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五台山有一座古松掩映、清幽雅静的古刹——普化寺。寺里的住持藏明禅师是一位医名远播的“骨科神医”。我们见到藏明禅师时,他正在一间小病房内为一位患者作按摩。这位来自西宁武县的患者说,他的右臂不慎粉碎性骨折,曾多方求医无效,来普化寺经藏明禅师治疗,六天后右臂便能活动自如了。一位年轻人因车祸致锁骨和肋骨七处骨折,大医院拟以手术  相似文献   

2.
《法音》2016,(9)
正本刊讯9月3日上午9时,"21世纪海丝佛教·福建论坛"系列活动之一明旸禅师纪念馆开馆、福建省佛教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一代高僧·明旸禅师》纪录片首映典礼仪式于福州三坊七巷的明旸禅师纪念馆顺序进行,海内外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共同见证。福建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明旸禅师纪念馆馆长本性法师首先致辞,他  相似文献   

3.
对境无心,心不为外境所扰,一切自然而然,就可达到禅的境界. 一位很有修为的居士,去拜访一位禅师.二人见面之后,谈禅论道,非常投机,不知不觉已到了午饭时间,禅师便留居士用餐.用餐时,禅师发现侍者端上来的面一个碗大些一个碗小些,他就把其中大些的碗推到居士面前,说:"你吃这个大碗的."  相似文献   

4.
去年,我去浙江参加一个教育论坛,与天津的马志国先生住在一个房间,我们每晚谈到深夜。他身为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厚道而谦逊。他说的“助人者自助”“常人也有佛性”,不温不火,对人特有启示。记得他谈及“境由心造”时,还特别说了一个故事:有位和尚,每天打坐人定,都要遇到一只大蜘蛛来搅乱,十分烦恼。他向老禅师讨办法。禅师告诉他,你准备好一支笔,每当蜘蛛一出现时,就用笔在蜘蛛的肚子上画上一个圈。他照禅师的办法做了,蜘蛛一来.  相似文献   

5.
潮汕历史上流传唐代大颠宝通禅师作过《心经注》,应源自于元代灵山寺僧释了性的误会,以致长期以讹传讹。民国时期潮州学人饶锷就论证此书为大颠宝通所作;在日本学者及饶宗颐的研究下得到纠正,认为是宋代大颠了通所作。近年出版的《大颠宝通禅师文存》则认为《心经注》作者是宝通原述,了通续述,是宝通和了通禅师两人隔代合作的成果。通过对《心经注》的细读分析,认为宋代了通禅师是《心经注》的唯一著作权人。  相似文献   

6.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7.
总也不老     
从前从前有一位禅师每次听到钟声响总是捂着心哀痛地叫着新来的弟子都会问道:"师父你怎么了?"老禅师说:"那钟声每天每天打得我的心好痛!"眼泪总也不老,不管是几岁,面对生离死别,它晶莹得就像最初的那一滴泪。  相似文献   

8.
放下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我在禅修的道路上抛弃了一切,下一步还应该怎么做?"赵州禅师回答:"放下吧。"他又问:"我已经两手空空,还有什么可放下呢?"赵州禅师又回答:"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的了,那就拿起来。"他听后,突然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9.
实际上,学佛有赵州禅师说的“吃茶去”一句话就够了,吃茶以后就行脚,明白了道理就去实践,把握自己的心。由于是生活禅,我们把它放在生活中去阐述,使它更有生命力与说服力,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句“吃茶去”。 不解决转变思维观念的问题,学佛没有意义。有个例子,在一个寺院里,有一位发心在客堂收布施的老人家,他总是告诉别  相似文献   

10.
名山之上,大瀑布之旁,小茅察之内住着一位童颜鹤发的禅师。人世间盛传他智慧高、道行深、神通广大、料事如神。但他有一怪习,素不与人交谈,如遇问及任何事,只竖起一食指作答,人皆称之为“一指禅师”。某大富豪素仰其名,带随跟班,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去拜访他。原来富豪拟拆资两千万开设大工厂,多月来犹疑不决。心有所求,欲请禅师指点迷津,开启茅塞。 禅师依然故我,“竖指”作答,微笑不语。富豪大喜,一心以为鸿鹄之将至,认定“一指”乃  相似文献   

