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20世纪末期开始,第五代导演开始将电影的创作倾向转向民俗化,从而衍生出了一批带有浓郁民俗文化色彩的电影。张艺谋通过其独有的色彩风格,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众多本土民俗文化的元素。张艺谋在《红高粱》这部影片中,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动有生动的视觉展示,表现出意境美以及民族精神。从美学和人类学的视角来研究民俗文化与电影艺术结合所产生的审美意义与趣味,不论是对电影还是民俗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道 《天风》2017,(9):44-45
电影《战狼2》7月27日在国内上映,目前票房已经近50亿元,顺利登顶中国电影票房冠军。本片取材于轰动全球的“利比亚撤侨”事件,影片中那些常年饱受战火煎熬的非洲百姓,每天被死亡的阴云笼罩着,让许多人心生怜悯和同情。本文仅就影片中出现在非洲大地上一闪而过的十字架,  相似文献   

3.
好莱坞音乐喜剧今天继续被视为作为电影体裁的音乐喜剧的最佳表现形式。法国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不仅对白与唱词交替,而且唱词成为叙事的组成部分的影片,作者将其称之为歌唱片。本文将分析《大家相爱》、《摩登爱情》和《你,我,其他人》这三部法国浪漫喜剧。这三部片子的名称表明了法国当代民间电影的倾向,也就是将本国的某些类型的形式与属于好莱坞的类型程式化结构混合起来。由此产生的影片的文化杂交使得电影体裁固有的杂交成倍增多。本文旨在沿着突出电影体裁与性体裁之间关系的进路,试着研究这三部歌唱浪漫喜剧影片处理与性体裁相关的种种问题的方式。分析这三部影片各自将所讲故事搬上银幕和叙述的方式。作者论证了在这些影片中,浪漫喜剧的电影体裁法则是与"性体裁法则"为伴的。  相似文献   

4.
电影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电影的服装造型设计与服饰色彩运用同样承担着表意功能,可以起到人物性格塑造、电影情节叙事、文化内涵隐喻、电影风格催化等作用,从而向观众呈现出更高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通过解读2017年金马奖最佳剧情片《血观音》中棠家母女三人的服饰与色彩密码,更深入地理解三位女性悲剧形成的根本原因,挖掘影片更深层次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大众文化与消费文化的兴起,针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探讨炙手可热。这其中,电影服饰审美涉及了艺术与生活的两个维度,恰恰成为了其范畴中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不仅隶属于电影美术,具有电影艺术的特征,而且通过观众的审美再创造,日常生活审美化,完美诠释了审美与生活之间的秘密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一场讨论会的真实记录。与会者围绕金熊奖获奖影片《白日焰火》的主题、情节、导演艺术和审美倾向等方面作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对影片的观念与类型、审美幻象与真实、日常生活的崇高与悲剧等理论问题展开热烈的交锋,显现了在现代和后现代理论背景下多元的批评取向。  相似文献   

7.
根据著名作家虹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上海王》于2017年国内公映后,并未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影片将原著"女性成长"的故事大幅删减,取而代之的是"上海历史";小说中原本复杂多样的人物性格在影片中也极为刻板单一。从主题偏移和形象变化两方面分析电影《上海王》对小说的改编,并试图从电影本身及主流意识形态思考如此改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得益于秘鲁导演克劳迪娅·略萨、阿根廷导演露西娅·普恩索和鲁克雷西亚·马特尔,拉丁美洲女性电影制作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国际关注。在谈到这些获奖导演的作品时,往往不为人知的一面是,她们的所有电影均是与欧洲联合制作的。而一些项目,诸如与法国戛纳电影节关联的法国电影基金、荷兰胡贝特·巴尔斯基金、世界电影基金和西班牙的利比利亚传媒项目在她们的电影制作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将以其电影节获奖作品《玛黛奴莎》(2006)为引子,以影片《伤心的奶水》(2009)为焦点,通过探讨克劳迪娅·略萨的作品来讲述这个故事。一些学者对他们视为欧洲对"世界电影"的新殖民主义干预进行批判,还有一些学者对资助机构有能力完成的工作歌功颂德,本文将对他们的种种论点加以考量。文中提出,我们应该将略萨的文化生产置于这些范式中的何处?由于影片受制于为了迎合欧洲电影节观众而采取的他者化进程,那么影片是否印证了批判立场?影片是否如某些评论家所指出的,是从种族主义的、新殖民主义的思维定势来塑造主人公福斯塔——来到利马的安第斯移民的?或者,影片是否提出了现代秘鲁社会中的阶级和民族分化问题?《伤心的奶水》表现了一种资产阶级视角下的城市贫民和殖民阶层。文章在结论部分对该片与鲁克雷西亚·马特尔和露西娅·普恩索的影片作了比较,后者提供了一种对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资产阶级观点。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7,(3):152-159
在《声音与现象》中,德里达对胡塞尔关于"符号与独白关系"做了批判性解读。事实上,独白这种"活生生的在场"却是日常生活中的不在场。独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传统形而上学思考的盲区,但是它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质量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独白实质上是心灵生活,与"无意识"话题有密切关系。独白介于语言与非语言之间,是一种"元语言"。分析独白与狭义上的语言的关系可以深化我们对语言本身的认识,即独白比语言更丰富、更混沌、更原始,而语言不过是独白的瞬间定格。独白的性质其实是与身体因素有关的心理行为,并因此与传统形而上学的观念论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电影《黑天鹅》是由达伦·阿伦诺夫斯基指导的一部惊悚类文艺片,讲述了女主人公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所经历的一系列故事,影片侧重于剖析人物的内心。通过审美感知的四个阶段,即宛若转身、侧面与想象、主题显现、韵外之致,能使影片的主题更易通向意义的深处。  相似文献   

