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的规范性问题是道德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对该问题的回答决定了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为道德责任奠定合理性的基础.从古希腊至启蒙时期,道德哲学体系围绕理由还是情感作为道德规范性渊源进行了探索.在当今的元伦理学争论中,虽然实践理由成为道德规范性问题的标准话语体系,但该体系下的争论仍然围绕理由与情感而展开.  相似文献   

2.
康德道德哲学被称为自律道德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自律道德哲学通过理性意志自我立法的学说,对道德哲学的几个关键问题:道德的基础、道德的普遍性和必然性、道德义务的绝对性、道德行动的动力等作出了系统而有创意的回答。然而,康德自律的道德哲学并非凭空提出,而是要回答近代西方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现代中国的某些学者在康德哲学的影响下,将中国古代儒家哲学也说成是康德意义的自律道德哲学,这种以西释中的结论忽视了中国古代哲学特殊的问题语境和切问思路。本文在梳理了康德自律学说的基本原理和立场之后,将儒家哲学与之比较对照,证明将传统中国哲学说成是康德式的自律道德哲学是郢书燕说,不能成立的。以西方现代性哲学来包装中国传统哲学,使得中国传统哲学真正有创见和有普遍意义的贡献被遮蔽和歪曲。  相似文献   

3.
现代道德哲学常常在“正当”与“善”二者谁更优先的问题上争执不休.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关涉我们对道德哲学性质的理解.本文试图从现象学、女性主义伦理学以及儒家伦理的视角来补充康德主义伦理学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并挑战主流的道德认知理论对何谓道德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康德道德哲学中"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一直是道德哲学讨论的重要课题。黑格尔、胡塞尔、舍勒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批评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这些批评是否一定在康德道德哲学中无法得到合理的回应,是一个有待回答的问题。结合康德的文本对他们批判的回应,意志的规定根据问题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另一方面,胡塞尔和舍勒提出的价值秩序及其法则也仍然处于不完备状态之中。与康德提出的价值法则相对照,也许康德的观点对一门现象学的价值哲学也会有所提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对康德的批判也许能够促成对康德的道德原则的形式部分和质料部分的重新思考,以便更新为一门更为严格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5.
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理论具体阐释了事件是作为蕴藏于事实中的那种潜在,即它并非事物状态的时空实现,而先天的价值秩序或者伦理规范仅仅只是作为时空实现中的一个现实化了的事态而已.最后,德勒兹基于先验的经验主义立场,深度刻画了其伦理学是区别于基于人类理性形象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这一基本事实.据此,从问题、事件到先验经验主义相关哲学理论的致思来看,这都与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6.
林航 《世界哲学》2005,(4):51-59
无立场分析方法在赵汀阳的哲学理论中占据着关键位置,值得分析其地位并进行概念关系上的界定.无立场的含义不仅要求对主观立场的超脱,且是对各种朴素立场背后道理的观照,只有那些隐匿于各种立场之后的道理和底牌才是真正具有发言权的立场.由于无立场方法在具有元哲学基本理论秉性的同时也关联着创造性存在,对之的讨论变得更为复杂.在赵汀阳哲学理论中,它导向了知识论的综合文本理论及伦理学的创造目的论,另外,在人们的世界观形态上,无立场方法也给出了独特、重要的客观性规定.  相似文献   