11.
佛祖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在他出家以前作太子时,就精通当时印度的医方明。所谓医方明,就是关于治病处方的医疗知识。在他证悟成佛以后,获得了自在无碍的神通,利用天眼通、他心通,释迦牟尼佛对人体有着超人的认识能力。在  相似文献   

12.
正拒绝是一门艺术,不要随便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要能委婉地拒绝,要有笑容地拒绝,要有代替地拒绝,要有出路地拒绝。有一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去向一位禅师请教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禅师说,你自己去悟一下,便会明白了。一天以后,禅师问他是否有所悟,他摇头,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年轻人仍然不知,禅师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再次向禅师表示没有收获,当禅师举起戒尺打过  相似文献   

13.
正一寒山是唐代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僧人。他族姓不详,生活年代也无法确定,相传隐居在浙江天台始丰县寒岩幽窟中,所以世人称之为"寒山"。据《祖堂集》《宋高僧传》等记载,沩山灵祐禅师曾在天台山会见寒山;另据《古尊宿语录》记载,赵州从谂禅师也曾与寒山相互问答。寒山在当时名声满播于江浙僧界,据说妙利普明塔院因此改名作  相似文献   

14.
扑火的理由     
正老挝山林里有一种红嘴山鸦,这种鸟儿很奇特,每逢遇见火堆,就会双爪落地,展开翅膀围着火堆转,时不时还要伸长脖子啄取火舌,玩得非常开心,一点也不会被烧伤。在当地百姓心目中,红嘴山鸦喜欢火堆的事儿传得很有趣,说这种鸟儿是有神灵保佑的,只有神仙附体,它们才敢于闯向火堆。当然,在现代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猜测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5.
2003年9月笔者赴越南学习一年,其间,为撰写关于越南寺庙文化方面的博士论文,对越南50多个寺庙进行了田野调查,河内李国师寺是其中的一个。河内李国师寺位于河内市还剑郡李国师街50号,原名李国师祠或仙市祠,属寿昌县仙足总仙市村。祠原建于越南李朝(1010-1225),奉祀李朝国师明空禅师,故名。据越南正史《大越史记全书》、佛教史籍《禅苑集英》及其它史料记载,明空禅师姓阮,名至诚,法号明空,1066年生于长安府大黄县谭舍社(今宁平省华闾县赖池社),长大后与徐道行、阮觉海二禅师一同修行佛法,交往甚密。1131年,李神宗延请明空禅师到京城升龙(今河…  相似文献   

16.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法弟子。他与西堂智藏、南泉普愿禅师同为马祖道一门下的高足。因后住新吴百丈山,人称其为百丈禅师。百丈禅师不仅对中国禅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他所创立的百丈清规,千百年来已成为禅宗丛林统一规制。百丈禅师还经常以言简意深的警语开示弟子学人。他所讲述的警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是我们为人处世的指南。  相似文献   

17.
传说有一位无言禅师,深得佛家真谛,虽然寡言少语,但人们认为他一言一行,内含大义。一天,禅师的左右不在,有个游方和尚向无言禅师请教佛法。游方和尚问,什么是佛?禅师一言不发,只是左顾右盼,乐张西望;问什么是法?老禅师抬头看天,低头看地;问什么是僧?他干脆闭目养神。又问什么是修行之道,无言禅师满脸厌烦地伸出手来。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将“心”界定为人的灵明,其自然而然的展现就是“良知”。那么,人的灵明同其所自来的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呢?他从心的角度看天地万物时,就有了另一番结论。当其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时,还把天地万物看作人心之原,而当他及他的弟子都承认“灵明”是人心根本特征时,他就进行发挥了,从心为起点来展开其哲学体系。一、主动与被动:心之发动与随感而应下面这段话基本上反映了王阳明的心物展开模式:“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  相似文献   

19.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20.
心里的水银     
有一个人一直为自己的书房太小而苦恼不已。后来他就在书房四周镶上镜子。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觉得书房小。一个有智慧的禅师告诉他说:“你的书房四周都是镜子每天只看到自己,感觉当然小了。你何不把镜子里的水银拿掉呢?”他把书房临街的两边打掉,装了两扇落地窗,书房果然感觉开阔起来。他每天都站在落地窗前,看外面的景象,到后来他竟无法安心工作。最后又去找禅师。禅师说:“你何不给心里装上水银呢?”禅师说:“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面对外面用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面对自我用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