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梵本《唯识三十颂》汉译问题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巫白慧 《法音》2006,(2):15-17
近日重温了《唯识三十颂》的梵语原文和玄奘法师的汉语译文,同时也认真选读了《成唯识论》,做了一些研究,自觉有几点新知和收获。特别是对玄奘法师的《唯识三十颂》译文的准确性和艺术性加深了理解和确认,这在不小程度上使我自己能够澄清和解决有关玄奘法师《唯识三十颂》译文中的一些“热点”问题。一、梵语“vij`apti”一词的解释记得不久前有学者对《唯识三十颂》梵本原文中“vij`apti”一词出现在梵本《唯识三十颂》的第2、3、17、25、26、27六个颂里,其中除第2、3两个颂外,其余四个颂的vij`apti(识)是与mqtra(唯)组成一个复合名词“vij…  相似文献   

2.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1):120-133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是现代中国佛学大家吕澂先生对《唯识二十论》的白话翻译本。《唯识二十论》为印度佛学瑜伽行派一系重要论师世亲所撰,主要从设难辩驳的角度建立唯识学的思想基础。此论玄奘法师译本文义深邃,索解困难,吕澂先生对其进行逐句白话译述,以便于学人读解。吕先生译述的抄录本,上面有吕先生的亲自校改,只是先生生前并未予以公开发表。这次加以整理,借《世界哲学》篇幅发表,以供同好。《译本》底稿内容只有白话译文,没有配以《唯识二十论》原文,而且白话译文也只有“点顿”式断句。这次整理,依据吕激先生主持编校的《藏要》所收《唯识二十论》,将原文分段列入白话译本中,分别以【原文】及【语译】标出,并将原文、白话译文一并标以相应的新式标点,以利读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3.
慧仁 《法音》2003,(3):19-24
近年来有人对玄奘大师《唯识三十颂》的翻译提出质疑,认为大师在几处重要概念的翻译上不符梵文原义,由此造成整个文本在唯识基本原理上有违原义。由于此论在玄奘唯识学中极其重要,故似有对整个玄奘唯识思想产生怀疑之架势。目前这种意见声势日盛,笔者认为极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加以认真探讨。《唯识三十颂》由印度唯识学派创始人之一世亲菩萨(公元四至五世纪)晚年所作,是其唯识思想的一个总结性论著。世亲菩萨本人未及对此论作疏释即逝世,后人争相注释,著名者有十大论师。此论对当时印度唯识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传来中国后…  相似文献   

4.
五、评空有得失《唯识学概论》第一稿云:“《阿含》等唯被小机,小乘之学,发展先于大乘,持论虽纷,通执法有。其后龙猛菩萨兴于南天竺,造《大智度》等论,宣说法空,是为大乘。其弟子提婆菩萨造《百论》等,宏阐旨要,然末流沉空,将资矫正。北天竺有无著菩萨者,旁治小教,董理大乘,以其对治空见,世遂目其学为有宗,即法相宗,而区龙树、提婆之学为空宗,即法性宗。自是大乘乃分为二。无著造《摄大乘论》授世亲,于法相中独提一品以谈,即唯识学也。世亲既为作释,更造《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三十颂》乃世亲晚  相似文献   

5.
周贵华 《法音》2005,(12):10-19
一、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无为依唯识学[1]是在瑜伽行派根本唯识学发展时期由弥勒、世亲的著述(如《究竟一乘宝性论》、《辩中边论》、《大乘庄严经论》、《佛性论》等)提出的,与《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唯识三十颂》等提出的有为依唯识学构成瑜伽行派唯识学的两支。“无为依唯识”作为一个概念描述范型,可以看成是用“无为依”对“唯识”的一个限定。“无为依”意为,无为法心性真如是一切法(万有)之根本所依,这主要从本体论意义上而言。“唯识”则指一切法的唯心(识)性,以及一切法以心为因而缘起,主要从识境论以及缘起论(…  相似文献   

6.
《法音》1992,(1)
上海市青年学佛组成立至今将近三年了。在市宗教局和市佛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988年11月,上海市青年学佛组在沉香阁应慈法师纪念堂正式成立。系统地学习了顾兴根居士讲授的《佛法概论》和《唯识三十颂》、倪维泉居士讲授的“佛教与生命科学”、孙华居士讲授的“修持的原  相似文献   

