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陶瓷是跨越中世纪东西方世界的一条友谊纽带,同时也是一座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许多文物会随着历史的消逝而消亡,而瓷器以其耐久无缺,成为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理想媒介。"耶稣瓷"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负载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又反映了西方国家丰富的宗教内涵。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通过东西方文化社会发展差异对比 ,分析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 ,给资源和环境等方面造成负面效应 ,阐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原始协调到危机冲突 ,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和社会的可承受性。提出用东方古老哲理思想整合西方文明所带来的人类社会发展弊端 ,走“天人合一”、“东西合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前言当今世界,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东西方文化交流在各个层面不断地拓展、深化和发展。西方文化在介入中国并注入新生机的同时,中国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力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东西方文化互补必将成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而宗教方面的文化交流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有所准备和行动。"意象"文化思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如果我们希望进一步地做好福音的  相似文献   

4.
美学:走向新的存在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法 《哲学动态》2001,(5):21-24
196 0年以后 ,东西方美学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变化。从人文科学的宏观角度来理解这一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是西方文化思想自身的演变 ,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变化 ;二是全球文化思想的演变 ,在西方文化与全球各文化的互动中 ,西方文化朝向一种与全球各文化更接近的形态。而这两个方面 (西方的后现代转向和全球一体化的深入 )本身就有一种内在关联 ,它们共同代表了美学向新的存在方式的迈进。一、美学存在方式与西方美学转型1 96 0年以来 ,西方美学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 ,就是美学体系性著作的实质性消失。伽达默尔的《真理与方法》中对美学的专论 …  相似文献   

5.
"表现性"作为现代油画中越来越受到关注的一个艺术特点,逐渐吸引着艺术研究者的视线。"表现性"这个词最早来源于西方的"表现主义"美学。在中国,表现性的发展主要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传承于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精髓;另一方面接受着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文化的熏陶。中国现代油画的表现性审美意象是东西方表现性艺术不断融合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但从东西方文化的历史渊源、本质特色来看,它们的最初本源是一致的,只是发展到后来受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派系.  相似文献   

7.
断层的填补和东西方文化的早期汇合──评《晚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东西方文化的汇合》黄见德本书作者范明生同志在参加《希腊哲学史》的写作过程中,从大量的材料中看到,不仅号称西方文化精华的希腊哲学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相融合的结晶”,①而且,产生在东方...  相似文献   

8.
正梁漱溟的哲学思想是在儒学与佛学之间的互动融通中发展起来的,无论其为人处事还是著述治学都有融儒学与佛学于一体的理论尝试,在深层义理上呈现出超越形式层面的真正会通。近代以来,随着中国遭遇了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最高程度的西方文化的有力冲击,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的梁漱溟也不能回避东西方文化间的对话问题,不得已将西方文化作为参照物进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即将迈入世纪之交的大门之时,自然要关注未来的文明走向。一些人以科学对人类社会已经和正在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社会生活科学化进程加剧为根据,预言后工业社会文明仍将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坚实基础之上;另一些人则以工业文明的负面效应,以及莱布尼兹、玻尔、普里戈京等科学大师对中国文化的仰慕为例证,来证明未来世界的主流文化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这两种见解虽然针锋相对,但却都以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为前提。一般认为,东西方文化界线分明,东西方智慧各显特色。譬如,西方智慧重解析,求实证,力求战胜自然;而东方智慧则重…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19世纪初期,超过3亿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西方,由此可见,瓷器贸易在当时的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过论述景德镇繁荣的制瓷业,体现了青花外销瓷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并且展示了瓷器对于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经济往来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中国外销瓷是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中国瓷器征服了世界,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相似文献   

