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陈明 《宗教学研究》2000,2(1):36-43
佛教医学的研究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对其定义进行了探讨,界定了佛教医学与印度佛教医学各自范围。从基础理论、临床实践、医用咒语、养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医学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它的四个特点。又大体略述了佛教律藏药事的构成内容,最后概括了律藏医药的五大特点以及律藏药事戒律的四个特征。  相似文献   

2.
律宗是研习与传持佛教戒律的宗派。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律典(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祗律)、(五分律)也相继在中国翻译流传,这些律典都属于小乘律。南北朝时代开始出现以大乘教义来阐释小乘律的律学研究潮流,到了隋唐时代蔚为大观,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律宗。律宗形成以后,向全国传布,福建也不例外,现试阐述之。  相似文献   

3.
湛如 《中国宗教》2020,(2):78-80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较早成立的宗派,主张止观双运、教观总持,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有效尝试,而长安西明寺是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居住过的重要道场。西明寺与天台宗的谱系传承及相互关联,是了解中古时期佛教中国化进程中有益路径。一、西明寺律学传承西明寺律宗之传承,始自道宣,为《四分律》无疑,但其后继之人模糊不清。道宣之后,多有人前来学习瞻仰遗迹。道宣同时代的律师,在西明寺中还有数位,道世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佛教经籍中,蕴藏了丰富的食疗养生文献和食疗思想。据统计,有约300部的佛教文献论述到食疗史料,“食”字在《大藏经》中重复出现了85685次,相关内容计约近百万字。从佛教经、律、论三藏中摘取有代表性的文献资料,分作佛经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律中的食疗养生文献、佛论中的食疗养生文献和佛经食疗养生医案选论等四个方面来论述,将佛教之饮食与疾病诊疗及养生保健的关系作了较为全面地展示。同时,对佛教的四食、五药也作了相应地诠释。  相似文献   

5.
何梅 《法音》2005,(3):30-37
汉文大藏经是汉文佛教典籍的总集,是印度古代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汉文大藏经以其收录之宏富、版本之众多、历时之久远著称于世。一、印度三藏典籍的形成及传播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原典的形成是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的一段时间,即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1世纪前后,由佛弟子们通过四次集会(即“结集”)的方式,将佛陀宣讲的佛教学说、为僧团组织制定的行为轨范以及对佛说的论释汇集起来,形成了最初的经、律、论三藏典籍,并开始形诸于文字。在此期间,由于佛弟子们对第一次结集的说法产生分歧,而分裂为大众部、上座部,此后…  相似文献   

6.
一、大乘佛教的思想体系按照佛教思想发展的过程来说,印度佛教可以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数、大乘佛教三个阶段。大乘佛教在印度有中观、瑜伽、密教之分;传到中国又先后形成天台、三论、唯识、华严、禅、密、净土、律八个宗派。我们要探讨“真如”一词的含义,首先必须弄清大乘佛教各派的思想体系。因为各派的思想体系不同,对“真如”的看法也就不一致。玄奘的及门弟子窥基(632—692)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古代医学发达,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写本对此多有记载。从中不难看出,其医学深受印度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影响。维吾尔医学之基本理论奠基于古代回鹘人对寒、热、干、湿四种状态的理解与运用,显然是对佛教医学理论中地火水风四大物质运动不调而致病学说的借用。这种辨证、施治方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今天维吾尔医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8.
一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印度佛教,从释迦佛初转法轮起,到信奉异教的一些民族侵入印度而衰灭(公元十二世纪末期)止,约经历了一千五百多年,末后的二百年(波罗王朝晚期以后),印度佛教已濒临衰亡边缘。这一千五百年的印度佛教史,在中国的学者中,有的分为四个阶段,有的分为五个阶段或六个阶段,都各有根据,我对此并无异议。我为什么要讨论太虚法师对印度佛教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佛教学说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作者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考察,即:印度大乘佛教的“二谛”理论、印度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二谛”理论的主要区别、二谛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二谛”理论在佛教发展史上的主要作用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文献中保存有多件六朝时期撰作的佛教律抄,作出年代从5世纪下半期到6世纪。这些律抄先有题作“三部律抄”的,主要抄撮《十诵律》《摩诃僧祇律》《四分律》三部律典而成,之后又纳入《五分律》和其他翻译的律论,扩充文本内容,发展成《四部律并论要用抄》,在僧团中广泛传播。律抄的出现,主要是因为5世纪上半期几部广律的先后传译,为了会通几种分属不同部派的律典。它标志着一种中国式佛教律仪实践的形成,对六朝之后中国佛教戒律的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1.
方广铝 《法音》2004,(1):7-11
人们常说,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我以为,这句话有四重含义。首先,佛教在印度产生后,历史上曾出现部派佛教(小乘)、大乘佛教、密教等三大派系。但后来,佛教在印度衰亡,三大派系都不复存在。而在中国,却保留了承袭印度部派佛教而来的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承袭印度大乘佛教而来的  相似文献   

