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ccles 根据近年来脑科学研究中的一些新发现,从心理——物理相互作用原理出发,提出了脑——心相互作用论。一、自我意识的心和脑如图1所示,存在和经验中的每一件事都可归三个世界中的某一个之中:世界1,即物理客体和状况(态)世界;世界2,意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6)
<正>这是一个被称为"失联"的时代,种种"失联"事件都是因利欲熏心而导致的"心"的问题。行走在天路历程上的我们,有没有因着世界的诱惑,被这个时代俘获了我们的心呢?那起初蒙召的心是否偏离轨道,从生命的高处坠落了呢?而这颗"心"又该如何重新寻回呢?别与爱心失联老人跌倒,没人敢搀扶;孩童被碾,没人敢施救;穷人乞讨,没人愿施舍:邻舍缺乏,没人愿帮补……面对他人的需要时,我们常常无动于衷,这就说明我们爱人的心渐渐冷淡了。我们处在一个偷窃、拐卖、诈骗、贪污、腐败等各类不法事件频  相似文献   

3.
唯物主义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有:各种本体论或有关世界的极为概括性的学说。这些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论题,即:物质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东西,或者反过来说,象观念这样的非物质的东西,是不能离开例如大脑这样的物质客体而单独存在的。唯物主义的本体论,除了这个共有的核心以外,很可能是大相迥异的。只有补充一些必要条件,才能建立一种确定的唯物主义本体论或者使这样的本体论具体化。我们选定了两个条件:精确性和与当代科学的一致性。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条件。  相似文献   

4.
<正>朋友们在一起畅谈时,不知怎么地就开始纷纷抱怨起这世界真是俗透了。"谁俗?难道我们自己就不俗?"冷不丁有人给大家泼了一头冷水,大家面面相觑,纷乱而情绪激昂的抱怨一下子沉寂下来。是呵,这原本就是个世俗的世界,你我本是凡夫俗子,俗心难免,俗事难逃,谁又能免俗?世俗就是这个世界的主流,就是这个世界的主调,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其实,世俗并没什么不好。《辞海》中对世俗的解释:一是指  相似文献   

5.
客体及精神客体和知识客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现象及其产品是不是客体,关键在于如何规定客体的内涵与外延。什么是客体?陈九年同志认为,“客体是实体化了的东西。‘体’即本体的意思,即客观存在的实体”  相似文献   

6.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社会认识论的研究,那么社会是否具有自我意识,能否被视为主体呢?如果具有自我意识,能被视为主体,则其规定性如何,与这一主体对应的客体概念又是什么?本文试以对此问题的管见,就教于哲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8.
徐湘霖 《法音》2001,(9):26-33
不论是科学、哲学或是宗教,都要对心与物、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出回答,关于我们头脑中的印象同现实世界究竟有怎样的关系问题,宗教家也许比科学家和哲学家对这个问题更加饶有兴味。境,唯识学上是指识所认识的对象,但它又与我们日常经验所感知的不同。在日常感觉中,认识对象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然而,在唯识论者看来,认识对象不是指客观存在物,没有独立性和实在性,不能规定为自在之物。世间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不过是我人心识所显现的影相而已,这是因为心识具有识变功能,能变现一切境(对象)…  相似文献   

9.
正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作者阿德勒是世界知名心理学大师,他以真实生动的事例和历经时间检验的理论,带您读懂孩子的心。引领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理世界。——编者一、我们的孩子并非很无知"现在的孩子啊,怎么能那么无知?""像我们那个年代,孩子多好管,现在的孩子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这是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常发的牢骚。教育是什么?如果简单归结的话,教育就是  相似文献   

10.
"南镇观花"中花的色彩的"明白"既是客体的呈现方式,也是主体综合地领悟世界的体知方式。由前者说,"明白"是自然的生机与生意的流溢,是"仁",具有本体性;自后者论,"明白"是人通过"感"建立与世界的多重联系,与世界形成生命共同体。"寂"不是物不存在,而是人对物的存在无感应,物不在人的意义世界之内,不与人构成生命共同体。接着阳明的思路讲,心外无物的义蕴可展开为:(1)"存在应当被感知",即人应当通过感知与物相通,构成意义世界;(2)"存在应当被关切",即人应当让外物成为道德关注的对象,与之构成生命共同体;(3)"存在应当与人为一体",即人应当通过致良知的道德实践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使自身的价值和世界的意义同时得到澄明和提升。"南镇观花"本质上表达的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成为圣人的一条路径,而不是物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迈克道威尔的《心与世界》近年来在西方哲学界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我们思维中的经验知识在何种意义上是关于外部世界的 ?对这一问题的传统反应就是图式与所予的二元论 (thedualismofschemeandGiven)。这里的图式乃是指概念图式 ,而所予则是指我们  相似文献   

