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千百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佛教经典,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大宝藏,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一大遗产。然而,由于佛典部卷浩瀚,文辞幽奥,名相繁多,义理艰涩,这又给阅读和使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面对众多的经籍,初学者不知道它们各自说了些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联和异别,究竟应当从哪一部经典入手,才能迅速地查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而一旦书卷在手,开始浏览时,又往往感到费时良多而要领难得,这就需要一种分类细致而解说周详的著作来指导佛典的阅读。由复旦大学陈士强先生历时八年写成的《佛典精解》,便是为适应这种需要而撰作的实用的佛学工具书。全书分为八大部,共汇解中国佛教文史类典籍226部2453卷,按部、门、品、类、附五级分类编制。一、经录部,收录历代佛经目录和《大藏经》解题著作;二、教史部,收录编年体佛  相似文献   

2.
佛教在中国流传近两千年,重要的佛教经论和资料都保存在中国的汉文、藏文、傣文佛教经籍之中。为了适应当前的大好形势,对于我国的佛教《大藏经》,实有重加整理、编纂、刊行之必要。一九六二年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应各方面的要求,召集了会议,决定重新编定《中华大藏经》。首先的工作是编定目录,然后再选定古刻本,加以校勘,影印出版。  相似文献   

3.
道教的第一部经目──《三洞经书目录》述评彭清深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年的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宗教实践活动,在教理教义、教规教戒、修炼方术、斋醮科仪以及传教等方面,积累了种种经验,形成了卷帜浩繁的经籍书文;而这些经籍书文的结集,则表现出独具一格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考证,纠正了以往大陆、台湾以及日本的佛教学者在《毗卢藏》和《崇宁藏》的收经数及总函数问题上的错误说法。同时纠正了认为日本《宫内省图书寮一切经目录》后所附之经籍为《毗卢藏》所收的错误看法。从而为《中华大藏经》最后部分的目录的编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何俊伟 《法音》2004,(4):27-30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译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传入大理地区。开元二年(714)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经各个时期的求经、赠经和购经,使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与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一、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体系形成的原因1、汉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大理自南诏始就推崇儒学。《全唐文》卷八十…  相似文献   

6.
正佛教文学研究自上世纪初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在如此数量的成果中,有关佛教文学史的研究则相形见绌。此前较令人可喜的成果是孙昌武先生《中华佛教史·佛教文学卷》,此书初具"佛教文学史"的雏形,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著作。李小荣先生《晋唐佛教文学史》进一步推动了佛教文学史的研究,为佛教文学史的撰写引入了新的理论架构,突出晋唐佛教文学之特点,体系完整,是一部高水平的开拓性著作,为撰写中国佛教文学通史提供了重要参考。该书有如下主要特点。一、初  相似文献   

7.
辛雷乾 《法音》2014,(4):18-22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史籍众多,体裁多样,史家辈出。在这样的氛围之中,一种新的史学门类———佛教史学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汉地的步伐而逐渐兴盛起来。据《隋书·经籍志》统计,唐前汉人佛教著述有40余种,多数为史学著述。其中僧传类多达10余种,与佛教传播有关的地理著作有10余部,佛教目录学著作有数部,专门的佛传一部等。其实这个时期出现的佛教史学家及其著作还有很多,只是《隋书》的编著者没有将其录入。目前学术界  相似文献   

8.
二、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 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 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 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 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  相似文献   

9.
佛教自后汉传人中国,到梁朝已时经六代,年逾四百,翻译的经律论为数甚多,撰写的佛教论著也极为丰富。大量的文献中,有的有译人译地,有的无译人泽地;有的有译著者名,有的则已佚其名。而摹仿假伪作品也充斥其中,鱼龙混杂。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文献的整理勘定,客观上自然提到日程上来。早在东晋时期,对于佛教学术和行持均有高深修养,而且贡献卓越,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的大德道安法师就注意及此,曾撰写了一部《综理众经目录》,对当时所能见到的佛典进行了斟别和整理,并指明研究的方向。这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  相似文献   

