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面孔认知研究表明, 人们识别和再认自己所属群体(如种族、性别、年龄)面孔的成绩显著好于识别其他群体面孔的成绩。近年来围绕面孔识别的这种自我群体偏向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者提出了知觉经验说和社会认知论两种理论来解释其认知加工机制, 而类别化-个性化模型和双路径模型则是将两种理论分别加以整合提出的新解释。研究者还对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 探讨了评价者、评价对象和评价任务等因素对自我群体偏向的影响。提升面孔识别自我群体偏向研究的生态效度, 构建整合性理论模型以及加强跨文化和本土研究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
使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个体对同时呈现的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视知觉加工差异, 以及注意偏向与可信和不可信面孔的记忆关系。结果发现:(1)被试再认不可信面孔成绩要好于可信面孔; (2)首注视点更多地偏向于不可信面孔, 并且落在不可信面孔上的总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更长/多; (3)回归分析表明首注视点偏向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再认优势。结果表明人们对不可信面孔产生更多的注意警觉与维持, 并且对不可信面孔的警觉能预测不可信面孔的记忆优势。  相似文献   

3.
采用内隐的情境回忆—再认任务系统地考察了道德推断对象面孔吸引力和性别信息对不同性别被试道德推断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被试对他人的道德推断表现出"美即善"的面孔刻板效应;(2)道德推断中的面孔偏好现象会受到推断对象与被试性别一致性的调节;表现为个体评价高吸引力的异性对象和低吸引力的女性对象发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记忆偏向的情绪弹性和性别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情绪弹性和性别变量对青少年再认记忆负性情绪信息的影响,该实验采用再认记忆测验范式,以49名青少年为被试,以负性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考察了不同情绪弹性和性别的青少年再认负性情绪图片时的错误率差异。结果发现,情绪弹性对再认记忆负性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明显。性别对再认记忆负性情绪图片的主效应显著,统计效力明显。情绪弹性与性别在再认记忆上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这说明青少年负性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记忆偏向效应受情绪弹性和性别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选取大学本科生33名,采用情绪启动范式与再认范式相结合,要求被试依次完成情绪词识记、目标面孔性别判断及情绪词再认任务,探讨保存于工作记忆中的情绪性刺激对面孔性别判断任务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中性和恐惧情绪启动刺激条件下,被试对目标面孔性别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悲伤条件。(2)在愉悦情绪启动词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差异显著;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启动刺激的不同情绪效价差异显著。(3)对情绪面孔性别与被试性别一致性/非一致性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对比发现,男、女被试在情绪面孔性别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异性相吸效应。综上所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情绪刺激会对面孔性别的识别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文化背景卡通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中国幼儿对中国风、日本风与欧美风女性卡通面孔再认的差异及其眼动机制。结果显示:(1)卡通面孔再认正确率差异显著,日本风面孔具有记忆优势;女童对三种面孔再认正确率均显著高于男童;(2)卡通面孔特质中的夸张性对卡通面孔再认正确率的预测显著;(3)文化背景与性别因素显著影响平均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眼跳次数和幅度及瞳孔大小等总体眼动指标;(4)兴趣区数据显示:对日本风面孔的总注视时间和注视点个数最高;卡通面孔再认主要依赖于眼部、其次为鼻子;文化背景与兴趣区存在交互作用,在注视时间、注视点个数与首注视点指标上,提示幼儿更关注日本风的眼睛区域与欧美风的鼻子区域。综上,幼儿对不同文化背景卡通面孔的记忆和眼动加工存在差异,日本风卡通面孔的记忆优势可能基于其夸张性高的面孔特质,尤其在眼睛部位;行为学与眼动指标均提示女童对卡通面孔的再认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采用与食物图片相关的点探测任务和学习—再认范式考察超重女性对不同热量食物信息的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结果发现:(1) 超重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存在注意警觉—注意脱离困难模式,对低热量食物信息仅表现为注意回避模式。(2) 超重组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的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而对低热量食物信息的再认成绩组间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证实了超重女性对高热量食物信息投入更多的认知资源,存在注意偏向和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0.
实验考察面孔吸引力对面孔学习过程中的元认知监测准确性的影响。采用经典面孔再认范式,高、中、低吸引力面孔作为学习材料,学习判断(JOLs)作为元认知监测指标。结果发现:(1)低吸引力面孔的学习判断高于中、高吸引力面孔;(2)低吸引力面孔的元认知监测准确性低于高、中吸引力面孔;(3)个体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学习程度判断均存在过度自信现象。结论:个体对面孔再认的元认知监测会受到面孔吸引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特征-联合范式的研究发现, 面孔再认阶段可记录到明显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然而, 与再认同属情景记忆的另一任务(来源提取)条件的相应效应尚未报道, 背景信息一致性对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提取的调节作用以及面孔不同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也未考察。为澄清上述问题, 本文采用特征-联合范式, 并以位置为背景展开研究。实验含一个学习任务和两个测验任务(再认和来源提取)。结果显示, 再认和来源提取阶段均记录到显著的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 且两类效应均在来源提取阶段更强; 任务类型与位置背景一致性交互影响提取绩效; 面孔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对特征效应的影响相似。表明联合效应和特征效应具有显著的任务类型敏感性, 这些效应是联合面孔和特征面孔的熟悉性较强且对源面孔的回忆加工相对较弱的结果, 且这两类面孔的提取为背景一致性所调节; 任务类型对两类效应的调节与双重加工理论模型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张妍  孔繁昌  陈红  向燕辉  高笑  陈敏燕 《心理学报》2010,42(11):1060-1072
运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 采用学习-再认实验任务, 探讨了男性对有、无吸引力女性面孔图片进行判断和再认时脑内时程的动态变化。行为数据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女性面孔的反应时更长, 再认正确率更高。ERP结果发现, 有、无吸引力面孔诱发的ERP早成分和晚成分都存在显著差异, 最强效应出现在大脑皮层的中前部。在判断任务和再认任务中, 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都比无吸引力的女性面孔诱发出更大的ERP成分(分别为N300、P350~550ms和P160、N300~500ms、P500~700ms)。结果表明, 男性对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的判断和再认存在偏好。  相似文献   

