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子·梁惠王》所记载的一个故事中的牛与羊的区别 ,可以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方法来思考。在这个故事中 ,齐宣王用“以羊易牛”的策略解决了既不能杀牛又不能废衅钟之礼的两难抉择。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角度来看 ,这里的牛羊之别 ,是经验中的有生命的动物牛与语言中的无生命的羊概念之间的区别。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实质 ,是用一个没有生命的羊概念替换了一头有生命的动物牛。牛羊之别代表了经验和语言的区别 ,这正是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哲学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邹衍年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公元前324年周显王45年,齐威王33年。邹衍约在此年生于齐。公元前320年周慎靓王元年,齐宣王元年,魏惠王改元15年。邹衍约4岁,在齐。孟子到大梁(开封)见梁惠王。邹衍不可能与孟子同时适梁见梁惠王。公元前319年周慎靓王2年,齐宣王2年,魏惠王改元16年。  相似文献   

3.
<孟子>当中讲述了一个有关齐宣王的故事,人们过分地关注"以羊易牛"这件事,而忽视了对直接导致此事发生的"见牛"的分析,从而也就没有认识到"见"当中所蕴含的道德本性.在孟子看来,我一旦"见到"了某物,它就已经依赖、从属于我,我就对它的生死存亡负有了道德责任,更不忍心去加害于它.而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不道德行为的发生,恰恰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我们对一些伤害视而不见或见不到自己所加害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有个齐宣王,不忍心看到牛被拉去衅鼓时那战战兢兢的样子,便让人“以羊易之”,岂不知羊同样可怜,如此以小换大,徒给人以吝啬的印象。孟子却善解人意,安慰他说这其实是一种不忍之心,只不过“见牛未见羊”罢了。这就是《诗经》中所说“他人有心,子忖度之”,你把我说了做了却还没想清楚的心思全说出来了。于是,齐宣王感动地对孟子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现在我想说的是,如果孔子他老人家读了王长华先生的《孔子答客问》,他也一定会说:“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道理很简单。《孔子答客问》是一部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5.
《盐铁论·论儒》云:“齐宣王褒儒尊学,孟子、淳于髡之徒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盖齐稷下先生千有余人”,以孟子与淳于髡等同为稷下先生。钱穆先生撰《孟子不列稷下考》(载《先秦诸子系年》),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质疑,并举出三点理由论证孟子不列稷下。近年来许多人对钱穆先生的观点持否定态度,1982年在淄博市召开的稷下学讨论会上,孟子为稷下先生  相似文献   

6.
论孟子的仁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孟子的仁学张奇伟儒家孟子是否是稷下先生虽不能如荀子那样言之确凿,尚待考证,但孟子周游列国时居齐最久,并位居客卿,屡向齐宣王进言游说,同时与稷下先生淳于髡等多有讨论,故至少可以说,孟子及其思想观点于齐、于稷下之学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笔者因此略述孟...  相似文献   

7.
王斗之幸与祢衡之死王斗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游说之士.一天,他来到齐国王宫前,要求竭见齐宣王,宣王让侍从带他进殿,然而王斗却说:“我虽然有名望,权力却很小,但是如果齐宣王能够亲自出来迎接我的话,那这位国王一定是位爱人才的好君主,大王,您打算怎么办呀?”于是,齐宣王马上从屋里出来迎接王斗,齐王上座后说:“我固守先主之宗庙,处理一国之朝政,想必先生是一位  相似文献   

8.
非暴力主义与世界和平论曾琦云中国号称礼义之邦,中国文化无处不表现出非暴力主义的精神。儒家提倡仁义,克己复礼,屏绝霸道,崇尚王道。孟子见齐宣王,不言“齐桓、晋文之事”。儒家认为君子仁民爱物,慈心不杀,先从小事做起。《论语》记:“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相似文献   

9.
孟子先后游历过魏、齐、宋、滕、鲁等国,齐国是他寄希望最大、居留时间最长和唯一做过官的国家。在齐的七年中,孟子思想发展到最高峰,变化也较大。本文的内容就是探讨一下他在齐的政治活动和思想变化的大体概况。一、游齐初期游齐初期即到齐之后至为卿之前。齐宣王二年,孟子抱着以仁政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从魏国到达齐国的首都临淄,游说齐王。这一时期,孟子游说的策略是顺应齐王喜好,引导他实行仁政,建立王天下大业。第一、引导齐王变称霸大欲为王天下大业。  相似文献   

10.
"诸侯"是孟子的主要言说对象,孟子与诸侯的对话深植于当时的历史情境,并在对历史逻辑的把握中展开其政治哲学论述。如果抛弃孟子所处的独特历史境遇,就不能细致的了解孟子对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本文尝试从"经史互动"的视角,以"知人论世"的态度,深入分析孟子与梁惠王、齐宣王、滕文公等人的对话,进一步揭示孟子的政治思考。孟子并非"迂远而阔于事情",他对历史、政治的逻辑有独特的把握。  相似文献   

