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2011,34(6):1353-1359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普通和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龙菲 《社会心理科学》2004,19(5):118-120
青少年犯罪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列入与吸毒贩毒、环境污染并列的三大公害之一。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社会结构变迁,青少年犯罪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我国2.2亿青少年中,平均每分钟发生一起刑事案件,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影响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探析,提出了转轨时期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趋势,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少年犯罪的社会矫治意见。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正处于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文化的激剧嬗变之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结构的重建带来了剧烈的社会震荡,导致了社会文化功能的缺陷,犯罪现象也随之而改变其内容、结构和发展趋势,因此,运用社会变迁的理论,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考察犯罪现象,可以从更广的视角,从更深的层次上揭示犯罪与社会文化变迁的关系,揭示社会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世界严重社会问题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居高不下。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本将从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七十年代后期的中国犯罪心理学研究,迄今为止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期,无论是研究队伍,理论研究及学术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总结十余年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对我国犯罪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是有意义的。一犯罪心理学到了七十年代末期才有所发展。因为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十年内乱后出现的复杂因素,社会犯罪尤其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突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青少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74位农民工(其中犯罪农民工134人,普通农民工140人)总体幸福感和社会支持的问卷调查及比较,得出以下结论:(1)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高低对其犯罪有着显著性影响。(2)文化层次在农民工犯罪上体现出明显影响,呈现出低学历犯罪人数远高于较高学历的局势。(3)犯罪农民工的总体幸福感与社会支持总体及其各因子之间具有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7.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并于1999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反映了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培养和重视,反映了社会的需要;这对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造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对减少犯罪、维护家庭的安宁和社会稳定,对优化未成年人成长的社会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因素及其防范对策作社会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一、未成年人犯罪态势严峻1999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办的《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展览》显示,90…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自从有犯罪现象以来,女性犯罪所占的比率是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价值观念的改变,使女性犯罪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急剧增长的势头。这种趋势的出现,归根到底还是女性的犯罪心理在作怪。因此,本就从女性的性别、心理特征这两方面来剖析女性的犯罪心理。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违法犯罪与法制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顺安  李绍华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4):102-107,56
青少年犯罪自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不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社会的不幸,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介绍美国和日本青少年犯罪现状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并且针对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以期能够减少、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犯罪青少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反社会行为问卷对30名犯罪青少年及30名普通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人支持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3)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其他人支持维度能够预测其问题行为。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吴铁稳 《学海》2015,(4):158-162
亨利·菲尔丁不仅是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而且是英国近代警察制度改革的首创者。鉴于伦敦犯罪猖獗、传统治安制度陷入困境的状况,他在强调犯罪受综合社会因素影响的同时,倡导改善社会环境及创设贫民习艺所解决贫困减少犯罪,重视犯罪预防及建立职业化的治安队伍,提高治安协作和信息沟通。与当时英国政府解决犯罪问题的举措相比,菲尔丁的治安思想和实践具有特殊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金融机构在洗钱犯罪中的责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洗钱罪,就是指行为人明知是毒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走私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为其掩饰、隐瞒其来源和性质的行为。表现为犯罪行为直接或间接地侵犯国家、集体或者公民个人的财产利益,再将犯罪行为非法攫取的财产以合法的形式投入社会,供犯罪分子“合法”地使用或挥霍。因此,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犯罪分子通过“洗钱”使“黑钱”合法化,不仅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也为更多严重的刑事犯罪提供了资金条件和犯罪动机。根据刑法第一百九十一条规定,掩饰、隐瞒犯罪所得及…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犯罪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计算机给人类带来的影响和作用是惊人的、前所未有的, 它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 还滋生了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犯罪的主体是青年, 计算机犯罪侵害最严重的客体也是青年。在计算机管理及技术层面上, 应该采取一些防范计算机犯罪的措施, 但不是根本之策; 推进社会道德建设,提高青年道德水平才是遏制计算机犯罪最为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犯罪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具有明显的心理特点,在认知、情感和意志上有显著的特征。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采用多种心理学理论对大学生犯罪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自卑、冷漠、失衡、享乐和刺激五种导致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犯罪问题愈发严重,引起了全球各国的普遍关注。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增多、涉及面广,且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导致其的原因有很多,有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等。其中家庭是最重要的原因,其所处的独特地位是其他原因无法比拟的,其发挥着纽带和核心的作用。因此,完善家庭功能的社会化,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8,(4)
当前中国正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高速经济增长和急剧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研究社会解组和侵财犯罪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控制侵财犯罪,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的方法,以2015年中国长三角地区S省55个县(市)侵财犯罪为研究对象,借助Arc GIS和Geo Da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建模功能,对社会解组因子对S省侵财犯罪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不同区域的空间格局、影响因子及空间分异性分别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省侵财犯罪呈现"圈层集中—北中对称—热冷交替—梯度明显"的分布格局;人口迁移和社会结构是S省侵财犯罪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支持社会解组理论的假设。  相似文献   

17.
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是社会环境影响和青少年自身心理发展相互作用的过程.青少年犯罪行为的预防研究,需要探讨当前我国青少年犯罪心理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同时,在防止青少年犯罪问题上应加强社会心理学的消除及控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犯罪与道德教育的防治魏久明道德与犯罪是两个不同范畴的问题,但两者之间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社会,把集体主义当成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忠于祖国、热爱集体、团结友爱、爱护公物、助人为乐等作为倡导的社会道德风尚。而犯罪则相反,它是一种危害国家和...  相似文献   

19.
临界心理是指对社会持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明显怀有蔑视法纪和社会公德的阴暗心理。其特征有三:一是尚未实施犯罪,仅存在着某种犯罪意向;二是有犯罪的可能;三是犯罪意向具有可变更性。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临界心理,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依性格、习惯、行为、趋同等可分为4类13种:  相似文献   

20.
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与犯罪行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慧芳 《心理科学》2004,27(2):355-357
采用问卷法,对434名6类犯罪女性的人格、应付方式、情境因素(社会支持、负面生活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女性犯罪者的人格、应付方式、负面生活事件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女性犯罪行为有不同预测力,不同女性犯罪类型有不同的回归方程;社会支持对女性犯罪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