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佛教“四大名山”的形成,是中国佛教信仰具有标志性的现象,是佛教信仰中国化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结果。本文概括了名山信仰具有“经典、地理、感应传说、塔寺、信徒、国家支持”六大要素,揭示了名山信仰的历史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2.
“天下名山僧占多,世界善言佛说尽”。这是五台山龙泉寺的一副楹联,道出了天下名山与佛教的关系。远离尘世、巍峨幽美的奇峰大山,在信徒心目中不啻为人间“净土”、“佛教天堂”,故天下名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国佛教圣地,古代向有三大名山之说,即五台、峨眉、普陀三山,乃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之道场。以后又增加了地藏道场九华山,成为著称于世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四大佛山以五台为最尊。五台山成为四大佛山之首,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因它具有众多的不同寻常的佛教之“最”。至迟在北魏时期,五台山即创寺兴佛,成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名山。五台山被比附为文殊道场后,因文殊作佛祖的左胁侍,在四大菩萨中地位最尊,其道场五台山在佛教名山中的地位自然最高。四大名山中又以五台山国际声望最隆,自唐开始,这  相似文献   

3.
a最近,在网上拜读了同仁以“天下名山僧建多”为题发表的两篇佳作以及一些采其观点的另题文章,一反流行的“天下名山僧占多”之俗说,既有先得吾心之点,同时亦留有很多余地可资继续探讨。故笔者斗胆从史学研究的新角度作新的考察分析,草撰此“续貂”之文,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4.
郁永龙 《中国道教》2009,(5):50-52,56
位于姑苏城西20公里的穹窿山,钟灵毓秀。宋代杨备诗赞“吴郡名山第一峰,翠微心在碧霄间,林泉潇洒烟岚秀,直拟结庐终老闲”。此山钟灵萃秘,峰峦起伏,岭道纡曲,峻峭深幽,可谓“云构万山窟,楼阁千余楹,花落碧云静,药长名山灵”。穹窿山海拔高341.7米,素有“吴中第一峰”之称。  相似文献   

5.
峨眉山不仅是一座佛教名山,在先还是道教有名的“洞天福地”之一。从现存史料看,在汉末三国之际,道教已在山上流传,而佛教则是晋初传上山的。在唐、宋二代,两教并存,到了明代中叶,道教日渐式微,而佛教却日益兴隆。及至清代道教衰落被融合于佛,以佛为主。至此峨眉山才成为国中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声闻中外。峨眉山之所以风光绮丽,历史悠久,成为天下名山,并给我们留下许多的文物古迹,是与道佛二教一千多年间的经营分不开的。它在历史上因是著名的“仙山”,“佛地”,  相似文献   

6.
曹山本寂禅师出家地考王荣国本文通过佛教史籍与福建地方志史料相应证,认为《祖堂集》、《景德传灯录》、《禅林僧宝传》等有关曹山本寂禅师出家“福州(福唐县)灵石山”的记载是可靠的,《宋高僧传》有关本寂出家“福州云名山”记载中的“云名山”,属鲁鱼亥豕,应为“...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与地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佛教九华名山确立 中国佛教有四大名山,九华山则是其一,因以尊奉地藏菩萨而闻名于世,故成为独具特色的地藏菩萨道场。九华山佛教在唐代已经知名,《高僧传》里专门记载了开山祖师金地藏的事迹。金地藏以“和尚如斯苦行”,赢得了众人“莫不宗仰”。②唐朝廷对他也敕赐有加,唐肃宗至德元年,在成都大慈寺“敕新罗全禅师为立规制,凡九十六院,  相似文献   

8.
名山上多有神庙,游览名山的游客和到神庙进香的香客经常是同路人。 有一次,我到一名山游览,跟随一帮香客上山。路边有一些盲人在那里喊:“请抽个签,算个命吧!”“你的面相好,能当大官的。”有一个不瞎的人向我打招呼。我应一声:“过时了。我都58岁了,还怎么能提拔?而且我也不想当官。”他没再说什么,我照样走自己的路。 走到庙前,看见很多人正在烧香。香烟缭绕,弥漫于松柏之间。庙前有几个妇女正在卖香。有一个妇女也向我兜  相似文献   

9.
谢重光先生是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一位身在佛门之外的学者身份,他认真地分析了到底是“天下名山僧占多”还是“天下名山僧建多”,有理有据、不卑不亢;娓娓道来、层层深入;将这一“历史冤案”辩得十分清详。特别是他不抱成见、不存偏见,可谓仗义执言! “天下名山僧占多”的不实之词是古已有之,这类论调尚不止此一句。由来已久却并不一定就正确,谢重光先生的论析便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因此,举凡在三教相争之中、在儒教高压之下形成的对佛教的一些扭曲的看法,都有必要一一澄清。澄清的目的在于了解什么是好传统,哪些精神要弘扬光大。“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读了谢先生的文章,会感到“满目青山照眼明”的。  相似文献   