7.
一、三性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关于遍计所执性,《唯识三十颂》称:“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成唯识论》卷八对此解释如下:“周遍计变,故名遍计,品类众多,说为彼彼。谓能遍计,虚妄分别。即由彼彼虚  相似文献   

8.
朝鲜入华学僧对玄奘唯识学的研习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以来,玄奘法师的著作和学说思想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近邻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影响尤大。玄奘成了享誉中外的世界名人。本文拟对朝鲜古代入华求法学僧对玄奘法师唯识学说的研习传和播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成建华 《法音》2014,(3):12-18
正自上世纪30年代,随着梵本《唯识三十颂》被法国人列维(Sylvain Lévi)于尼泊尔发现以来[1],对古代译经大师如真谛、玄奘等汉译唯识学典籍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的怀疑,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引领这场论诤的固然是一些欧洲学者,接着是二战之后的日本学者。而国内一些学者加入到这场辩论中,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通过对梵、藏、汉本的对勘,发现汉译与梵本存有一些差异,因此断  相似文献   

10.
唐代玄奘法师西行求法,“道贯五明,声映千古”(窥基语),他在因明学(论辩逻辑)方面的成就代表了印度当时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从西行求学、回国译讲和培养人才以及从理论上继承、发展陈那新因明三个方面来加以评述。玄奘法师既是研习因明的楷模,也是运用因明工具宣传其唯识思想的典范。在留学后期,奘师创造性地运用因明工具来论证唯识思想,在十八日无遮大会上提出唯识比量,无人敢破,不战而胜,取得了辉煌胜利。他因此而被大乘人尊为“大乘天”,被小乘人尊为“解脱天”。这为奘师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留学生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在玄奘进入北…  相似文献   

11.
《法音》1992,(4)
唯识学在印度发展过程中,由弥勒而无著,到世亲正式完成了唯识的理论体系。世亲关于唯识方面的著作很多,但能代表他思想的主要有两部:一者《唯识三十论》,一者《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提出三能变观点,从正面成立唯识;《唯识二十论》则针对外人的疑问,释难以成立唯识。这两部论一正一反,从不同角度建立诸法唯识,世亲的唯识思想体系全在其中了。《唯识二十论》在汉地有三个译本: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6,(5)
正"因果俱时"是唯识学的特色理论,在《成唯识论》和《摄大乘论》等经典中有相关表述,为之前的佛教学说所不具备。《成唯识论》共十卷,为护法等造,唐代玄奘翻译。又称《唯识论》、《净唯识论》,其为《唯识三十论颂》的注释书,是法相宗所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世亲作《唯识三十论颂》之后,以护法为主的唯识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各作  相似文献   

13.
赵朴初 《法音》2000,(12):3-7
今年正逢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纪念,为了缅怀这位佛门巨匠和世界文化伟人,佛教界在西安隆重举行了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法会及玄奘三藏院落成、玄奘顶骨舍利安奉、玄奘法师铜像揭幕庆典,还与学术界联合举办了“玄奘精神与西部文化学术研讨会”等系列纪念活动。  早在1964年,已故的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首都佛教界、文化界纪念玄奘法师逝世1300周年大型集会上发表讲话,全面回顾了玄奘法师充实饱满的一生和极不平凡的成就,对玄奘法师的伟大精神及其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作了高度评价。赵朴老在讲话中提出的编辑出版《玄奘全集》、编写《玄奘年谱》、校订《大唐西域记》等设想,在其后的三十多年中陆续成为现实;而修建玄奘纪念馆、设计制作玄奘法师雕像等愿望,也在佛教界的不懈努力下终得圆满。在纪念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之际,重温赵朴老的这篇讲话,感到分外亲切。本期还选登了黄心川先生、惟贤法师在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特约日本法相宗大本山药师寺副住持安田 胤先生介绍玄奘法师与日本法相宗的因缘,请王尧先生介绍《大唐西域记》藏译本的有关情况,以此作为玄奘法师诞辰1400周年的纪念。  相似文献   