11.
与现代社会的道德旁观现象类似,《孟子》中的"见牛未见羊"现象揭示出:虽然人皆有不忍之心,但却不是人人皆能将其有所推扩。要解读这一现象,必须撇开孟子性善立场的先入为主,回到齐宣王本人的语境中审视其心理状态的变化过程。总体而言,孟子强调的不忍之心对齐宣王而言主要意味着一种心理平复所带来的道德欲求的满足。这种满足感对应于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乃是一种原始意味的被动道德欲求,而孟子希冀齐宣王具备的却是一种"不谓命"式的君子道德意志。两者在外向推扩方面的动力差别造就了"见牛未见羊"现象的出现。引申而言,促使齐宣王做出行为反应的被动道德欲求更普遍地以一种旨在使行为主体获得道德满足感的消费形式存在。这致使人们往往将道德等同为一种道德消费,并因满足感获得途径的便宜而过高估计了自己践履道德的真实能力。故而每当身临困境时便习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色介入其中,拒绝或不能担负相应的道德责任,于此就出现了常见的道德旁观现象。因而"推扩"的心理基础或更应被理解为一种不得满足的负疚感,以及由此激发的使他人从中获得解脱的决心,而不能简单架构于恻隐之心的"人皆有之"上。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孟子>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孟子>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孟子>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孟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相似文献   

13.
~~国时往往有博士。”也正谓上述鲁、宋、魏、齐等国而言,但博士人数最多,时间最长的则当推齐国。秦始皇兼并六国,公元前221年俘齐王田建,齐是最后亡的一个国家。秦统一后,只维持了十四年,时间短促,因之秦朝的制度除大抵沿用秦国的旧制外,兼采齐国制度,博士之职即沿于稷下学宫。上述齐宣王时会集于稷下者凡七十六人,这些都是各有专长的学者,其待遇为列大夫,个别地位高的大都享受“卿”的待遇。他们参与议政,并教授弟子。因为给弟子教学,故称“老师”,“先生”。如孟子就有“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田骈“訾养千钟,徒…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不提宋鈃尹文齐国的稷下先生,最早提名介绍的是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介绍的稷下先生,除了孟子、荀子,只有驺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驺奭等七人。据《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记载:名家类有“《尹文子》一卷”,班固注云:“说齐宣王,先公孙龙”;小说家类有“《宋子》十八篇”,班固注云:“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颜师古注《汉书》,在《尹文子》一条下面介绍说:“刘向云,与宋鈃俱游稷下。”  相似文献   

15.
孟子周游列国年代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战国史料缺乏,《史记》的有关记载多有舛误,《孟子》又不记岁月,故孟子周游列国年代长期争论不休。《竹书纪年》于晋代出土,为订正战国史提供了依据,惜亡佚于宋。本文依据《孟子》记述的人物事件,参照《史记·集解》与《史记·索隐》中引证的《竹书纪年》,并参考《战国策》、《史记》等,去伪存真,相互印证,认定孟子游梁约在梁惠王后元十六年(前319年)至梁襄王元年(前318年);游齐约在齐宣王二年(前318年)至齐宣王八年(前312年)。并推测了游宋、滕、鲁的年代。总的游历顺序为梁、齐、宋、滕、鲁。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观点,提出孟子通过调和杨朱学派的自爱和墨家的普爱这两个极端对同情的统治进行了辩护。本文提出了对《孟子》中两个著名故事的解读,一个是孺子入井,另一个是齐宣王赦牛,这两个故事是理解孟子有关政治领域的同情的论述的典型事例。本文认为,孟子通过批驳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两种极端成功完成了对用同情进行统治的辩护。考虑到与利己主义或自爱的相容性,本文分析了孟子在与统治者的对话中体现出的共享快乐的观念。要达成儒家的国家理想,统治者不必压抑或牺牲其自身利益。但统治者的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培养他的同情心来进行指引和引导,从而可以与包括王国中的陌生人在内的民众共享和延伸快乐。  相似文献   

17.
莫文 《管子学刊》2004,(4):43-45
齐宣王、齐闵王所成就的霸业虽不及前几代君王,但在齐国历史上,他们巩固了齐国东方大国、强国的地位。本文论述了齐宣王、齐闵王通过广揽人才、合纵联盟等措施所成就的霸业。  相似文献   

18.
战国时期,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的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有中国古代最早的学术活动和政治咨询中心——稷下学宫。学宫创建于齐桓公时,也有学者认为是齐威王时,历时约一百四、五十年。穆下成为当时各派学者答本的中心,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定倾向的学派,后人称为“穆下学”。邹国的孟河和赵国的苛况,先后均曾到稷下学宫游学。孟子在齐威王和齐宣王时两度游齐;苟子在齐襄王时游学稷下,并三次出任学宫主持人——祭酒。孟子和苟子,均受到稷下学术思想的熏陶。《管子》一书中的《心术》、《内业》、《白心》等篇,乃是…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重点阐述了孟子与孟子山的关系,认为孟子作为稷下先生曾经两次游齐,最后离开齐国时,曾经“三宿于昼”,这个“昼”的具体地点似无可考,但这个地方距离临淄不会很远,应当十分靠近长峪道。从临淄通向博山的长峪道,最晚在战国时期应当很是畅通。孟子最后离开齐国,就是沿着长峪道在昼邑住宿后离开齐国的。孟子在离开齐国时,经过了孟子山。  相似文献   

20.
《孟子》一书中有“齐东野人”一语,宋代以来,不少学者把“齐东”解为齐国以东,把“野人”解为无知的野蛮人。如朱熹《四书章句·孟子集注》说:“齐东,齐国之东鄙也”。王献唐先生《山东古国考》说:“孟子说的‘齐东野人之语’大抵是指的莱国和他以东地带”,处在“氏族部落残余状态”的“化外区域”的人民。也有学者把“野人”说成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