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一文学活动中,共鸣现象的产生是在作者与读者共同拥有的感性、知性、志性等心灵三层面的心理机制中层层建构起来的。如果我们把创作共鸣和鉴赏共鸣结合起来放到一个共同的场域里,整个文学活动中,就存在着一个共鸣场,作者的心灵三层面与读者的心灵三层面是产生这个共鸣场的基础心理机制。共鸣现象的产生涉及三个世界,作品是作家和读者的连接点,串联起读者世界与作者世界,而共鸣则是文学活动中作者世界与读者世界交叉重合的部分。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个知识更新迅速,社会瞬息万变,传媒技术现代化、信息碎片化、生活快捷化的时代。人们已很难有较长的空闲时间去细细品味长篇巨作了,于是,以短信、微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微文学"应运而生,并日益流行起来。一时间,人人都可以成为微文学的作者,人人都可以成为微文学的读者、评论者,一些优秀的微文学期刊、网站也纷纷涌现。其展示的情感、观念、思想、价值及主题呈现出微小化的特征,内容、构思、表现手法呈现出技术化、技巧化特征,其创作和受众也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在当代,对于作家而言,需要积极地去了解微时代,投身微写作,引领微潮流。  相似文献   

4.
<正>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聂先生在《导论》中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术语进行了系统归纳与阐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话语体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导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途径。《导  相似文献   

5.
马来西亚新生代华裔作家陈团英的《夕雾花园》,立足于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冲突的社会现状,包含了作者对文学与文化、历史与当下的思考。因作者独特的文化经历和马来西亚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小说呈现出明显的跨文化色彩。《夕雾花园》中表现出典型的跨文化书写,通过研究小说的跨文化书写,理出文本中多样的文化类型及其在文本中的建构方式,探索跨文化书写对于文本、文学和文化的意义价值,即跨文化书写不仅扩展了文学的书写空间,还能在汲取历史、批判当下的同时,守望文化的未来,成为推动世界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6.
马西恒  童星 《学海》2008,114(2):15-22
本文是一项对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问题的探索性研究.作者在上海市Y社区的个案调查发现,新移民与城市社区的"二元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即从相互隔离、排斥和对立转向一种理性、兼容、合作的"新二元关系",本文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称之为"敦睦他者".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经历三个阶段的构想,这三个阶段分别是"二元社区"、"敦睦他者"和"同质认同"."敦睦他者"是新移民与城市社会融合的关键阶段,在此期间需要政府、社区和新移民共同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7.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8.
文学美感是情感的独特形式表现,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读者的情感得到触发,对现实人生有所发现和感悟,产生一种审美情感体验。文学美感与一般美感同归而殊途,一般美感只关注审美对象的外部方面和表象就可以获得美感,而文学美感则要求读者尽可能完整地关注和理解文本内部的艺术世界,才能获得美感体验。由于文学书写的过程是作家内在心灵的激情燃烧和喷发,更是作家以其特有的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来创造艺术形式的艺术沉思过程,因此,在文学欣赏中,读者要获得美感,就要精确和深刻地理解对象世界,与作者对话,进行认识性的思虑,这表明文学美感是情感与思虑的复合结晶。  相似文献   

9.
作为基督宗教的经典,圣经对英美文学产生着重要影响。英美文学从圣经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英美文化中,众多诗人、作家的作品都与圣经中的观念和意象紧密相关。客观、中肯地探寻圣经对英美作家作品的各种影响,对于全面、准确地理解英美文学,把握世界文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文学作家们通过内外转换,把佛教文化中的要义提炼为对当下时代具有积极效用的观念,以文学阐释的手段将佛教具体化、外在化和现实化,以回应时代的精神呼唤与现实关切,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幽静与深邃并存的作品。佛教为中国现代文学变革赋予了新的文学形式与宗教内涵。现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作家在创作上深刻地受到佛教文化的陶染,如鲁迅、许地山、周作人、废名、老舍等作家通过文学创作与佛教文化产生了呼应。  相似文献   

11.
海外华文文学是一种跨文化的新的汉语文学存在。这些华文作家身处异国他乡,笔下描写的也是他国的风光,但其中的价值观、文学手法、文本语言等还是脱离不了中国传统,带有深深的中华意味。许多华文作家们像陈九一样,用"第三只眼"的文学叙述,将中华文化带给世界,也把世界文化带入中国。  相似文献   