14.
1938年,韩穆敦在纽黑文出版《唯识二十论》英译本,首次将《唯识二十论》以英译本的形式引进西方。但迄今为止,国内学界对于韩穆敦其人关注甚少,对其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由始末也未有过详尽论述。事实上,韩穆敦及其《唯识二十论》英译本不仅在西方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韩氏本人翻译《唯识二十论》的缘起、经过也极具代表性,这与20世纪初期东西方文明之间产生的碰撞,南京地区的中国学者对于唯识论的推崇与复兴,以及他本人作为西方传教士、学者所肩负的传教使命等方面密切相关。韩穆敦所译介的《唯识二十论》,不仅促进了佛教思想在西方的传播,也堪称20世纪早期美国学界、宗教界与中国佛学界学术交流与对话的一个典型缩影。  相似文献   

15.
黄敏 《现代哲学》2017,(4):140-147
《新唯识论》问世后即饱受争议,熊十力与内学院诸君曾为此多番辩难。通过回顾双方几次正面交锋的情况,可知熊十力对唯识学的一些关键性概念的理解是有意误读,而刘定权对熊十力的批评多为意气之辩,吕澂则意在借批评《新唯识论》抨击整个如来藏佛教宗派,只有王恩洋对《新唯识论》的回应是立足《新唯识论》义理本身而发。实际上,《新唯识论》之争在佛教内部是唯识学与如来藏学之争的延续,而内学院诸君与熊十力之间的根本分歧在于双方儒佛立场的不同。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1930年冬,我发心出家,从江苏江阴到杭州,住在孤山广化寺,当时北京大学教授熊十力也住在那里,因而相识。据他的弟子们说,熊十力正在著《新唯识论》,由于我对于唯识义理尚未进行研究,所以没有向他请教。后来我去南京支那内学院住了几年,研究过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尊闻录》、《十力语要》等也已先后出版,并且引起了论战:如《破新唯识论》、《破破新唯识沦》等,我乃于1936年冬,陆续在友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李源澄所办的《论学》杂志上发表《评熊十力所著书》一文,并寄给寓  相似文献   

17.
关于玄奘法师的《会宗论》玄奘法师在印度的时候,曾经用梵文著《会宗论》三千颂,和会当时佛教界性、相两宗的纷争,并得到那烂陀寺戒贤论师等人的赞扬,可见是一部很重要很有价值的著作。可是玄奘法师回国以后,非但没有把它翻译出来,而且在他的弟子的著作当中也很少提...  相似文献   

18.
济群 《法音》1990,(10)
济群法师的《唯识学上的唯识义》,辨明唯识学上的唯心义与通常所说唯心主义的差异,并从经教、理论、实践、譬喻、辩难等多方面诠显唯识义理.唯识学精深细密,向称难治,希望读者读后能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19.
正安慧[1]的《辩中边论释》[2]是《辩中边论》现存唯一的印度注释书,它以随文注释的体例对《辩中边论》进行了详解,是研究唯识学思想的重要著作。"所知障"是大乘佛教极具特色的理论构建,也是唯识学的"二障"之一。早期的唯识学著作对此概念多有提及,却常常点到为止。正如《辩中边论》中提及了"所知障"一词,但并未进一步解释它的含义。《辩中边论释》弥补了这一缺憾,较为细致地探讨了"所知障"的定义与内涵,这在早期唯识学著作中并不多见,值得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20.
<正> 船山重视法相唯识学,近人时有发明。熊十力先生说,他早岁十分崇拜船山学问,后读佛典,“始知船山甚浅。然考船山遗书目录,有《相宗络要》、《八识规矩赞》二书,自邓显鹤、曾国藩之伦,皆莫为之刊行。诸为船山作传者,亦置弗道。吾臆船山晚年或于佛学有所窥,陋儒或讳其书不传,未可知耳。”(《新唯识论·心书》)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说:“尤可注意者,遗书目录中有《相宗络索》及《三藏法师八识规矩论赞》二书。在彼时以儒者而知治唯识学,可不谓豪杰之士耶!”船山对法相唯识学如何理解?法相唯识学与船山哲学有何关系?船山于佛学研究为何独着意于法相唯识学?本文试作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