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使用宿舍人际关系问卷、抑郁自评量表和宿舍冲突应对方式问卷,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武汉市三所大学抽取了876名大一至大四的本科生进行调查,旨在考察宿舍冲突应对方式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宿舍人际关系与抑郁显著负相关;宿舍冲突应对方式中的竞争、回避与抑郁显著正相关,合作与抑郁显著负相关;(2)竞争与合作在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抑郁之间中介效应显著;(3)性别调节了宿舍人际关系通过竞争影响抑郁的中介过程的前半段路径。本研究以宿舍人际关系和宿舍冲突应对方式为切入点考察它们对抑郁的影响机制,这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抑郁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及传统攻击行为间的关系,选取60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网络社会排斥问卷、一般疏离感量表、网络攻击行为量表及大学生攻击行为量表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 网络社会排斥、疏离感、大学生传统攻击行为及网络攻击行为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2) 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 疏离感在网络社会排斥对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和传统攻击行为的影响中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编了《大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四百多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该量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因素分析表明疏离感本身包含无意义感、无能为力感、社会孤立感、自我分离感四个维度;孤独感、无助感、空虚无聊感、消极感、无幸福感、无为感、自卑感、盲从感、欲求不满足感、对立感十个层次;研究还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疏离感人数约占百分之十左右,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在疏离感的程度上有显着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使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对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表明:(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信、效度较好;(2)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差异,男大学生环境疏离感高于女大学生;(3)科大学生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显高于理科大学生;(4)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各维度均呈显负相关;(5)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可以作为有效预防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6,自引:2,他引:44  
崔丽娟  刘琳 《心理科学》2003,26(1):64-66
本研究对110名本科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他们在对他人的信任感、主观幸福感及社会疏离感三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进行了测评,结果表明,对互联网的依赖显著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社会疏离感,上网时间与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随之呈现新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关于网络化生存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旨在将两者结合起来,探究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人际关系,分析网络化生存背景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此举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融洽大学生人际关系、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谈话、开放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关于南部沿海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理论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疏离感的初测问卷,经过初测和相应统计分析,形成正式问卷。最后使用该问卷对八所大学的500名畲族、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疏离感进行调查研究,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探索性因素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职高专学生表现出与本科大学生不同的文化疏离感维度,分别是:文化束缚感、言语疏离感、文化执着感、文化认同感。这表明出地区、民族因素外,被试所接受的教育可能也是影响其疏离感及文化疏离感的重要因素。高职高专学生与大学生所在社会环境,个人特质及心理素质还是有一定的差距。通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文化疏离感各维度在学历、民族、性别主效应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调节效应和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压力量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文化疏离感会降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2)压力性生活事件对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3)这一调节效应是以基本心理需要为中介变量。因此,文化疏离感对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是有中介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交往已成为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但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的人际归因倾向、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关系,使用问卷法对447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发现:(1)人际关系的内外归因倾向都和网络交往动机都呈显著正相关,但只有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和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呈显著正相关。(2)网络交往动机在人际关系外归因倾向对网络人际关系成瘾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探讨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测试工具,在天津市中学随机抽取316名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疏离感分别部分中介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直接地影响公共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疏离感来间接地影响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4.
探讨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测试工具,在天津市中学随机抽取316名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疏离感分别部分中介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直接地影响公共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疏离感来间接地影响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了大学新生宿舍人际挫折对其与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GQH-20心理健康量表》、《宿舍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对西南科技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重庆大学354名大一新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宿舍人际挫折的性别(t=2.59*)和专业(t=2.58*)差异显著,城乡差异不显著。(2)积极心理方面有显著的性别差异(t=-2.07*),消极心理方面有显著的专业差异(t=2.17*,t=1.99*);(3)宿舍人际挫折和心理健康状况(β=0.404,t=8.277***)及自我肯定(β=-0.161,t=-3.057**)、忧郁(β=0.503,t=10.932***)、焦虑(β=0.481,t=10.295***)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大学新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宿舍人际挫折能够预测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文化智力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670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文化疏离感、应对方式、文化智力和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结果显示:(1)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了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间的关系;(2)文化智力调节了文化疏离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  相似文献   

17.
女研究生宿舍关系的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舍关系是大学生活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之一。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三名一年级女研究生进行个案访谈,发现女研究生们宿舍关系的情况,以及探讨宿舍关系对她们个人的一些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诚信思想无论在中国传统道德中,还是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都是重要的道德规范,《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包括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诚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要求,诚信是为政治国的基本原则。这些思想对于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大学生缺失诚信思想的现象;其次剖析了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的成因;最后重点讲了《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依赖与人际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状况及其与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网络依赖程度与人际关系综合量表对393名有互联网使用经历的大二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相关分析表明,网络依赖与人际交往现状,人际信任呈现显著负相关,进一步的回归分析表明,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对网络依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人际交往现状和人际信任是影响大学生网络依赖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