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近年来,"金砖国家"经济表现欠佳,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金砖国家"是否还能称为"金"受到人们的质疑。实际上,发达国家也出现了经济波动,"金砖国家"的经济波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发达国家经济波动造成的,是世界经济周期变化的一种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潜力可以从社会需求和社会供给两个角度考察。从作为经济增长拉动力量的社会需求分析,"金砖国家"人口众多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低,经济增长潜力远强于发达国家。从作为经济增长推动力量的科学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分析,"金砖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快于发达国家,它们的生产能力在不断提高,它们的产值在未来仍然有可能以高于发达国家的速度增长。但是,制约着"金砖国家"经济增长的因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它们在存量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流量意义上的科学技术进步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而它们还需要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的方式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但是,从总体来看,"金砖国家"具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它们在总量意义上的经济地位将迅速提高,在未来20年里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课题组 《学海》2011,(3):148-154
近年来,随着金砖四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对外经贸的迅猛扩张,金砖四国内部联系逐渐加强。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金砖四国经济率先复苏,且对外贸易量开始回暖,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的贸易发展对于中国经济与贸易的进一步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利用2005-2010年的数据首先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这三国的贸易趋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三国的贸易比较优势,最后进一步探讨了中国与三国的贸易互补性,以求探寻中国与三国之间的贸易潜力。结果表明中国与巴、俄、印三国的贸易互补性都比较高,中国与三国的贸易有利用发挥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后危机时代贸易保护行为频繁的今天,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跃勤 《学海》2012,(4):27-34
本文在对金砖国家本币结算已有相关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分析了金砖国家开展本币结算的背景、意义、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有效应对深化本币结算面临的各种挑战所应采取的政策和方法,以期为金砖国家提升本币结算水平,进而推进金融、经贸等多方位的合作提供有益启示,并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4.
李凡 《学海》2014,(2):119-125
以金砖国家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化框架下需要通过政策体系的制度安排来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实现经济赶超。根据国际化框架下技术创新政策制定过程中"适应、模仿、跟随"、"国际合作"、"防御性政策竞争""集群政策"等四种逻辑,本文比较了金砖国家653条技术创新政策,分析了各种逻辑下金砖国家技术创新政策的异同,提出国际化框架下中国应当细化第一种逻辑下的技术创新政策,提高第二种逻辑下技术创新政策的效率,丰富第三种逻辑下技术创新政策措施,提高第四种逻辑下重点产业支持政策比例。  相似文献   

5.
巴兰在《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中认为马克思的发展观实际上是一种"线性发展观"。巴兰立足于全球视角,以经济剩余为核心,创立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学,这在依附理论和不发达国家理论的发展史上都是有其独创性的。但是,他的这种发展经济学也存在重大的缺陷,首先,他严重误解了马克思发展观的真实内涵;其次,他将不发达国家落后的原因仅仅归咎于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完全忽视了不发达国家自身的内在因素;再次,他只是一味地从道德立场上谴责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没有对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意义做出科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6,(6):78-85
本文试图从经济增长动力的视角寻找"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原因。利用世界银行的数据,本文首先比较了在中等收入阶段持续增长的国家和被"中等收入陷阱"锁定的国家在经济增长动力要素方面的差异。其次,从制度层面对经济增长动力背后的激励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和新时期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潜在动力进行了评估,并就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张超  吴群 《学海》2007,(3):173-177
本研究以江苏为例,运用主成份估计法,对经济增长的六大因素,即资本形成、劳动力、市场化、国际化、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进行了回归分析,测算出各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探讨江苏经济增长的一般规律,为培育江苏中长期经济增长动力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到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内外部环境充满着挑战与变化,江苏应以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为重点,注重培育新增长动力,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构建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实现中长期经济增长持续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道德资本是当前国际范围内的学术热点问题.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各不相干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它们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包含了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或者反过来说,没有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的人力资本是不完全和不完善的;社会资本从社会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人力资本的内涵,而道德资本则从个体角度丰富和深化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人力资本主要适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而社会资本和道德资本不仅适用于经济和管理领域,而且也适用于广泛的社会领域和个人生活领域.  相似文献   

