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张业清著的《恶论:反伦理学研究》(东方学术丛书之一)将由东方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目前第一本系统论述恶的伦理学专著,大约19万字,该书认为,偏重于研究人的善行的伦理学忽视了研究人的恶行。而不深入恶行的研究又没法真正求得善  相似文献   

2.
对善恶问题体验的尖锐程度就是对恶的体验的尖锐程度,因为善自身不能提供体验的尖锐性。作为关注善的学问的伦理学竟然不能说明自身的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悖论。法律来自于恶,而又揭露和限制恶,却无法战胜它。甚至在揭露恶的时候,其自身又蜕变成了恶,这又是一个悖论。作为正义象征的法律何以会走向恶呢?带着这一系列疑问,我拜读了李建华教授的新《法律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开拓,就是不满足现状,不断地开辟前进;进取,就是为实现理想而勇往直前、奋斗不息。在人生的道路上和具体的工作中,开拓进取就是不断地改造和创新。就其本质和内容来说,它是创造意识、创造行为和创造力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凡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社会进步的行为,在道德评价上都是善的、道德的行为;否则,就是恶的、不道德的行为。开拓进取的行为最能推动  相似文献   

4.
彭佐(Punzo),1935年生,1962年获美国圣 ·路易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该大学哲学 系主任。专攻政治哲学、伦理学,著作有《自然 主义反思:伦理学导论》等。 记者:《道德与文明》杂志是中国伦理学会和天津社会科学院合办的伦理学专业刊物,发行四万余份。今天,我们十分高兴能采访彭佐先生。首先,我们想请您谈一下八十年代以来美国的伦理学主要在研究什么问题。 彭佐:这段时间的跨度很长。总起来看,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好与坏、善与恶的基础是什么;二是善的手段是什么,或者说善与恶是如何合理的。现代伦理学从反对休谟开始,通过康德,经过语言分析学派的摩尔、史蒂文森,最后的倾向是返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是近年来哲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 ,一批有学术成就和影响的中青年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和发展作出了不少原创性的贡献 ,《哲学理论创新丛书》就是力求把他们的代表性成果进行清理与总结 ,并奉献给学术界。 2 0 0 2年 1月在《求是》杂志社召开了《哲学理论创新丛书》出版座谈会 ,专家学者就《丛书》的出版和哲学理论创新发表看法。韩庆祥 :《哲学理论创新丛书》的总体构想是 :( 1 )以“一批有较大学术影响的中青年学者”为创作主体 ;( 2 )以“哲学理论创新”为基础和核心。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改革…  相似文献   

7.
一、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规律中的几种观点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规律,特别是随着实践的发展提出的新规律,因为规律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必然性,认清了规律,就不仅知道事物的当前状况,而且了解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看清前途,明确方向,树立信心,以达到预期的目的。1878年,由恩格斯撰写、马克思赞同的《反杜林论》及其后的《自然辩证法》,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和否定之否定的三大规律,这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普遍发展规律,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正义概念一直是政治理论家最为关注的重要概念之一.自柏拉图起就是如此.在当代,正义理论依然是当代伦理学和政治学的主流话语,具有极强的学术号召力.其鲜明例证便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西方世界的社会——政治学和规范伦理学的空前繁荣.但在西方的一些学者眼里,"柏拉图的正义概念是令人关注的,但基本上是错误的,罗尔斯的正义概念让人着迷并令人钦佩,但它不合时宜而且抽象深奥,只有卡尔·马克思才是最易于理解的理论家,他追求概念的清晰明了"(《马克思与正义理论》,第326页).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所具有的指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魅力,中国学者在进行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时,更是不能不到马克思那里寻求答案.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讨论的意义,争论双方有很不同的看法。作为参加讨论的一方,我以为这个讨论提出的是如何宣传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的倾向问题,是一个如何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根本问题上,在认识论的根本问题上贯彻唯物辩证法和批判形而上学观点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的报告中说:“我们要反对主观主义,就要宣传唯物主义,就要宣传辩证法。”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违反了唯物主义,固然是主观主义,违反了辩证法,也是主观主义。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违反辩证法就会陷入片面性,而片面性就是一种主观性。一切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的,如果不如  相似文献   

10.
堕落和天堂的传说属于基督教 ,但它并没有被伦理学思想家作为主题接受 ,伦理学家们脱离了基督教 ,并不想从宗教立场来论证伦理学。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区分已经产生 ,如果不承认善与恶的彼岸或者善与恶之前的存在状态产生于这种区分之前 ,那么伦理学的问题就不可能提出。“善”与“恶”是相对的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只有在“恶”产生的情况下 ,只有在“恶”降生时 ,才有“善”的产生。伦理学的基本悖论就在这里。天堂是还没有区分与评价的存在状态。可以这样说 ,世界是从原初对善与恶的不区分 ,经过善与恶的明显的区分 ,又走向为区分的全部…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基础的再思考袁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有两种迥然不同的看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大多数理论家都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建立在社会历史的基础上的,因而,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不存在所谓的自然辩证法,因为自然归根到底也是一个社会的范畴。(参见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10页)以往我们的哲学教科书则认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因而,自然界和物质世界才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础;社会和历史的辩证法只不过…  相似文献   