10.
司马承祯与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依道胜,理会玄远,遍游名山,密契仙洞。”①这是唐玄宗对司马承祯的评语。的确,在许多道教名山中,都留下了高道司马承祯的足迹。司马承祯(647~735)字子微,道号道隐,是盛唐时期的著名道士,上清第十二代宗师,有《坐忘论》、《天隐子》、《服气精义论》等多部著作传世。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好学却无心仕途,二十一岁服巾褐入道,在衡山追随著名道士潘师正学习上清经法。此后,司马承祯开始遍游道教名山。一、与道教名山的仙缘司马承祯曾到过哪些名山呢?据《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云:“而后游句曲,步华阳之天(指茅山);盝桐柏,入灵虚之洞…  相似文献   

11.
崂山是中国的道教名山,素有“海上名山第一”之称。山海相依的地貌特征是崂山道教的重要发生依据之一,借助发生学的分析,以审美、环境、心理等层面的多维观照,探索崂山道教何以产生的文化空间。本文梳理宗教与“山水”关联的形成,并分析崂山道教的音乐、建筑艺术及其奇幻叙事,阐释崂山在神圣空间形塑中的道教及其审美图景。  相似文献   

12.
当前全国上下正在团结一心防治“非典”,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佛教,似乎也正在遭遇“非典”的“袭击”。“封山”、“封庙”的消息不断地从全国各地传来,许多香火旺盛的名山、古刹顿时变得冷清多了。一座享誉世界,已经获得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佛教名山,往年在“五一”黄金周旅游高峰期间,来此度假的人不下十数万,但是这次由于“非典”的影响,来山的游客仅有4000余人。关注每一个众生的生命,安抚众生的心灵,维护国家、社会的稳定团结,一向是佛教的优良传统,也是佛教的重要社会功能。面对像“非典”这样危害社会和生命的重大传染病疫情,佛教…  相似文献   

13.
从“文化场”及“场效应”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佛教名山文化”这一概念,并以五台山为例作了界定分析,说明了它的两大效应。同时还指出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古人有云:“天下名山僧占多”,盖以佛寺多居山林名胜处之故。当代已有许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应改一字为“天下名山僧建多”。我国僧人向来崇奉“人间佛教”,主张“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凡创立寺院,经常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从客观方面说,在开发和保护山林、旅游资源,服务于社会、人民,与海内外七众密切联系等方面,都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即从驰名海内外的金山寺来说,到如今,究竟是山以寺著还是寺以山名,已经很难划分清楚。山寺合观,始称大观。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间的友好交往,总结和交流“严格保护、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持续利用”旅游资源的成功经验,促进风景名胜区佛教旅游事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由国家建设部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倡导,四大名山共同发起,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人民政府和五台山佛...  相似文献   

16.
“自古名山僧占多”,南岳就是我国著名的一座宗教名山!从古到今,无数虔信的宗教徒来到这里,栖山息林,耽饮鸠露,饱餐松针,吸纳清风,毕路蓝缕,开出一座座庄严古刹,延续了一个又一个文明。南岳的宗教名山之所以能够闻名遐迩,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离不开全山佛道教徒的努力。“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是全国人民的浩劫,更是佛教的浩劫。整个南岳全山的寺院毁的毁,破的破,损的损,千年来的佛教家业彻底毁灭,让人心寒。惟正法师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走上了复兴佛法的领导岗位。1985年他担任了刚成立的南岳佛教协会会长,面对亟待修复的寺院、出家僧…  相似文献   

17.
王屋山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部,太行山脉南端,南临黄河天险,东濒华北大平原,是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道教“十大洞天”之一。  相似文献   

18.
由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等多个权威组织主持的“第八届(2011)中外避暑旅游口碑金榜”在香港正式发布,世界遗产地山西五台山再次荣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这是自2008年以来,五台山连续4年获此美誉。  相似文献   

19.
本期是“现代佛教文化专号”。“佛教文化”这四个字如今是很时髦了,各种各样的人都在谈论它,接近它。这是很自然的事。留在祖国大地上的雕塑、石窟、绘画、寺院、古塔、音乐各个方面传统文化的遗迹中,佛教文化都占着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生活中把佛教与其以文化形态表现出来的艺术作品分割来看的情况,并不少见。视佛教为“迷信”而十分欣赏佛教艺术作品的也大有人在。与此同时看到四大名山、各大寺庙吸引着广大信众与对佛教文化日益增强的热情,某些既信佛又有经济头脑的朋友,对“建设佛教文化”十分热心。于是乎依照佛教名山建筑的景点,或…  相似文献   

20.
五台山是我国佛教圣地之首。“昔人颂字内灵奇之境,恒言五岳之外,复有三山。盖谓五台、峨嵋、普陀也。三山皆因佛迹显,而五台尤以山辟最早,境地最幽,灵贶最赫,故得名独盛。”(《敦煌石室遗书》)五台山在我国的佛教名山中之所以“得名独盛”,地位最高,其要者有三:第一,五台山传为文殊菩萨演教道场,而文殊、普贤、观音菩萨乃并称佛教中的“三大士”,其中又以文殊菩萨的地位最高,因而五台山在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中的声名也就最为显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