11.
民国象征主义诗人李金发追随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号召投身美育事业。他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创办的《美育》杂志中。李金发的美育思想的特点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引介西方的象征主义、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文化艺术资源,通过改变民族的审美品格进而提升其精神品格;二是将"日常生活"纳入到美育建设的构想中,提出建设"美的人生",使美育与日常生活现代化结合起来,这一美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电影服饰中,色彩正用这特有的语言为我们传递着电影的信息,拉近电影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也为观众保留了想象的空间。《十面埋伏》、《红高粱》、《罗拉快跑》、《海洋天堂》这些影片,都彰显了服饰色彩为影片带来的震撼与宁静。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是一部系统的审美心理学著作,开启了国内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艺学、美学的先河。在全球化背景下,从当代中国美学的建构角度对本书进行分析,在朱先生的写作之中寻找到一种可能的中国美学的建构方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由李安执导获得第7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电影《卧虎藏龙》改编自王度庐的同名小说,该片看似是传统的中国武侠电影,但片中各种取景构图与影片意境氛围的营造不免被人们冠上"文艺武侠"之名。电影中大量中国自然山水景色与精彩的武打动作戏无疑给观众们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和极致的审美享受,而李安通过该片也传达出了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范畴中"儒"与"道"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电影是通过影像媒介讲故事的,而隐喻、换喻是电影修辞中的常用手法,因此,对电影中的隐喻、换喻分析实际上就是影像媒介修辞的分析。影片《触不可及》讲述了白人菲利普与黑人德瑞克的友情故事,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影片。从影像媒介修辞的角度看,《触不可及》充满了丰富的隐喻和换喻,这些修辞与人物弧线和电影主题息息相关。对这些隐喻和换喻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完善对影片修辞艺术性的认识,深化对影片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蒂姆·波顿是好莱坞另类天才,其作品怪诞不羁,却有着让人着迷的魔力。《大鱼》是蒂姆·波执导的美国奇幻片,影片极具"魔幻现实主义"特性,以超现实的方式触摸真实世界。根据魔幻现实主义的理论概念,结合蒂姆·伯顿的电影《大鱼》,对影片中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分别从魔幻主义外壳和现实主义内核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华语影坛的典范样式,王家卫执导的影片以其回环套层的叙事结构、碎片化的情节编排来塑造游离的人物性格与无根的情感状态,唤起一种情绪化和隐喻性的时空体验,从而建构了现代电影艺术中特有的叙事风格与审美表征。正是这些独特的叙事艺术特征将王家卫的电影艺术以一种另类的艺术样式推向影坛的经典行列,成就了华语电影的别样书写。  相似文献   

18.
赵颖  陈清华 《学海》2012,(3):176-179
从《小山回家》到《海上传奇》,贾樟柯用10多部电影记录了中国当代变迁,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普通人特别是底层人的命运。与冯小刚、张艺谋等由于影片题材及风格转变而只能贯之以"导演作品"的电影不同,贾樟柯的电影由于一些元素的重复已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类型",而贾樟柯也是目前中国少有的形成自己"类型"的导演。本文从内在观照、风格、表演、定位等方面分析了贾樟柯的电影"类型化"元素,试图为他的"类型"电影研究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安执导的3D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开创了我国电影3D技术与生态审美话题融合的先河。影片从生态审美视角出发,以艺术化的高科技手段来表现生命之美和自然之美,诠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作品所传达的对人类面临的生态问题以及生存困境的探索与思考,不仅对生态文明建设有重大启示,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对当下的生态影视作品创作同样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电影《午夜狂奔》作为一部有趣的公路片,影片中既有宏大的场面,又有爆笑风趣的人物塑造。在欣赏刺激的追逐场面的同时,我们也被剧中人物的魅力所吸引,这其中的道具——手表功不可没。道具并不都是装饰性的摆设,更多的是表达影片主题、揭示剧情、渲染人物性格和情绪的有力元素。电影《午夜狂奔》中的手表虽然只是影片中的小道具,但其对影片中人物的塑造却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