11.
"克服历史偏见"是新汉学面临的重要挑战。在早期汉学中,人们对孔子及中国礼文化尚存误解,把儒学与宗教崇拜混为一谈,"礼仪之争"反映出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偏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自赫伯特·芬格莱特开始,本杰明·史华兹、葛瑞汉、安乐哲等汉学家,抛开意识形态,对孔子及中国礼仪展开了学术性、知识性的探索,拓展了西方了解中国文化、正确看待儒学的窗口和视角。通过西方汉学家的中西比较文化视野,便于进一步了解孔子及礼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卓新平 《天风》2014,(9):13-14
基督教的在华发展、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适应与融合,以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这是中国宗教探究中尚未得到彻底解决,但在今天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东西方文化的相遇及交流中,基督教具有典型意义。基督教的本源在亚洲,其文化元素本来属于东方文化范围,但因其在古代罗马帝国时期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的生存与扩展,使之得以沟通东西方文化元素,结合古希腊思想精神和古罗马社会处境而铸就了西方自中古以来的文化模式及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3.
正"丝绸之路"主要用于描述历史上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地理交通,尤指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之间有关丝绸贸易的一条穿越欧亚大陆的通道。这条道路犹如沙海上的行舟,把东西方文明连接在一起。从此,东西方在经济、宗教、艺术、文化等方面实现了广泛而持久的交融互通,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不仅应注重对心理现象的理解,更应该致力于人类心理问题的解决和人类心理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健康人格(或理想人格)的追求,是东西方思想家为之不懈的努力。人本主义健康人格和儒家理想人格是东西方两种理想的人格模式,虽然东西方文化传统所赋予的内容不同,但都是一种人生发展的目标。本文对两者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两者既有差异之处,又有相似之处,同时两者对塑造现代人格有很大启示。  相似文献   

15.
管仲与梭伦是东西方文化史上的著名人物,他俩进行的改革在古代东西方历史上交相辉映,分别推动了齐国和雅典历史的发展。分析比较两大改革有助于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改革得以成功的原因。有关两大改革的政治、法治、官制方面比较已见之于诸文章,故本文仅就经济方...  相似文献   

16.
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文学理论早期杰出代表,他总结了古希腊悲剧艺术创作经验,并在《诗学》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悲剧理论。亚里士多德开启了西方悲剧理论的先河,对后世美学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将其运用到中国悲剧作品的分析能极大地推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7.
文化心理学视野中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东西方思维方式的研究是近十年以来文化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该文以心理学关于思维方式的研究为主线,分析了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思路转变。重点探讨了文化心理学关于东西方思维对比的研究以及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这些分析对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以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指出了关于思维方式研究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韦卓民认为,不同的文化信念体系虽然背景不同,但仍有可能产生相似的观念。这就需要用一种"认同的眼光"和"欣赏的心境"对东西方文化进行实质融合。韦卓民关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异质融通"观可在罗尔斯的"重叠共识"主张和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主张中找到共通点。自我和他者可以"以同志般的精神"、"为着共同的志趣"一起开展"精神性创新"活动。  相似文献   

19.
道的教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丁&;#183;布伯(1878—1965)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和影响,自不待言,有P.A.Schilpp和M.Friedman碥的《马丁&;#183;布伯的哲学》一书为证。国内学界读过马丁&;#183;布伯《我与你》一书的人也不在少数(该书有60年代熊伟先生编的节译本和80年代陈维纲的全译本),但知道布伯对东方和中国文化研究的人可能就不多了。尽管他不懂汉语,但他还是在别人的帮助下硬是把《庄子》和《聊斋志异》翻译成了德文,这一学事曾在德国轰动一时,据说海德格尔读的《庄子》就是布伯的译本。布伯之所以如此“痴迷”于东方文化,有两点原因。一是,他相信古东方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特别是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不足,甚至可以拯救现代堕落的西方文化。二是,他不仅精通“西学”,而且对“东学”也理解颇深,他的犹太人背景使他天生地对东方文化存有好感,而他对哈西德教派长达五年的观察和研究,加深了他对东方神秘主义古韵的体会。所以,布伯本人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位最佳的沟通者。我们在此翻译布伯论东方和中国文化的三篇文章,目的也是要引起国内学者对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摄影中情感的来源,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给摄影家带来的不同情感表达方式,追问东西方摄影中情感表达的大同,探讨了当代摄影艺术中的情感表达方式的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