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得无助感理论发展研究的简评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刘志军  钟毅平 《心理科学》2003,26(2):374-375
习得无助感 (learnedhelplessness)是近年来西方动机研究中的一个焦点 ,它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 ,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自六十年代Seligman提出后就引起了许多心理学家的关注 ,并在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1 以控制性为基础的早期理论在Seligman提出“习得无助感”之前 ,已有心理学家发现了这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并把这种现象当作一种烦恼或动物病理看待。它的提出源于Seligman&Maier(1967)对狗的实验 ,后来在其他动物和人类身上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发现了…  相似文献   

2.
<正>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在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之感。1975年,美国心理学家、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Seligma)用狗做实验,生动地演示了"无助感"形成的过程。自塞利格曼提出后,习得性无助现象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塞利格曼:绝望的狗塞利格曼在实验中把狗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首先把实验组放进一个设有电击装置但又无法逃脱的笼子里。然后给狗施加电击,电击的强度足以引起狗的痛苦体验。实验者发  相似文献   

3.
Seligman和Maier(1967)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习得性无助理论,但在2016年,Maier和Seligman二人却联合发文对该理论进行了反思:从最新的神经生物学证据来看,习得性无助的经典理论概括存在基本错误,习得性无助并非习得而来!所谓“习得性”无助,实质上是动物对厌恶刺激长期作用的先天适应性反应,而非认知学习的结果。本文简要梳理习得性无助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深入分析这一反思的核心内容、依据及意义,对其中否定习得性无助理论概括的观点,从证据的充分性、研究范式的效度、规范概念等角度作了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并结合新的实验范式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习得无助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而后在美国以至全世界引起广泛研究热潮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围绕着习得无助产生的机制及实验操作中的关键变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模型。该研究介绍了这些理论模型的起源、发展与演变.以及无助现象对人们的认知、情绪和动机造成的损害,为我们在临床上诊断和治疗抑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为预测和矫治学生的习得无肋感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信息反馈不一致导致习得无助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9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性和操作成绩评价反馈导致大学生无助现象的机制。结果表明: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损害了被试的认知和情绪,对动机的损害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实验中是否给予被试操作成绩评价,对被试的动机、认知和情绪影响不显著。说明在认知活动中,信息反馈不一致,是导致习得无助的关键因素,是否对被试的操作成绩给予评价反馈,不会导致习得无助,验证了习得无助的信息加工理论模型。实验也表明,信息反馈不一致不会形成被试反应性的抑郁。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初中生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向效应。结果发现:高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具有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低自尊初中生对积极词和消极词均不存在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或高兴-中性表情时,高自尊初中生对高兴表情均存在显著的注意偏向效应,当对比图片为高兴-生气时,低自尊初中生对生气表情产生明显的注意偏向效应;高自尊组与低自尊组初中生分别对与自我有关的正向、负向形容词存在显著的记忆偏向效应。  相似文献   

7.
经过文献搜索、开放式问卷调查、项目预测、正式施测等步骤,初步编制了初中生写作效能感问卷,问卷由任务效能和技能效能两个维度构成,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问卷的初步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写作效能感的学校、年级和性别差异都很显著,男生写作效能感显著低于女生,且总体上有随年级升高而逐渐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目的在于揭示初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和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内在联系。采用了Rosenberg的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简称SES),付丽丽(2010)编制的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问卷和龚艺华(2002)参考父母教养方式结构的理论构想编制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作为研究工具,以济南市历下区某所中学的165名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调查数据用SPSS17.0进行处理和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初中生总体的自尊处于中上等水平,性别差异不显著。年级差异显著,其中初一和初二年级间存在显著年级差异。(2)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性别和年级间的差异都不显著(3)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专制型、信任鼓励型、忽视型、溺爱型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在年级上,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在专制型与忽视型维度都存在显著年级差异。初一年级和初三年级在专制型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4)学习主观幸福感、自尊水平与情感温暖型父母教养方式、信任鼓励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自尊水平与专制型、溺爱型、忽视型教养方式维度间具有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尊对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6)初中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学习主观幸福感进行预测的过程中,自尊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初中生抑郁与依恋、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929个初中生施测抑郁自评量表,父母和同伴依恋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探讨父、母、同伴依恋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对抑郁的影响模式.结果:(1)父(母)亲依恋、同伴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均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同伴依恋与父(母)亲依恋呈显著正相关.(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父(母)亲依恋直接影响同伴依恋,父(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抑郁,同时父(母)亲依恋和同伴依恋直接作用于抑郁.  相似文献   

