3)情绪稳定性不同的内、外倾人群其情绪调节的特点及其脑机制研究。通过上述系列研究,深化对情绪与人格关系的认识,从而为心理健康的维护,情绪障碍的治疗及相关疗法的开发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情绪在决策领域中的引入曾历经过一个从刻意回避到日益重视的过程, 大量研究表明, 即使与决策本身无关的偶然情绪也会对人类的决策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梳理本领域的最新研究提出未来应注重考察:偶然情绪的影响条件、具体情绪的作用以及偶然情绪与可选项的情感属性对决策的交互影响。最后, 本文在情绪激发方法、情绪的操纵检测和决策任务实测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5.
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张兴贵  郑雪 《心理科学》2002,25(6):744-745
1 引言人格在心理学史上是唯一建立在几个不同的范式之上的领域。目前西方人格心理学正处在历史上最活跃的时期 ,不仅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依然活跃 ,而且产生了新的研究范式。本文就该领域的新近动态做一概览与述评。2 人格心理学经典范式的地位及新进展  心理分析、特质论、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人格研究的传统范式。近年来 ,这四种范式都已扩展了各自的领域。社会认知范式和生物学范式是新繁衍出的范式。2 .1 心理分析在众多的反对声中 ,心理分析的范式已经由轮椅上的沉思进化为一个实证的研究领域 ,尽管各派人格理论家对人格的描述和…  相似文献   

6.
师范学生自我价值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顾海根 《心理科学》2002,25(2):217-218
自我价值感(feeling of self-esteem)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me)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作为主体的自我(I)的一种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倾向,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一种弥散性影响,与健康人格有密切关系。国外对自我价值感有不少研究,如Roseaberg(1965)编制了自我价值感量表,Pelham等人(1989)提出自我价值感是由个人在某些特殊领域或重要领域的自我评价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7.
郭本禹 《心理科学》2006,29(5):1278-1279
时间和人格都是心理学领域极为重要的研究内容。时间无处不在,它不仅是基本心理过程的存在方式,而且也是人格特征的存在方式。时间与人格心理的研究是现代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时间与人格心理学探索》一书,向我们详尽地展现了时间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综观全书,主要凸显四个方面特点:一、研究取向上强调中国化;二、研究过程上体现长期性;三、研究方法上注重多样性;四、研究成果上凸显创新性。  相似文献   

8.
人格智力(PI)是指个体在对人格及其相关信息推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信息提高一个人的思想、计划和生活经验的能力,包括识别人格信息、形成人格模型、引导个人选择以及系统化计划和目标等相关领域。作为一种新兴的“热智力”,PI并没有像当年情绪智力(EI)那样受人关注。文章从PI的范畴、领域及其局限性等角度分析了这一新能力遭遇“冷落”的原因,指出了PI在整合以人为中心的智力过程中存在概念宽泛、界限模糊、测量的科学性及其形成与发展等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情绪调节是个体机能的重要方面,是个体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键机制,因此有必要系统考察情绪调节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梳理、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研究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果发现,众多研究者从性别、年龄、文化、语言技能、家庭环境、人格特征及生理机制等方面考察了其在情绪调节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未来的研究应从整合的视野建立情绪调节影响因素的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10.
情绪调节的实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黄敏儿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0,23(1):109-110
作为一个特别的研究课题,情绪调节最早出现于发展心理学。经过近二十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研究已广泛涉及儿童、成人、临床、健康、教育等领域。是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热点。情绪调节是情绪本质研究的发展和延续,也是使情绪研究更具有应用价值的课题。本文将着力探讨和总结该领域对情绪调节本质的认识。1情绪调节的定义 一般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情绪在生理活动、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情绪调节过程有以下特点。 首先,情绪调节包括所有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