12.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期,斗争被当作绝对的善,调和被看成是绝对的恶,谁若是提一下调和,谁就是反对革命,就是投降主义,从此调和成了人们不敢触及的“禁区”。调和果真如此之恶吗?列宁说:“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哲学笔记》第408页)我们认为调和是矛盾同一性或统一性的一种形式,同一性对于事物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调和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也应有它的地位和作用,应该明确地加以肯定。  相似文献   

13.
正当与善的关系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上表现出十分复杂的情形.古代伦理思想基本上是以善来规导正当,而伦理学的近代转型则表现在确立正当对善的优先性.在近代,正当的标准是通过理智抽象来赋予个人以自由和平等权利,这使得正当获得了一个从善中分离出来的独立标准.其直接后果是:社会正义成为政治伦理的首要价值,作为心灵品质之好(善)的美德则只有依附于正义原则的地位.现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就是试图恢复对美德自身的整体思考.  相似文献   

14.
G.E.M.安斯库姆(Anscombe)教授在她著名的《目的论》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知道人们把某事物看作是可欲望的,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这样可以理解的看法,即人们需要该事物。被需要事物的特征就是需要者对其在某方面的可欲。她说:“一个人应当了解他对某种善的各种需要,这就是‘需要’概念的要求”。她又说:“行为者所设想的赋予事物特征的善(或许是错认的)实际上是善的众多形式之一。”因此需要者只须将欲望的对象设想为善,而无需被设想为实在的善,这只是因为欲望的对象没有需要者确认的那种可欲特征,而不是因为那种假定的可欲特征不是实在的。欲望只能是对于实在的善  相似文献   

15.
1985年苏联《思想》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象,结构和基本方向》一书是苏联著名伦理学家阿尔汉格尔斯基(1925—1982)毕生科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全书贯穿着伦理学研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唐凯麟教授 5 4万字的大作《伦理大思路——当代中国道德和伦理学发展的理论审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 ,细细读来 ,生出许多感受。客观而言 ,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就 ,但如何形成有中国特点的现代伦理学却还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唐凯麟教授在这方面进入了深入的探索。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 ,其根基在于生活 ,也只有源于生活的伦理学 ,才是有生命力的伦理学 ,中国现代伦理学的源泉也只能是中国现代的社会生活。唐教授是我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伦理学的学者之一 ,《伦理大思路》可说是他对自己近二十年来伦…  相似文献   

17.
公元前一世纪有一座大理石的石碑上,刻着表述伊壁鸠鲁伦理思想的铭言:“死没有什么可怕,神没有什么可怕。能够忍受痛苦,就能得到幸福。”这几句铭言确实概括了伊壁鸠鲁的伦理思想。 伊壁鸠鲁继承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认为伦理学的目的是在理性指引下,求得身体的健康和心灵的安宁。在伊壁鸠鲁看来,幸福或快乐则是伦理学的出发点。他说:“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的最高的善,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我们的最终目的乃是得到快乐。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367页)因为伊壁鸠鲁从幸福的角度去考察道德,把快乐作为最高的善和判断道德行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89,(11)
诸识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动规律佛教教义最基本的观点,是主张宇宙间一切事事物物,都是彼此相依而共存,故《阿含经》云:“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这里说明了一切事物生住的基本法则,也就是其存在形式。一切事物皆不离识,实际上一切事物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近期,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了王磊先生选编的《马克思恩格斯论道德》一书.此书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节选了近二百段与伦理、道德问题相关的论述,全书有二十余万字,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该书除了按时间顺序编排内容目录之外,还按专题分类编排了"内容索引".这样,既能为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史的学者提供方便,又能为分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原理及现实道德问题的学者提供方便.这对学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大学生、研究生以及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研究、教育、宣传的人们也都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黄秋萍 《世界哲学》2023,(6):147-156
拉康的精神分析伦理学将传统伦理学中的“善”视为一种“伪科学”,视为律法和权力关系的伪装,这种“善”恰如商品一样是被制造和再生产出来的。对“善”的追逐将产生出“康德即萨德”的倒错形式,并使主体自身的欲望受阻。拉康试图通过萨德的原乐伦理学来把康德伦理学中缺失的欲望维度寻找回来。这一欲望产生于律法的内在分裂之处,并以“恶”的形式展现出来。由此,“恶”揭示了伦理实体的内在匮乏,它使被律法质询的主体形成了重复性的驱力,并以本体论上的否定性姿态为伦理实体的匮乏进行揽责。在精神分析伦理学中,“善”与“恶”处于视差辩证法中,善恶的差异是一个本体论上的差异,善恶的调停呼唤一个采取伦理行动的主体。精神分析伦理学最终赋予主体深刻的伦理责任,它鲜明地展现了驱力的否定性功能及其历史维度,并通过驱力因素在德国古典哲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进行了内在连接,为社会斗争的历史线索提供了驱力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