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瑞光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6,29(5):1035-1039
用两个实验考查了时距估计中刺激物的动态变化效应。结果发现,刺激物的运动、速度和旋转角度显著地影响着被试的时间判断,刺激物速度的时距延长效应对于较长时距(18s-24s)来说更加明显;运动刺激与较短、较准确的时距判断相关联;旋转角度的减少使得被试低估时距,而旋转角度的增加使得时距估计呈高估倾向。被试在时间估计过程中表现出长时距低估和短时距高估现象,本研究得到的时间估计转换点是11.4s,此点与先前的有关研究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实时距、空时距估计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2(空时距、实时距)×8(1秒~8秒)的实验设计,以224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不同类型、不同长度的时距估计特点,结果发现;(1)时距类型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在本实验中,1秒~8秒条件下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2)时距长度在时距估计中存在主效应,时距估计所产生的误差随时距长度的增加而增大;(3)时距类型与时距长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实时距、空时距估计进行曲线估计及预测,发现两类时距估计呈现动态特征,1845052秒之前实时距估计比空时距准确,之后空时距估计比实时距准确,两类时距估计曲线的变化速度也呈交替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时序判断和时距估计任务,探讨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知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时序判断中,当未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出现了显著的启动效应,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早出现;在启动的靶刺激先出现时产生了启动效应的反转,启动的靶刺激被知觉为后出现。在时距估计中,启动条件下的两个靶刺激之间的时距长度被知觉为显著长于未启动条件下的时距长度。因此,在同一时间历程中,重复启动对时序知觉和时距估计都存在显著影响,启动刺激所引发的表征激活和反应抑制双加工过程在时序知觉中是按照表征匹配机制、在时距知觉中是基于唤醒机制起作用,这为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的理论构想提供了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口头估计的方法,考察刺激的数目和呈现方式对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时距估计的平均值、准确性和变异性为指标,结果表明:(1)数目多少影响时距估计的平均值和准确性,数目少引起低估,数目多导致高估,数目多少与时距长度一致时,准确性高。(2)呈现方式影响时距估计的变异性,同时呈现时变异性最大;(3)数目和呈现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固定频率和变化频率呈现时,数目影响时距估计。(4)随着时距的增加,时距估计的平均值由高估向低估,准确性由低向高发展。这表明时距和数目在心理表征上存在连接,数目和呈现方式在不同的时间范围内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探讨中央执行系统与时距加工过程的关系,考察三种中央执行子功能(转换,抑制,刷新)对预期式长、短时距估计(两种标准时距:2s,5s)的作用模式。结果发现刷新功能对长、短时距估计任务都产生影响;抑制功能只作用于长时距估计;转换功能不参与单独的预期式时距估计过程。结果表明,三种执行子功能对预期式短时距加工和长时距加工的作用不同,支持时距加工的差异机制假设。  相似文献   

6.
采用时间比较法,考察数目及其呈现方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任务中,首先呈现标准时距,此时变化刺激的数目或呈现方式,然后呈现比较时距,被试的任务是判断比较时距比标准时距长还是短。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1秒内和1秒以上的时间,结果发现: 1秒内的时间加工中,刺激一个一个连续呈现时,小数引起标准时距的低估,大数导致标准时距的高估,而同时呈现时,刺激的数目对知觉到的时间无影响;数目及其呈现方式影响计时的准确性,而对计时的变异性和敏感性无影响。时间在1秒以上,同时呈现和连续呈现条件下,刺激的数目影响知觉到的时间;计时的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选取ADHD混合型儿童11名,ADHD注意缺损型儿童13名以及正常儿童15名,通过"平均估计长度"、"平均估计误差百分比"、"估计变异值"三个指标,考察不同亚型ADHD儿童在时距复制和言语估计上的稳定性和精确性。研究发现,在视觉刺激条件下,ADHD儿童的时距估计缺损并不受时距长度的影响;ADHD混合型儿童在多项任务中所表现的稳定性和精确性都差,而ADHD缺损型儿童只是稳定性差,说明ADHD混合型是ADHD中更严重的亚类型;ADHD儿童在时距估计任务中稳定性差,反映了其状态调节能力的落后。  相似文献   

8.
问题图形对它所包含的线条的知觉长度有极重要的影响,可使两个有相同的物埋长度的线条看起来不一样长。这构成一些著名的几何错觉,在心理学中已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此有关,Künnapas(1955)曾经研究正方形框架的大小对其中直线的知觉长度的影响。在他的实验中,作为标准刺激和变异刺激的直线均置于正方形之中,结果发现,变异刺激的正方形  相似文献   

9.
Treisman及其同事最早发现人类对时距的判断很容易受到重复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扭曲或偏离,并认为时距估计中的重复刺激具有两种效应。着重介绍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产生的机制及其理论模型、重复刺激效应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时距估计中重复刺激效应未来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几个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徐继红  司继伟 《心理科学》2008,31(1):195-199
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图形材料,考察了不同干扰刺激(纯靶刺激;干扰刺激与靶刺激数量相同;干扰刺激是靶刺激数量的2倍)对成人完成数量估计任务的影响.30名硕士生参加了本实验.行为数据和口头报告资料分析显示:1)反应时随数量估计任务难度的增加而不断增长;2)干扰刺激越多,任务越复杂,成人估计的误差率越高,准确性越低;3)成人存在多重数字表征形式,完成数量估计任务时主要采用线性表征,但随着干扰刺激物的增加,运用对数表征的趋势愈加明显.  相似文献   