10.
靖居丛录     
《法音》1989,(1)
息肩林下,桑榆自娱。梦影前尘,心田时现。爱踵罗湖、冷斋之高踪,零缣碎璧,随手掇之,以纪畴昔云烟之过眼云。妙舟法师《蒙藏佛教史》二卷,妙舟法师著。凡七篇:一、西藏古代之佛教,二、佛教之东渐,三、教别,四、西藏近代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12.
《正统道藏》系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十年工竣,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梵夹装,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据《大明道藏经目录》卷之四太玄部竟字号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云:“郭噗传。”可知所收《山海经》十卷,实以残存十六卷(原本十八卷)重新分合而成。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6,(5)
四、经录的演变阶段宋元明清时期为经录的演变阶段。由于大藏经的刊刻,出现了许多部刻本大藏经目录;又由于大藏经部帙繁重,阅读匪易,于是又出现了一些指导阅藏的解题目录。再则自唐代佛教传入西藏地区,翻译佛经的事业随之而兴,后来又刊刻藏文大藏,成为藏族文化宝库的重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太平经》中的“承负说”进行了探讨 ,认为其承负思想是中国古文化所孕育出来 ,与佛教无任何关系 ,与佛教的“自业自受”完全是两回事。并认为后世道教较少提“承负” ,但这种思想已融入道教经籍之中 ,已成为道教的教义和道士修持的戒律了。  相似文献   

16.
余玲 《法音》2022,(3):5-11
<正>东汉永平年间,摄摩腾、竺法兰两位印度高僧应邀驮经至洛阳白马寺,在此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大约有三百余卷佛经陆续传入并译出。这场以汉明帝夜梦金人而发起的闻法求经之旅,声势浩大而历时绵长,俨然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宗教文明互鉴史上的一大盛事。但时至今日,在译介至中国境内的众多佛教经籍中,绝大多数梵文原典已经散佚,现有可资对勘之梵文原典的经文唯存九部,其一即是《楞伽经》。《楞伽经》的梵文原本为印度笈多王朝时期出现的中期大乘佛教经典之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在华流传之婆罗门文化典籍,婆罗门教徒在华活动史迹,以及夹杂在佛教艺术与经籍中的婆罗门教因子等等,论证婆罗门教曾来到过中国.  相似文献   

18.
正藏之名山的宗教经籍犹如王谢之燕,借助网络科技呈现于普通信徒之眼帘。智能化管理的档案记载着晨钟暮鼓的修行持戒,以及众生平等的佛门日志,高僧、信徒与寺院历史的因缘和合便由此一目了然。一家企业,多以十年记事;一个王朝,常以百年为尺;一种文化,可以千年标计。佛教是宗教,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以来,佛教档案一直是保存、延续、发展佛教文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靖居丛录     
《法音》1989,(7)
陈援庵先生1940年左右于北京私立辅仁大学讲授《中国佛教史籍》一课,介绍中古及近世佛教典籍中目录、传记、护教、纂集、音义、随笔诸作,而以梁隋唐宋之著为主,“每书条举其名目,略名异名,卷数异同,板本源流,撰人略历,及本书内容体制,并与史学有关诸点”(见该书缘起),加以论述,以为史学研究之助。先生为史学名家,慨历来治学之士,视释家为异端,多所蒙昧,不知其中可资参考者所在多有,故别辟蹊径,取佛典之作,从史学之角度,考  相似文献   

20.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西南边沿地区的傣族、布朗族、崩龙族等少数民族所信奉的南传巴利语系佛教,属斯里兰卡的大寺派(楞伽宗)。其教义主张“三世实有”,应是历史上部派佛教的上座部中之一切有部。自佛陀涅槃后一百多年,在印度毗舍离城的结集会上,弟子们由于对戒律的解释不同而发生分裂。大乘佛教兴起之后,对部派佛教统称为“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