12.
主客体范畴的功能和主体性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每一个哲学范畴都有其特殊的功能,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现在人们如此重视主客体这对范畴,也是因为它具有其它范畴所不能替代的作用。那么,主客体范畴的特殊功能是什么?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把握主客体问题的实质。首先可以肯定,主客体范畴不是用来解决世界统一的基础即何者为第一性这个问题的。解决这个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这对范畴的任务。主体和客体不等于意识和物质。主体不是一种纯意识的东西,而是一个包含物质和意识两方面  相似文献   

13.
正美术史重构是美术史学界一个讨论比较活跃的话题,这个话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应该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巫先生在2011年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采访时,即谈到了"重构"问题,这里的"重构"被巫鸿视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重要手段或方法,它与"原境"这个概念相关联,重构就是要重新构建起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原境,这个"原境"包括艺术品原来的实体形态(屏风、立  相似文献   

14.
"自我"这个术语指的是在人们不断变化的经验中存续的主体。我们至少将自我视为个体认同的中心,或者是个体的组织功能。假如有"共同体自我"之类的东西,考察文化认同或许是值得期待的。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越我们经验的"先验自我"。我们可以类似地声称,存在一个共同体自我,它超越共同体的历史和文化,凭借提供统一性原则穿越时间、保持其同一性。韩国是一个处于非常动态的文化互化进程中的典型国家。为了在全球化时代获得成功,这样一个国家应该将这个概念应用于其当前的文化境况。  相似文献   

15.
人生活在一个语言的世界中 ,而语言的力量是神奇的 ,我们不仅用语言来表达我们的思想和知识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和掌握我们未知的东西 ,可以说人对外在物质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无不反映在语言世界中。所以伽达默尔认为 ,可以被领悟的存在就是语言。以中医为例 ,我们要学中医就首先要学习《内经》 ,而学习《内经》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内经》表述的理论的理解 ,即对语言的理解。于是 ,问题出来了。众所周知 :一部《内经》 ,注者如云 ,歧解叠出。原因何在 ?理解不同。为何理解不同 ?语言本身具有不同理解的可能性。我们且看这样一个例子 :…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语:“人生在世”。译成白话就是,人生在世界之中,借用海德格尔的语言来说,即“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所谓“在世界之中”,或简称曰“在之中”(In-Sein),究竟是什么意思?人总归是在世界之中,这是不待言的,问题是如何“在之中”?对于“在之中”如何理解?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有两种意义的“在之中”:一是指两个现成的东西,其中一个在另一个“之中”,例如水在杯子“之  相似文献   

17.
针对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用法,我们拥有两个方面的直觉,即"无所指称"直觉和"有所指称"直觉,这导致虚构名字指称难题。针对该难题,空指称论者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没有指称;全指称论者则认为,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同外部语境下的虚构名字一样,直接指称虚构对象。空指称论者尊重了"无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有所指称"直觉。全指称论者尊重了"有所指称"直觉,但未能尊重"无所指称"直觉。笔者提出接续主义指称观,据此,创作语境下的虚构名字通过指称时间部分完成对虚构对象整体的指称,虚构名字既"指称"了虚构对象,又"没有指称"虚构对象。笔者通过回应可能的质疑,完成对接续主义指称观的辩护。  相似文献   

18.
在《论确定性》第92码段中的一场思想实验中,维特根斯坦虚构了一个国王,国王除了被告知其出生的时候即为世界开端以外从未被告知任何事情,国王因而会相信在我们看来显然是荒谬的事情。但我们能否阐明我们与国王不同的信念间谁的是正确的或是荒谬的吗?维特根斯坦在此处探讨了某人是否可能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与多数人的基础信念截然相反的东西。不可能阐明某人的世界图像之基础信念是正确的吗?绝不可能证明某人的基础信念在事实面前具有正确性、真理性和恰当性吗?尝试回答上述问题后,本文将给出一种遭到有些学者明确反对的"文化相对论"的解释,并将以阐述"文化的"或"世界图像相对论"的问题作结。  相似文献   

19.
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即将于明年春天在浙江省杭州市和普陀山举办,这是中华佛教界盼望已久的大事因缘。不久前召开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研讨大会,又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确定了“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的论坛主题,使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筹备工作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却字字千钧,内涵丰富:和谐世界:即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即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发扬佛教“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  相似文献   

20.
诗谶不只是中国古代诗歌一个普遍的现象,也是中国现代诗歌中一个普遍的现象。诗人及其诗歌,这人世间美好又脆弱的两样事物,被"谶"这个讨厌的东西长期以来纠缠不休。谶是个人创作心理某种挥之难去的情结,也是一种经由个人私设的象征而沟通整个人类感知的隐喻。诗以别解而成诗,谶也以别解也成谶。谶语深处,潜藏着人类的命运悲剧,也是诗人自己对自己命运的无意识泄露。诗人天生有一种先知般的预感,当诗人与世界猝然相遇,诗人常常用自己真诚的心灵感知着世界的隐私,并言说着世界的奥妙。这奥妙别有一种神秘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