12.
郭怀玉 《美与时代》2004,(10):10-11
什么是"女性文学"?是女性写的文学还是写女性的文学?是女性写女性的文学还是包括男性写女性的文学?这是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可惜的是,"女性文学"从西方到东方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1],我们不能不表示遗憾.笔者以为,它应当是指女作家创作的富于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包括两个方面:1.反对父权制文化对妇女的压抑和迫害;2.摆脱传统的男性审美视角,即作家以女性立场、女性视角、女性话语看待历史、社会、人生)的文学文本.所以,并不是女性作家创作的文本就是女性文学,男性作家创作的就肯定不是女性文学.但一般来说,绝大多数女作家笔下为女性文学(如张洁<·COM>等就不是),只有极少数男作家书写的是女性文学(如许地山<春桃>等就是).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9,(6):174-179
解放区前期文学中的"陈赓书写",对抗战以来陈赓的事功做出了相当全面的反映,同时,对陈赓的性格也做出了比较成功的刻画。二者的结合,塑造出了陈赓这个相当鲜活、相当丰满的"抗战英雄"形象。解放区前期文学中的"陈赓书写",反映了解放区前期文学的重要特征:在价值取向上,看重文学的革命功用,追求文学的革命功利;在实践路径上,为迅疾地反映解放区的斗争生活、使创作更好地发挥其服务于抗战的功利作用,作家业已自觉地、有意识地走上了"深入生活"之路。  相似文献   

14.
刘红林 《学海》2001,(4):163-165
台湾言情文学的作家大都为女性.它是在前期女性文学对女性婚姻悲剧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正面呼唤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它开始把女性作为精神主体,作为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社会力量去表现,对世代相衍的"男优女劣"、"男尊女卑"观念大胆质疑,但女性的依附性和被观照性仍显而易见.它对父权文化还有一种自觉的认同与维护,并向落后的封建伦理道德俯首称臣.因此,它只能算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同路人,与其追求婚姻自主的主题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5.
"憧憧往来"在《周易·象传》中的本义是顾往思来主意未定;《远游》、《七谏》等辞赋作品在其中生发出"感遇"情怀;陈子昂《幽州台歌》进一步加深了"往来"的思想内涵,为其复古的文艺主张增添了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朱熹《楚辞集注》则将个人的身世体验与生命感悟融入对"往来"的理解。通过对"憧憧往来"的历史溯源,不难发现中国文学的许多思想主题源于上古哲人对自然社会的朴素认知。后世文学对于先哲思想的接受往往取决于思想本身的阐释空间、思想与时代文化的契合程度以及思想的文学表现形式。当哲学思想成为文学表达的主题,思想的力量会借助艺术的形式得到充分的释放,并在后人的理解与阐释中获得丰富与升华。  相似文献   

16.
今天,在有关法语后殖民文学的批判和理论话语中,经常援引混杂性、交汇、克里奥尔化,乃至诸说混合。过去那些主张抵制、拒斥、争论或回应的范式如今让位于主张协商和跨文化对话的各种范式。印度洋更为突出的特点是由来已久的人口迁移、跨文化碰撞、克里奥尔语等语言的创设以及混杂文化。对印度洋文学的解读也重新定向,不再限于在过去的殖民地与其宗主国之间关系的框架内考虑,而是越来越在印度洋框架内考虑。作者以不同的文学作品为例,认为印度洋文学拷问了地点以及如何处于其中、形形色色的人口迁移、与其他世界的关系及与相邻或相隔的海洋的关系。文学似乎充当了海洋运动和永远的来来往往的换喻。克里奥尔岛就像一根缆绳,使所有旅行,所有偏航,所有遗憾与希望,所有与自我、与他人、与同类、与历史、与记忆、与迷宫般的遗产的关系调整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7.
朱崇科 《学海》2006,1(3):183-188
区域文学研究中的命名问题反映着其中的吊诡和权力因素。东南亚华文/华人文学的术语,既显示相关研究中的种种问题,也说明世华文研究真正回归文学的艰难。  相似文献   

18.
研究文学的专家认为欧美文学有两大传统根基:一是希腊、罗马神话,一是《圣经》,如果离开了这两大根基,欧美文学就无从谈起,并认为假如不熟悉这两大传统的话,就根本读不懂欧美作家的文学作品。此言甚是,且不说大多数作品中出现的源自两大传统的典故,就是通篇以这两大传统为素材、为氛围的作品,更是举不胜举。人们都知道西方的文明源自于基督教的文明,所以《圣经》对欧美作家的影响肯定深远而又广泛。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他们的作品,是以《圣经》文本为汲取素材、诗情和主题的不竭源泉,如意大利的薄伽丘的《十日谈》、托夸多…  相似文献   

19.
作为"劳改营文学"的代表,索尔仁尼琴并非仅仅通过文学叙述来批评苏联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在很大程度上他更希望通过文学书写来阐释圣经精神的价值所在。索翁的《创世纪》式写作、律法精神的秉承以及启示录的隐喻等为解读其道德诉求提供了极大的阐释空间及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与近半个世纪前台湾旅美作家的留学生文学的比较 ,认为 90年代的留学生文学正在经历着从漂泊者到垦荒者的深刻变化 ,这一变化显示了深刻的时代进步 ,也为留学生文学提供了新鲜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