11.
时距长度和速度变化对进度条时距知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度条在人机交互界面中具有广泛应用。本研究运用单任务的预期式范式和口头估计法,探究速度变化对不同时距长度进度条的时距知觉的影响,为进度条的智能化设计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时距长度影响个体的时距估计,时距长度与时距估计比率分数成反比关系;(2)进度条的不同速度变化趋势影响进度条时距知觉,在持续时间相同的匀速、减速、加速和先加后减四种进度条类型中,加速进度条的时距知觉最短,而匀速进度条时距估计最长。  相似文献   

12.
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提出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认为,人们为了维护当前积极自尊,主观上会远离过去失败而亲近过去成功。本研究采用线段评估法,选取311名中国大学生被试,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自尊水平、事件效价与时距对过去事件时距估计的影响,以检验该理论的文化普适性。结果表明:对过去事件的时距估计,自尊水平、事件效价及其交互作用在同一时距里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时距的主效应及其与事件效价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在负效价水平上存在显著时距差异,在正效价水平上无显著时距差异。研究结果不支持基于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时间自我评价理论。  相似文献   

13.
注意在短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枝玲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24-628
注意一直是时间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较为一致的结果:在双任务程序中对时间任务的注意越多,时距估计越准确;在单一任务中对目标刺激的时间属性注意越多,对该刺激的持续时距估计越准确;在时间导向任务中,个体可以有效地、主动把注意导向未来的某段时距,那么将对出现在那个时刻的刺激做出更好的反应。最后,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注意是否影响停表错觉(chronostasis)。实验一要求被试在注视时或眼跳后,估计处于眼跳目标或其附近位置的刺激的持续时间;实验二要求被试在眼跳条件下辨别眼跳目标或其附近位置的刺激,以考查两种位置的注意水平。结果表明,眼跳目标位置的注意水平高于其附近位置,而两种位置均可产生停表错觉,且两者的错觉量近似相等。从而说明注意并不影响停表错觉,停表错觉的机制可能是眼跳目标及其附近刺激的知觉提前。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操作工作记忆内容的有效性,探讨了记忆内容的保持对时间判断的影响。采用不规则的客体作为实验材料,使时间任务中的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匹配或不匹配。实验1采用工作记忆和时间判断的双任务范式,要求被试首先记忆一个客体,然后在每个试次的最后判断测试刺激是否与记忆项相同。在延迟阶段,被试判断连续出现的两个刺激的时距哪个更长(或更短)。实验2中,要求被试忽略第一个刺激,仅完成时间判断任务。结果发现,相比单任务的计时,双任务条件下,工作记忆内容的保持延长了时间判断的时间。而且,在记忆匹配和知觉匹配条件下,匹配刺激呈现的时间越长,正确率越低,反应时越长。这说明记忆内容的保持增加了决策的难度,工作记忆内容对时间判断的可能是由记忆内容引起的注意定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种时距估计方法,检验时距锚定值对时距估计的影响,并探讨了时距信息的心理表征方式。63名在校大学生参加了本次实验。实验1采用口头报告法,表明较大的时距锚定值(5s,5000ms)条件下,被试估对时距的估计值较大,而较小时距锚定值(1s,1000ms)条件下被试估计的时距值较小;语义相同但表述方式不同的锚定值(1s与1000ms,5s与5000ms)条件下的时距估计值没有显著差异。实验2采用产生法,进一步表明时距表述方式对产生时距没有显著影响。以上结果表明,时距估计受时距锚定值的影响,时距信息可能以语义形式进行表征,而不是简单的数字加单位的表层表征形式  相似文献   

17.
莫雷  周广东  温红博 《心理学报》2010,42(5):569-580
从儿童对数字属性的认识角度探讨一年级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中采用不同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两个实验均采用数字线估计任务,实验一测量一年级儿童在15cm数字线长度下0~100与0~1000两种范围上的数字估计;实验二测量一年级儿童对0~1000范围10cm和20cm数字线长度的估计。结果显示,无论在不同的数字范围还是在不同的数字线长度下,儿童对低端数字的估计均存在心理长度,即儿童倾向于将低端数字与固定的线段长度对应起来,且这种对应关系不随数字范围与数字线长度的变化而变化。心理长度的存在是儿童在不同数字范围和不同数字线长度中采用不同数字表征形式的根本原因,也是儿童对数概念的认识发展到等距水平时出现的一种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一、引言群体内受暗示现象(又称从众行为)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C·W·Sherif)利用“游动错觉现象”,让被试对一个处于黑暗房间中的光点移动进行估计,从而来考察群体估计对个人估计的影响。五十年代初,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E·ASCh)认为谢里夫实验中的判断背景是模糊的,个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才接受了群体的暗示,于是才出现了从众行为。因此在他的实验中用了比较明确、容易判断的实验材料——线段比较。通过设置个体在群体影响下对错误线段判断结果的情景,来考察个体线段判断时的受暗示情况,即个  相似文献   

19.
采用复制法,通过聋人与听力正常人时距估计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听觉经验缺失对时距估计有一定的影响:(1)两类被试在2000ms和10000ms的时距估计中,再现时距的平均数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听力正常被试倾向于低估时距,聋人被试倾向于高估时距。(2)聋人被试不同时距再现相对误差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听力正常被试时距再现相对错误率在2000ms与10000ms、30000ms存在显著差异,10000ms和30000ms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时间信息视听通道效应的实验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从时点类型、自然顺序标码、延迟时间等几个角度,对时间信息时序和时距属性的通道效应进行了实验检验。结果发现,(1)长时距信息估计仍存在通道效应;(2)延迟时间估计增加了视觉时距估计的准确性;(3)时序信息通道效应不明显;(4)顺序标码有利于听觉的时间信息加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