9.
苗齐 《学海》2004,(5):97-101
本文从扩张资本和壮大支柱产业的角度分析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的路径及相应的政策取向。按照哈罗德增长模型 ,在资本约束下 ,发展资本—产出比率低的产业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采用聚类分析法确定了徐州、连云港、宿迁支柱产业 ,三市主要产业门类的近似性表明有加强地区间分工协作的潜力。根据研究结论 ,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延伸支柱产业链、统筹产业布局与区域整体布局、培育产业群、突破关键技术和重大产品四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郭金兴  胡映 《学海》2015,(2):135-141
本文对拉美、东南亚和东亚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绩效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和向高收入经济体收敛的速度有着显著的差异,从增长核算的角度看,这是由于人均资本增长和技术进步速度的差异,而这又取决于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的差异。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人口年龄结构等内外部环境对增长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制度质量的差异是导致长期经济增长绩效差异的根本原因。这些分析对于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发展经济是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话题 ,但是 ,如何发展的问题世界各国远没有达成共识 ,人们为不协调的经济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伦理代价、社会伦理代价以及主体伦理代价是对这种代价问题的伦理学反思。它的研究旨在告诫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要借鉴和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充分利用和发挥发达国家不可能具备的“迟发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鉴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在三种意义上使用"创造历史"的概念,"广义历史创造者"的新理论主张历史人物的出现及其创造活动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前提下,应该辩证看待"时势"与"英雄"的关系;历史人物及其决策集团可以通过一些合法或不合法的程序决定某个时期某个国家的某段历史以及某个阶段的社会性质;尽管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但只有他们的活动能够从本质上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成为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13.
王刚 《四川心理科学》2014,(12):163-16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资本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概念和分析的重要起点。它把价值判断和文化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之中,不仅对社会行动者的行动动因解释更加全面深入,而且对于描述和分析宏观层次上的集体行为和长期选择也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还把微朋层次的个人选择与宏观层次的集体和社会选择结合起来形成新的分析范式。本文主要是对社会资本进行介绍,然后理清社会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增长中技术创新动力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国的经济增长 ,既有量的扩大 ,又有经济系统质量的改善 ,而技术创新的实现会推动经济优质增长 ,这已被世界 50 0强发展历程和业绩所验证。从另一方面看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在分析技术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时 ,做为变量的是技术进步 ,而技术进步又根源于技术创新 ,是多种创新累积性经济体现 ,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或增长的基础力量 ,缘于它能提高劳动力上升率以及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和整体使用效率 ,并导致生产要素的组合构象发生变化 ,且这种变化是高价值、高效率取向的。同时技术创新通过影响供需结构变化 ,带动生产结构优化 ,促进经济发展。最后分析了中国在即将加入“WTO”的形势下 ,供需结构矛盾加剧 ,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 ,因此 ,全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走集约化经济增长的道路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现代化与国家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燕继荣 《学海》2015,(2):15-28
"治理"是近年来国际学术讨论的热点概念,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人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国家治理"概念更成为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现代化研究"为背景,引用国家理论和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讨论"现代国家"的概念,试图说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含义,并从中国国家治理的现实问题出发,阐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任务。本文认为,"现代国家"包含两重含义:一是国际政治意义上实现领土和治权统一的国家;二是政治发展意义上确立法治和民主问责制度的国家。中国在第一种意义上很早就成为了"现代国家",但在第二种意义上,仍然面临艰巨任务。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二种意义上的现代国家建设,贯彻国家治理的统一性和均等化原则,着力于国家基础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9,(6):140-145
明代中叶之后,江南造园之风兴盛。在激烈的造园竞赛中,士大夫阶层为将自己与富商、俗吏区别开来,采取了两种应对模式:"园可画"(以艺术化的方式构筑园林)与"画可园"(以象征性的方式拥有园林),它们的核心在于对文化资本的娴熟运用。比较而言,"画可园"摆脱了经济资本的掣肘,避免了儒家传统对奢侈造园的批判,甚至逃脱了现实中园林衰败的命运。本文将借助布尔迪厄的"区隔"理论对晚明文人的造园实践加以考察,并对两种模式的社会背景、观念来源、特点和意义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理论,涉及中国乡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但从梁先生肯定"教化"、"礼俗"、"自力"传统,强调乡村"新礼俗"建设来看,梁先生思考中国乡村建设,实是他对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思考。梁先生曾说:"乡村运动是一个社会运动","亦可名为文化运动"。梁先生将"乡村运动"理解为"社会运动"与"文化运动",是因为梁先生将中国自近代以来的贫穷落后,理解为文化落后,并将中国近代文化落后的原因归于中西文化的矛盾。在梁先生看来,中国乡村社会的崩溃,只不过是中国文化落后的一个缩影。因此,中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实为振兴中国文化。同时,梁先生认为,中国这个国家,"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要振兴中国文化,只有"从乡村作工夫",通过在乡村建设中恢复"教化"、"礼俗"、"自力"的文化传统,"伸张、发挥、开启""理性",重视"自力",发挥中国人的"主体力量",重构乡村的"社会构造",恢复乡村的社会秩序,才能够在整体上达成"重建中国新社会构造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正>2018年11月,"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当代湖湘伦理学文库·国家治理与现代伦理丛书"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丛书包括《国家治理与政治伦理》(李建华著)、《国家治理与经济伦理》(向玉乔,周琳著)、《国家治理与文化伦理》(彭继红,向汉庆著)、《国家治理与生态伦理》(廖小平,孙欢著)、《国家治理与社会伦理》(周谨平著)和《国家治理与网络伦理》(李伦著)共6册。丛书立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当代中国的宏大主题,紧扣国家治理的主要方面和重大伦理需求,深入分析国家治理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以及在转型中遇到的主要政治伦理、经济伦理、文化伦理、生态伦理、社会伦理与网络伦理问题,全景呈现了国家治理的伦理图式。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9,(5)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迁,传统社会的伦理体系及伦理逻辑遭遇解构,国家作为最基本的伦理实体也面临诸多挑战。社会变迁对中国大众国家伦理认同的影响及其精神形态,关系国家伦理安全和文明精神命脉。调查表明,中国大众对国家的伦理认同呈现为新的精神形态:以"从实体性出发"的高度伦理觉悟,对涣散国家精神的"贪污腐败"和"分配不公、两极分化"等现象保持严峻的伦理关切,并以"社会公正"的伦理诉求守望国家实体性。个体以匹夫之责、之忧、之力捍卫遭遇多重变迁力量裹挟中的国家实体,这是社会急剧变迁中所迸发的推动社会进步、文明发展和国家昌盛的深刻伦理力量。  相似文献   

20.
经济收敛学说:理论、现实与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志宏 《学海》2005,(4):168-174
本文追溯了经济收敛这一重要概念的渊源,归纳与评述了针对收敛学说的相关实证研究,探讨了导致收敛的可能原因。本文基本结论是,收敛并非跨国经济增长所必然呈现的一种长期态势。后发优势是潜在的而非现实的,不发达国家能否实现这种潜在优势并跻身于富国俱乐部,关键取决于其是否具备从发达国家获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畅通渠道,能否消化与吸收先进知识和技术,发展出足够水平的社会能力和技术能力来提升自身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