10.
人格特质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2  
周帆  王登峰 《心理学报》2005,37(1):100-105
自尊被认为与人格特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社会认知研究领域发现,在传统“外显自尊”以外,个体还存在一个“内隐自尊”结构。由于中国人格结构与西方“大五”人格结构存在系统性的差异,本研究试图考察在中国文化下个体的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外显自尊主要与中国人人格结构中的“自我指向”的人格特点关系紧密;内隐自尊作为一个独立于外显自尊的内隐态度结构,与各个人格特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初中一至三年级学生为对象,采用自尊量表(SES)和帮助行为调查问卷进行测查,以探讨自尊、受助者特征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社会道德认知和自我意愿层面上,大多数初中生能表现出积极的亲社会性助人趋向,部分学生的行为决策判定具有不一致性;(2)初中生的自尊程度不影响对他人需要的注意、归因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但与帮助行为的价值取向、行为意愿等认知、情感因素有关,能直接影响自主性的亲社会行为;(3)初中生有关潜在受益者特征的某种认知结果及其相应的情感体验,对帮助型亲社会行为趋向有重要影响;(4)初中生的自尊及其所知觉的潜在量益者特征在亲社会行为趋向中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自尊与积极情绪的关系,本研究选取北京和武汉的692名初中生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能够正向预测积极情绪;自尊在生涯自我知识、自信心及稳定性与积极情绪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生涯世界知识、主动性与积极情绪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初中生的生涯成熟度能通过自尊对积极情绪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自尊水平影响着个体在应激情境中的内分泌反应,在以人个人主义文化下的研究发现,由于低自尊具有较低的内部控制力,因此在应激情境中的唾液皮质醇反应更强烈。但是在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由于集体性自我的评价是自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自尊更加期望集体或社会的积极性评价,因此假设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下(即个体的能力被否定的时候),高自尊的应激反应会比低自尊更加强烈。本研究以健康大学生为被试,分别以Rosenberg自尊量表和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TSST)为实验手段,以自尊量表得分、主观应激报告(5点量表)和客观应激参数(心率和唾液皮质醇)为指标,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自尊与心理性应激的关系。结果发现,在TSST开始时(20分钟)自尊与心率呈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心率越快;在TSST结束后(60分钟)自尊与唾液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自尊水平越高,唾液皮质醇水平越高。总体来说,相对于低自尊被试而言,高自尊被试在心理性应激情境中的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14.
胡桂英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2,25(6):757-758,724
1 前言  学习是导致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也是一个人终生都面临的重要任务。进入 90年代以来 ,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成了教育心理学新的研究课题 ,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和学习策略 ,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并取得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以往众多的单因素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学习自我效能感、学习策略都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 ,然而单个探讨其中的某一个影响因素 ,所得的结论难以比较和综合。近年来的研究趋势是将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SchellDF对自我效能感、归因和阅读写作成绩作过研究 ;而Zim…  相似文献   

15.
运用问卷法和测验法探讨了大学生自立人格、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的关系,研究一以143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高自立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显著高于低自立组。研究二以169名大学生为被试,结果显示:(1)高外显自尊组自立得分显著高于低外显自尊组的自立得分;(2)在自立上,高低自尊都有异质性。两个研究结果可以证实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是独立的心理结构,自立可以预测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也可以预测自立。高低自尊组在自立上都有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以往攻击性和自尊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很大分歧。为了综合以往研究,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分析造成分歧的原因,81项原始研究进入了元分析。结果显示:(1)攻击性和自尊呈中等程度的负相关。(2)自尊的不同结构与不同类型的攻击性呈现不同的相关模式。攻击性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呈负相关;攻击性与自尊稳定性和相倚性呈正相关(3)年级和攻击性量表类型的调节效应显著。攻击性与高自尊异质性之间的关系是将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看了一篇小学生的日记,日记中述说自已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得不到家长的厚爱,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尊重。其实,自已也想好好学习,可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越来越没信心,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优异的成绩,可能注定是个差生,真的想自暴自弃。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老年人自尊、希望与抑郁间的关系,本研究对281名老年人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调查。相关分析及纵向中介分析结果表明:(1)自尊和希望与老年人的抑郁显著负相关,老年人自尊和希望显著正相关。(2)自尊正向预测老年人的希望,老年人的希望负向预测抑郁。(3)希望在自尊对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希望是自尊对老年人抑郁产生效应的重要机制变量。这些结果对于减缓老年人抑郁,促进老年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第二语言如何学习?笫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如何?是否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相同?第一语言在第二语言习得及学习中有何作用和影响?这一连串的问题都等待着语言学界、心理学界以及心理语言学界作出比较圆满的解答。自从五十年代以来,众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二语言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和证据,对第二语言的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进行了尽可能详尽的描述。由于语言本身的复杂特点以及人类对自己大脑认识的局限,至今还未能建立一套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的完整理论。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成果已相继付诸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及其与第一语言的关系也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习得性勤奋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假设徐光国,张庆林(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努力的心理学定义Hayakawa对努力所作的定义是:为达到某一结果而致力于动用身体感心理。即,当身体或心理受阻时,主体继续身体运动或加强心理活动。正因为此,研究者指出,个体对努力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