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为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与2001年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相比,在诸多方面实现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开拓创新与转型升级。本刊特邀我国学界在公民道德研究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五位学者,就新时代培育时代新人的逻辑进路、民族文化自信与传统美德传承、新时代公民的网络道德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夯实新时代基层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基础这五大问题,进行深入学理诠释,以飨读者,并求学界共鸣。  相似文献   

2.
"公民"和"公民道德"在当代中国有一个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公民身份变迁的历程以及由此而来的公民道德发展的生成历史和发展逻辑构成了进一步推进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现实起点。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中国公民道德建设正呈现出某种回归自身的基本态势,并面临着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众多挑战。如何正确看待这种回归,如何积极应对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挑战,已成为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鄢建江 《道德与文明》2006,(3):33-34,41
朱熹的养成教育以人性论为理论基石,以对儿童心智成长的特点与规律的认识为前提,以先入为主,以预为先,蒙以养正为原则,是成就道德人格的“育”的实现形式,强调道德主体精神和综合素质培养,有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的特点,重视榜样学习与历史文化传承,是加强当代中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对公民道德建设来说,也就是提出了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总结以往公民道德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公民道德建设的新路径、新举措、新载体。  相似文献   

5.
"西部儒学"是指在西部地域生长、传承及发展的儒学,呈现出与中原儒学、东部儒学等同中有异、自具特色的儒学形态,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学与地域文化结合而形成的个性化、多元化的重要表现.目前学界对于西部儒学的研究,逐渐形成地域儒学、丝路儒学、民族儒学等雏形,将儒学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有机结合,昭示了儒学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3级学生李春华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正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李春华身上究竟体现出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由此我们应该如何评价80后的中国大学生的整体道德风貌?李春华的事迹对于我们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有何启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发扬?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求解,我们选编了这几篇稿子,希望能够作为引玉之砖,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7.
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政治哲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政治哲学都必须以一定的人性论为前提.与对人的存在进行实然性描述的人性论不同,先秦儒家的"人性善"是对人性作出的应然判断.这种人性论本质上体现的是"人道"精神的"成人论",其形式上是预设的,而内容上则是建构的.以这种人性论为基调,先秦儒家开出的是体现其哲学思想的政治与道德一体的"礼制"秩序模式.尽管自有自由、民主意识以来,"礼制"思想已命运多舛,但从普遍的历史视角出发,"礼制秩序"既体现了其历史的现实性,同时对当代道德和政治哲学仍不失文化传承上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书记指出中国的自信,本质上是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继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之后,中国极为重视的第四个自信。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自先秦诸子以来,仁、义、礼、智、信及勤劳、勇敢、无私、慎独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品德深深扎根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里。在当代新中国,我们始终不能忘记我们的根,如何做好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从传承乡邦文化做起。以荆州石首市为例,以当地历史先贤名宦为载体,传承地方乡邦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把传统文化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在塑造当地独特文化特色的同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业的发展,在搞好精神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当地物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种历史性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扬弃。传统孝文化作为中华传统伦理的基本精神,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对孝文化进行历史的回眸,挖掘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价值,以当代语境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对其进行重塑,建构当代孝文化,必将会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社会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伦理学会、北京伦理学会、首都师范大学宣传部、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学术研讨会 ,2 0 0 1年 1 1月 2 0日在首都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北京伦理学界和部分省市的几十位学者就《纲要》颁布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贯彻落实《纲要》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现将研讨的主要问题综述如下 :1 .一个历史性、纲领性的文件。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首先作主旨发言。他说 ,《纲要》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公民道德建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纲要》阐明了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  相似文献   