12.
尹霏 《中国宗教》2022,(10):68-69
作为佛教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音乐,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历程。从古印度传入的佛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音乐文化体系。中国佛教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田青:《中国佛教音乐漫谈》)这些阶段反映了在不同时期佛教音乐中国化的特点,其经验足以为今天的佛教中国化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佛教医学是佛门解除众生生老病死苦的方便法门.佛教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医学的作用,在其发展过程中积极发展医学理论和诊疗方法.佛教医学一方面吸收了古印度医学的大量思想及诊疗方法,另一方面始终保持着自身的宗教医学属性.佛教医学传入中土后又与中国传统医学相互作用,被逐步地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上座部巴利文律藏注释书Samantapasadika是巴利语佛教注释家觉音所著,约成书于公元5世纪。汉译律论《善见律毗婆沙》与巴利Samantapasadika有很深渊源关系。由于《善见律毗婆沙》在汉译过程中插入了《四分律》的内容,因此在古代汉传佛教中一直被误认为是法藏部《四分律》的注释。这一误解出自唐代律宗相部律师定宾,后唐和宋代的景霄、允堪、元照均沿袭了定宾的误解,进而影响到日僧凝然对《善见律毗婆沙》与《四分律》关系的判定。1896年,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通过对勘研究巴利Samantapasadika和《善见律毗婆沙》,才澄清这一误解。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东汉已传入我国,但直到东晋才得到长足发展,所以会有这样的局面,这实与曹魏末年东吴高僧康僧会在印度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的积极探索密切相关。具体说来,康僧会对印度佛教的汉化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自上而下传教方式的积极尝试;第二,对印度佛教“四大成物说”元气论的改造;第三,对印度佛教人性论思想存有论的转换;第四,对儒佛二家思想矛盾的巧妙化解。 韩国良,文学博士,南阳师院文学院副教授。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禅修理论上,现代学者多从印度主流禅修对佛教禅修的影响进行研究,认为四禅理论出自佛教之前的主流禅修。本文认为,虽然佛教禅修思想是在古印度主流禅修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某些术语及含义也借鉴了主流禅修理论,但佛教禅修理论形成后也对主流禅修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四禅结构的形成是佛教自身的创造,唯佛教独有,四无色定可能是从外面借来的。这二者的影响不仅是主流禅修对非主流佛教禅修的单向影响关系,而是一种双向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7.
首辑四本分别为《印度和锡兰佛教哲学》、《中国5-10世纪的寺院经济》、《隋唐佛教文化》、《修剪菩提树》。四本书的作者为英、法、日、美的著名佛教学者,或以印度学或以汉学闻名于世,或以佛教哲学或以宗教思想批判见长。这四本书原著出版时间跨度约百年,代表了东西洋佛教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定义、歧义、论证、作用四个方面,对印度大乘佛教龙象龙树“空”的思想作了深入论析。  相似文献   

19.
石小英 《法音》2019,(8):44-47
正源于古印度的佛教,经过传播和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信众日益增多,由此也产生了一大批女性群体尼僧。这些尼僧中有很多杰出名尼,她们不但深信佛法、游心经律、精勤苦修、禅律俱精,而且积极弘扬践行佛法、讲经说法、修寺造像、慈悲济世,有力地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促进了僧俗关  相似文献   

20.
古来佛家就讲五明,五明中有医方明。医方明的本意在护四大所成的色身。印度佛教极重视医方学问。众所周知,印度的眼科水平曾经是古代世界的第一。时至今日,大乘菩萨道要化治世间,实现人间佛教,医学健康知识就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期我们选登一篇专家的文章。文中结合了中西医学的道理,也许读者会从中得到一点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