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育川 《现代哲学》2007,1(1):37-44
在毛泽东的权利思考中,他很少使用“人权”这一概念,绝大多数时候使用的是“人民的权利”,这一细节并没有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毛泽东的人民权利思想是批判性地发展西方人权理论的一种尝试。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面临的救亡危局极大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权利思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西方人权理论的局限性,并进而提出了明显异质于西方人权理论的权利思想。作为西方人权思想的一种替代性方案,人民权利思想以强调阶级属性、非精英主义、集体主义和权利真实性的特质,完成了在反思以天赋人权为主要特征的西方人权基础上的一种权利建构。而由毛泽东主导的权利实践的成就和失误都可以从这些特质中找到其根源。以史为鉴、推进当前中国的人权建设无疑应当从清理这一时期的权利理论与实践开始。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防治条例》,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本着保护人权和预防疾病的需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医疗活动、人身权益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潘文岚 《道德与文明》2007,16(5):102-105
性欲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已演变成具有一定社会属性的自然属性,并构成与民族、宗教、文化、道德相一致的、独特的性文化和性道德.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强调人的性权利,更要规范这种权利,遵守性道德,并通过性教育完善我们的性文化与性道德,从而理性地实践并维护真正属于我们的性权利.  相似文献   

4.
论艾滋病人及艾滋病毒感染者权利与义务的平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艾滋病防治条例》,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了精巧的设计。本着保护人权和预防疾病的需要,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在医疗活动、人身权益和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都进行了很好的平衡。  相似文献   

5.
解析权利构造必然要对权利客体、权利性质、权利特点和权利内容等进行分析和阐述.因为知识产权和物权都是财产权的重要类型,物权客体结构稳定,权利属性自然明确.本文正是以动产物权作为参照系,通过对两种不同财产权类型的权利设计理念、权利性质和特点、权利内容等方面的分析比较,来理解和阐述知识产权的权利构造.  相似文献   

6.
保护病人的权利直接关系到人权保障,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在分析我国病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制度、观念、社会自治等层面如何改进的举措,主要包括推进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法律规范的完善、健全行业自治规范、推进社会自治、建设和谐医患关系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把人类尊严确立为人权基础的思想为人权理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罗曼援引"社会想象"为人权奠基,探讨了人类尊严宣称的施为特征以及1945年后人权和人类尊严宣言的历史哲学意义;哈贝马斯试图用人类尊严的动力学来补充权利概念的建筑术,并以此处理人权的文化间性;约阿斯基于对哈贝马斯的批判提出了立足于价值交往理论的肯定的人权谱系学,刷新了当代人权论述的理论格局,为人们思考后启蒙语境下的普遍主义论述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尽管并未系统地阐释一种关于人权的理论,但是人权思想构成了阿伦特政治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她提出的"拥有权利的权利"(the right to  相似文献   

9.
妇女生殖权利理论及应用初探——以吸毒妇女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伦理学研究室(北京100732)王延光妇女的生殖权利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整个世界都是一个令人关注的、存在着许多尚未解决难点的问题。有多种因素对妇女的生殖权利产生影响,如不同社会的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4):77-83
以自然法为基础的现代人权观念,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普遍适用原则,因而往往陷入"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的泥潭,很难解决现实中"人权灾难"带来的诸多问题。有着"无权利"切身体验的阿伦特认为,从属于一个共同体的权利即"拥有诸多权利的权利",才是最基本的权利,主权是人权的最大保障。具有公民精神的个人以积极行动参与公共生活,既可形成团结的共同体,也可实现个人的权利,人权与主权之间的冲突也因此得到了和解。  相似文献   