11.
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革命道德建设,坚定理想信念、加强理论武装,传承传统美德、培育优良作风,塑造崇高精神、强壮精神支撑,厉行纪律法规、倡导"五爱"公德,培养造就富有高尚情操的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革命者和建设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培育"四有"公民.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领导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着力抓好关键少数、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的道德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强化制度和法治保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面向未来,我们党要走向继续成功,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以"关键少数"示范带动"绝大多数",持之以恒地抓好网络空间道德建设,奋力谱写出道德建设更为精彩的崭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儒学生存形态的历史形成与未来转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学在从先秦至 2 0世纪的发展中 ,形成了人生儒学、社会儒学、政治儒学、形上儒学、考据儒学、文化儒学等不同的生存形态。儒学在未来的生存形态 ,在于根据儒学的特质和中国人生活世界的变化 ,重建人生儒学 ,进一步发展文化儒学和形上儒学 ,做好社会儒学、政治儒学资源的转化。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是首要的公民美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逢金秋时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即将迎来60华诞的前夕,第六届全国公民道德论坛在中原重镇郑州隆重召开,这无疑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的又一盛事.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伦理学会,向本届公民道德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大方向、大趋势和大目标,是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中枢和动力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纳入公民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并以此作为根本的价值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内容,不仅是我国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公民道德建设取得持续效果和上档次、上水平的内在要求。公民道德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又体现和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贯彻到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去,并成功地引领公民道德建设,只有这样,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担纲社会价值导向和价值培育的职责,成为价值整合和价值凝聚的枢纽和原点。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条件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主题和长期任务,这既是党和政府以及广大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学术界长期进行探索的问题,但鲜有系统专精的研究专著.张博颖研究员的<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则是全面系统研究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部力作,提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见解,是该领域研究的重大理论刨新,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将发挥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关于公民道德建设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民道德建设的前提是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公民身份的确认。公民道德主要涉及公民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内容就是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自律。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深层依据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如果不从这个高度来分析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客观依据,就有可能把公民道德建设混同于传统道德说教,或者把当代的公民道德建设混同于已往的道德批判。  相似文献   

17.
张其昀在文化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的争论中开始"文化自觉"。他肯定孔子、孔学维系"中华一统"的社会价值,总结孔子确立中华民族理想人格典范、构建中华文明价值传承体系、开中国数千年文明教化先河之功,同时重述孔学的知识与思想谱系。他既认为中国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息,是因为有一以贯之的道统,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中心;同时也主张突破狭隘的儒学道统观,以中国文化大传统为中国社会的新道统。当代中国人应该在继承孔子思想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价值理念,为中华文化开出新道统。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儒学思想价值的理解问题,不仅是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和现代生活的需要问题,更是一个经典文本意义上的阅读、理解、诠释与传承问题,实质上是一个解释学问题。不同的解释视角、方法与情境往往使文本呈现不同的意义,得到新的诠释。多元化、差异化新视野与新方法上的儒学研究所展现的是一种儒学文化精神与走向的新气象和新方向,也由此形成了关于儒学意义的新理解与新把握,而这正是现代新儒学研究重要的理论诉求和思维方式。从一个更广阔的视野和文化比较的方法去看待、从最新的理论新思维中去理解和诠释儒学的多重价值和时代意义,应该成为儒学研究中的更高理论追求,也构成当代新儒学建设与发展的新方法论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儒学的发展既有义理的创制,也有制度、礼俗的建设,儒家的价值理想落实到社会生活当中,离不开儒者对民生、制度、礼俗的思考与实践。孟子在思考王道时就认识到"养生丧死"等民众切实的需求与仁政落实的关系,历史上的儒者在推行儒家教化时,也重视民生,强调制度设计、礼俗重建,尤其是文化转型期的儒者,其思考和实践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今天面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何在当今社会结构中安顿儒家伦理,创新思考儒家伦理的实践方式,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如果儒家不能为解决当今中国社会的人伦生活、精神追求等问题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案,我们或许要重估儒学在当代复兴的价值。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重视社会儒学这一概念,重回孟子王道与伦理的思考,立足当下中国的社会实际,提供儒家方案,开展儒家实践,以期"重建儒家和中国人生活的联系",服务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0.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十几年来,在实践上公民道德建设活动异彩纷呈,文明道德之花竞相开放;在理论上多学科联动,中国特色的公民道德建设理论体系正在形成。但无论在道德建设实践中还是理论研究上都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它需要党和政府、各种社会组织和广大民众的广泛参与,其中学术理论界应着重从三个方面做出努力:进一步加强相关理论研究,为公民道德建设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进一步加强实践调研,增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针对性;积极探索将道德建设制度化、法律化的途径和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