7.
作者简介:A.麦金太尔(Alasdair MacIntyre,1929—),美国圣母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当代最著名的道德哲学家之一。提要:当代美国著名伦理学家A.麦金太尔教授在这篇文章中首先回顾了他走上道德哲学探究道路的心路历程,20世纪不同流派道德哲学理论对他思想发展的影响,特别是元伦理学、马克思主义、托马斯·阿奎那哲学传统对他思想的影响。其次,麦金太尔教授对整个20世纪学院派道德哲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批评与反思,指出学院派道德哲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麦金太尔教授详细阐述了自己在20世纪道德哲学发展中所坚持的托马斯·阿奎那式的亚里士多德主义立场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们彼此亏欠什么——兼论道德哲学的理论限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斯坎伦对契约主义的理论改造--用"合理的拒绝"来替换"合理的接受",指出斯坎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道德相对主义以及效益主义的挑战,但其实践效用非常有限.斯坎伦的契约主义只能部分地帮助我们在道德评价上廓清一些道德语词的意义和用法,厘清各种理由之间的分歧和差异,但无助于解决我们在道德实践上尤其是在道德动机上面临的诸种困境.然而,上述结论对斯坎伦并不构成批评,因为作为一个外在理由论者,他不指望道德哲学能够一劳永逸地"越界"解决道德实践的问题,这一立场也促使我们进一步地去思考道德哲学以及道德论证的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9.
换一个角度     
有两个基督教徒一起去问牧师在祈祷时能否吸烟。其中一个教徒先上前问:“在祈祷时能否吸烟?”牧师生气地回答:“不可以!”这个教徒闷闷不乐地退下去。另一个教徒上前问:“在吸烟时能否做祈祷?”牧师愉快地回答:“当然可以!”对于一个本质相同的问题,用两种不同的问法,会得到截然相反的答案。所以,当我们说话时,不妨选择一个好的角度。有一个好的角度,就有了成功的一半;但若你选择了一个坏的角度,你就得到了失败的全部。你休想站在你的立场上说服上司改变原来的想法、做法。你休想以一个家长的身份让你的孩子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能动性概念的理性结构及其在道德最高原则证成与道德规范性来源中作用的论述,系统介绍了格沃思道德哲学的基本思路。能动性是格沃思道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既是整个道德哲学的方法论起点,也是其规范性关切的终点。格沃思试图建立一种规范性的能动性概念,继而通过对能动性的理性结构及其存在的必要前提的分析来说明道德最高原则的可能。格沃思认为,一个具备基本理性的能动者只要对自己的能动性进行实践性自我理解就不得不认同一条道德原则,即"总是按照你和他人平等的普遍权利所要求的那样去行为"这一普遍一致性原则。格沃思道德哲学的规范性既不来自于外在神圣意志也非形而上学的本体预设,更不来自经验的善。它建立在主体对其能动性的反思所产生的辩证必要性之上。  相似文献   

11.
在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领域,关于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的争论一直持续不休,其实,这一问题涉及一个更为深层次的理论争论,即如何理解实践哲学中的客观性观念。任何规范性的实践原则要想具备规范有效性,如果不能够获得某种普遍有效的客观性解释,就很难将其确立为指导日常生活的道德规范或政治规范。因此,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就是关键所在。核心问题是,在实践哲学领域中,是否存在这类客观性?如何理解这类客观性?要合理地理解这些问题,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背景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医学的原理应该是决策的依据,但亦应视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医生的兴趣如果只在新技术上、医院的立场如放在经济利益上,必将损害病人的利益。病人希望治愈疾病、安全、节省和希望参与决策是合理的,医生应该站在病人的立场上并帮助病人合理决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初启动的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也即"新医改",既是改革开放前30年改革的继续,也是全新改革进程的开始。10年来医改成就惠及人民并得到广泛肯定,体现了改革在经济制度上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统一。站在生命道德哲学立场上反观改革的进程,可以为改革方向和道路的合理性提供道德哲学的辩护。医疗卫生体制及其改革是经济学、公共管理学、政策科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也是涵括诸多哲学课题的认识和实践领域,生命道德哲学提供的是价值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克里斯汀·科斯戈尔德对自我的构成的论述,发展出了一种规范性的行动概念和能动性概念。据此理解,行动是自我构成的,通过按照实践理性原则来选择,一个人将具有规范的能动性,并能将自己构成为一个理性能动者。科斯戈尔德将其称为自我的构成性模型,并承认她受到了柏拉图和康德的启发。对科斯戈尔德的理论可有如下几点质疑:实践理性原则从何而来?科斯戈尔德的形式主义策略能否解决与道德无关的实践推理问题?规范性是否必然依赖心理统一性?尽管如此,需要承认的是科斯戈尔德为我们贡献了一种从规范性的角度思考能动性和自我构成的方法,并提供了一种综合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实践哲学的道德理论。这一道德理论对于回答道德哲学的一些关键问题很有助益。  相似文献   