11.
儒家基于美德的道德学说中并非不存在权利的观念,否则,便难以理解儒家社会中有关财产的典章制度以及承诺与契约的实践是如何实现的。认为儒家道德中不存在权利的原因,是将关于权利的词汇与关于权利的观念混同起来,尽管儒家学说中并不存在一个关于权利的专门词汇,但对权利可以做出有效理解。如在《孟子》中,虽然没有"权利"一词,但对权利观念有明确的论述。由于儒家对权利的分配、范围、界限与现代西方理解有所不同,没有发展出一种人权理论。对于今日之中国,需要的是更多的个人权利和自由,将针对后现代西方的治疗方法应用到中国不仅不恰当,而且可能妨碍到对传统儒学的转化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法典的制定与自然人医疗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目前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在正在制定民法典的背景下,研究在民事权利体系下,对自然人的医疗权利加以全面剖析及确认,对于保护人权和构建和谐社会极具重要性.制定民法典之人格权法、物权法、合同法和侵权责任法,对于自然人医疗权利保障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在造就了人的同时,也使人获得了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不劳动或不爱劳动就是不为社会尽义务,同时,社会不给劳动者劳动的机会,就是剥夺了劳动者的基本人权;在劳动过程中,职业化的劳动不仅要对行业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在劳动结果上,要实现劳动得失的平衡,体现社会最基本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4.
权利或人权问题是近现代以来东西方学界关注的思想热点之一,其研究领域不仅局限于政治学、法学、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甚至还扩展至自然科学领域。然而,不论是长期以来西方主流的天赋人权观,还是当代的社会关系的人权维度,都不足以为权利的论证确立普遍的理论根基,也不能自洽地解释人权理论的复杂历史演变、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变化。本文认为,完整的人权概念必须依靠社会本质与社会关系两个维度共同来界定。前者确立人的应然人权,后者确立人的实然人权。应然人权向实然人权的转化表现为权利的申张,实然人权对应然人权的限制表现为权利的经界。权利的申张与经界不仅是理解人权的线索,也为解读儒家人权观提供了新的进路。  相似文献   

15.
"经济人"与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守昆 《学海》2001,(4):56-61
"经济人"利己性并非理论假定,而是一个简单的事实;"经济人"利益最大化不是追求物质、金钱的最大化,是包括名誉、地位、良心以及长远利益的最大化;"经济人"涵盖十分广泛,不局限于经济领域,还涉及政府官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经济人"出现利他行为时也不能排除其出于利已的动机;"经济人"的利己属性是人的基本权利,无善恶之分.对"经济人"必须设计和构建严格的制度,使正当的个人利益得到激励和保护,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得到抑制和禁止.制度安排必须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平等性、自主性、互利性原则,强化对权力约束原则,实现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利益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伦理室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人权与伦理学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西南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大学、江西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伦理学专业的研究生立足人权视角,就人权基础理论、人权与应用伦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一、人权基础理论人权基础理论的讨论主要围绕人权的内涵、本质,以及基于伦理史的人权理论两个层面展开.其一,人权的内涵、本质.中国社科院甘绍平研究员主张,人权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的权利.他认为伦理学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的意志与行为的自主性和人的利益需求性.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人权学说的自觉解读,其形成、发展,与全球化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伊斯兰人权思想经历了从伊斯兰世界所共同认可的“最低人权”,向普遍人权发展的过程,伦理维度在逐渐扩张。伊斯兰人权思想的法典化,是其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的基本态势。在人权的普遍性成为国际人权的主要问题时,伊斯兰人权的文化相对性,其权利观中所强调的注重个人义务,注重社会弱者的权利,注重家庭和社会平衡的思想,对国际人权全球伦理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一夜情"的伦理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一夜情"的三个观点,即"一夜情"纯粹是为了肉体快乐;"一夜情"并非道德堕落;"一夜情"是人的一种权利进行了评析,阐明了性关系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性道德评价标准应该是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性权利也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指出了"一夜情"的危害性,批判了"一夜情"的非道德性.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的权利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学将权利界定为主体享有一定利益与待遇的资格,并指出权利主体的两次拓展反映了文明与道德的进步。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只有人类才能言权利,其理由不能成立,生物的种族特征表明生物有其内在的存在权利。人类必须破除占有与主宰自然的权利欲望,合理行使对自然的享用权利。环境权作为一种基本的人权应当得到切实的尊重与维护。  相似文献   

20.
哈贝马斯提到如果把第一人权转入实在法,要实现已经刻写在人类集体记忆中的严格的道德要求,就会产生一种法律义务。作者认为要解读这一观点,需要借助康德哲学中的一个要素,即实行强制性法律秩序的道德义务。通过对哈贝马斯的上述观点及康德理论结构的分析,特别是对人的尊严和天赋权利概念的比较研究,作者论证了哈贝马斯的人的尊严概念相当于康德的天赋权利概念,它们都构成了人权的基础。由于二者对人权以及法律的强制性有着共同的认识,所以在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中能再次形成康德的论证结构,即以道德为基础的权利义务。作者认为正是这种义务构成了现存的和未来的法律秩序的基础,并进而提出了所有行为者都有促进以人权为基础的全球法律秩序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