13.
罗禹  丰丽红  任敏  顾秋瑀  赵守盈  张禹 《心理学报》2017,(10):1256-1266
本研究采用视觉搜索和意外再认记忆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考察知觉负载对负性分心面孔的知觉加工和记忆的影响。在视觉搜索任务中,行为上恐惧分心面孔在高负载下干扰任务。ERP结果上,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170和N250;在低负载下恐惧比中性分心面孔诱发更大的N700,在高负载下没有差异。在意外再认记忆中,个体对低负载下的恐惧分心面孔表现出记忆。这些结果说明负性分心物在早期是自动化加工;晚期加工受知觉负载的调节,负载越低对负性分心物的过滤越少,存在对负性分心物的记忆偏向。  相似文献   

14.
探讨网络成瘾者在编码和再认阶段是否具有负性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采用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对网络成瘾者与非网络成瘾者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具有更多的负性编码,存在负性编码偏向;(2)与非网络成瘾者相比,网络成瘾者具有更多的负性再认,存在负性再认偏向;(3)网络成瘾者在编码和再认阶段具有负性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内隐面孔再认在记忆形成过程中的认知加工状态,该实验以陌生面孔为刺激,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并结合相继记忆(Dm)范式和迫选再认测验,把学习阶段的面孔分为相继记住、相继启动及相继忘记三类,以相继记住与相继启动的 ERP 差异为外显记忆 Dm 效应,以相继启动与相继忘记的差异为内隐记忆的 Dm效应。结果表明,内隐记忆表现为400~500 ms额中央区负走向的 Dm效应,可能反映了额叶皮层对信息的精加工过程,而外显记忆表现为400 ms开始顶区正走向的Dm效应,可能反映了记忆系统对加工后信息的自动登记过程。由此推测,只有经过额叶加工并被内侧颞叶自动登记的信息,随后才能被有意识地提取出来,而未进入内侧颞叶的信息在随后测验中不可能产生有意识地记忆提取现象,但储存的知觉表征可能触发微弱的记忆痕迹,从而产生内隐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运用Tversky的社会认知实验范式,对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和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职业生活事件的编码和再认阶段的加工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比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更多的负性编码,存在负性编码偏向;(2)职业生涯高原教师比非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具有更多的负性再认,存在负性再认偏向;(3)职业生涯高原教师在编码和再认阶段具有负性的社会认知加工特点。  相似文献   

17.
汪海玲  傅世敏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588-1594
面孔倒置效应是指,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显著低于对正立面孔的再认成绩, 而且, 与普通物体的倒置效应相比, 面孔的倒置效应更大。研究者们针对面孔倒置效应提出了多种理论假说, 两种主要的理论解释是:第一, 倒置面孔破坏了面孔的结构特征, 影响了面孔的整体加工, 所以, 个体对倒置面孔的再认成绩较差; 第二, 眼睛在面孔加工中起重要作用, 尤其在倒置面孔中的作用更明显, 使得倒置面孔N170波幅较高。ERP和fMRI研究提示,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明确眼睛、注意等在面孔倒置效应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脑机制分离:面孔再认的ERP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该研究采用“学习-再认”实验范式探讨面孔领域的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的关系。学习阶段采用选择性注意任务,让被试加工面孔上的字来控制对面孔的加工水平,再认阶段采用新旧判断,分析再认出旧面孔与新面孔(外显记忆),以及未再认旧面孔与新面孔(内隐记忆)的ERPs差异。结果表明,在单一的再认过程中,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脑机制产生了分离,外显记忆从刺激后400ms开始,主要表现在前额区和额区,而内隐记忆主要表现在刺激后300~500ms的中央区和顶区。该结果与以往在词领域研究中得到的结果极为类似,表明两种记忆类型在各个刺激领域之间存在着共同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Young编制的IAT量表从382名青少年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非网络成瘾控制组被试18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了两组被试对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在注意快速定向阶段,当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从中性面孔矩阵中搜索高兴或者愤怒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搜索愤怒面孔更迅速,尤其表现为对卡通愤怒面孔的快速定向优势;(2)在注意的维持和脱离阶段,当在愤怒或高兴面孔矩阵中搜索中性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在更具威胁性的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最难脱离。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表现为对负性表情具有快速定向和解脱困难。且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卡通面孔注意定向更快而更难从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脱离,也说明了其注意偏向主要为对负性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20.
同龄效应指个体对自己年龄段面孔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面孔.实验采用3×3混合设计,考察不同年龄被试对面孔再认及学习程度判断中的同龄效应,探讨同龄效应的发展规律.结果显示,青年和老年人对同龄面孔的再认显著好于异龄面孔,儿童对同龄与异龄面孔的再认成绩差异不显著;各组被试对不同年龄的面孔学习程度判断准确性之间的差异没有区别.这表明:青年和老年人在面孔再认中出现了同龄效应,儿童没有表现出同龄效应;个体学习程度判断中不存在同龄效应,且这种特点与年龄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