15.
墨子的非乐主张,是建立在严密的逻辑论证的基础上的。相比之下,儒者对墨子的批评,倒像是一种立场批评,而不是逻辑反驳。现代学人评价墨子的非乐,也大都用一种立场批评的方法,而不对其论证进行逻辑分析。其实,墨子的推理,是严密而有效的。而且,对于这种建立在严密逻辑论证基础上的主张,不管听起来如何奇怪,也应从逻辑的角度去破解,而不应当只是进行立场上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形而上学的本体论问题一直是西方哲学家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当代西方哲学家来说,这一问题主要是我们的真判断、包括真的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归根结底是非规范性事实或自然事实,这是因为我们所说的规范性判断是关于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判断,浊概念所代表的事实、制度性事实和规范性事实归根结底依赖于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随附于非规范性属性或事实,且这种随附性关系,无论是一般性的还是具体的,都是先天可知的.因此,非规范性的自然事实确实是我们的真规范性判断的本体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论心理学文化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维杰  葛鲁嘉 《心理科学》2008,31(1):253-255,248
长期以来,关于心理学性质的理解一直存有争论,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理智背景来认识和解说心理学性质.从文化哲学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会揭示出心理学对象、心理学者研究立场、心理学概念、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思维方式等诸要素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文化传统之间有着内在关联,其背后是强大的文化支持系统,这从整体上凸显了心理学的文化品性.探讨心理学文化品性旨在发现和建构心理学新的话语实践,使之成为重新解读心理学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牟宗三依据自己对中国哲学的理解,分析批判了康德的道德哲学,指出康德只有道德的神学,而无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批判基本上没有真正把握康德道德哲学的实质,因而其批判是落空的。由此,也使得我们反思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和融通的工作时,必须本着宽容的哲学心态,依据恰当的立场,来分判中西哲学的特点,从而获得对各自哲学理论实质以及哲学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克里斯汀?科斯戈尔德的能动性理论中,包含了对康德道德哲学和柏拉图灵魂学说的双重运用.其主要特点是论证了行动者根据规范性机制来构建自我.这个思路的洞见在于确立了规范性内在于人的能动性结构,道德动机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要求.但不足之处在于过分简化了柏拉图灵魂学说,把理性的作用仅限定为评估身体欲望,一方面忽视了理性欲望及其对人的引导,另一方面忽视了人的修养和进步.这两个问题导致其理论无法涵盖对于行动者来说非常重要的历时性维度.但是,在此基础上,把时间性引入能动者的自我构建,能够发展出人生作为整体的历时统一性.历时统一性要求层次更丰富的规范性,体现出能动者的个体性.构建历时统一性,也是探求使得共时统一性成为可能的心理条件.  相似文献   

20.
道德哲学概念只有在道德概念出现之后才有可能.“道德”是在人的主观自由的精神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绝对的、权威的、直接的伦理习俗的反思而建立起来的不同于传统伦理习俗的“伦理”.这种“伦理”已经不是传统的未经反思的直接的“伦理”,而是取得了主观思维形式的新的“伦理”——“道德”.在本质上,道德的哲学本性在于它的反思建构性,与反思相结合的伦理就是道德.在西方道德哲学史上,苏格拉底道德哲学是第一个道德哲学形态.康德“道德形而上学”也是一种“道德哲学”形态,与前康德道德哲学形态不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是先验纯粹的“道德哲学”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