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实验1采用打破习惯范式任务和单词搜索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实验2采用社会排斥情境任务考察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自我损耗条件下,自我觉知启动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无启动组;(2)在社会排斥情境下,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Stroop任务成绩显著好于排斥组。在自我觉知启动条件下,排斥组、接受组和控制组被试的Stroop任务成绩无显著差异。结果证实了自我觉知在社会排斥中对自我损耗的克服作用。  相似文献   

2.
李茵  王大华 《心理科学》1998,21(5):437-440,444
本研究采用老年人日常问题解决能力测验,对185名被试(51 ̄76岁)予以测定。研究发现:进入成人晚期以后,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龄组间差异,而其个体间差异却日益明显;再有,个体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与日常认知之间存在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西方人普遍存在自我提升效应,此效应在东亚人中是否存在还有争议。在初中生自我识别的研究中发现,他们普遍出现了自我容貌的提升效应,即认为更漂亮的图片是自己的本来样子,且对自我容貌比较满意的个体的提升效应更为明显,与不满意个体呈显著差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对容貌满意的个体确实认为更漂亮的图片与自己的相似程度更高。相比较而言,不满意个体对自我容貌的认知较为准确。无论现阶段对自我的容貌满意与否,初中生对自己将来的形象都保持着乐观的态度,即将更为漂亮帅气的图片看成是自己将来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主要探讨大学生恋爱状态(恋爱中或单身)、个体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的关系。采用恋爱状态问卷、外表拒绝敏感性量表、拒绝敏感度量表、基于外表的社会比较以及吸引力自评等测量工具,以班级为单位向随机选取的北京、四川以及安徽等地多所高校大学生进行施测,有效被试549人。结果发现:(1)大学生恋爱状态、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和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相关显著;(2)大学生恋爱状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也能显著负向预测外表拒绝敏感性;(3)外表吸引力自我觉知在恋爱状态与外表拒绝敏感性之间具有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间接效应值为0.47),恋爱状态通过提升个体主观评估的外表吸引力,从而降低外表拒绝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小学生道德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云强  乔建中 《心理科学》2006,29(1):205-207,188
该研究采用道德情境故事问卷,以192名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道德自我觉知与情绪体验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小学生道德自我觉知的内容和程度与其情绪体验的性质紧密相关;(2)行为情境对小学生的道德自我觉知具有普遍影响,行为意图对小学生的道德自我觉知具有特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何贵兵  晏祥辉 《心理科学》2015,(6):1445-1451
自我控制资源(SCR)是个体执行自我控制活动时所需的有限心理资源,本文通过两项实验探讨个体的SCR水平与SCR变化对跨期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1)控制知觉加工组和控制想法组在执行SCR操作任务后,其整体SCR下降,SS偏好增强;(2)控制知觉加工组的SCR降幅和SS偏好增幅均显著高于控制想法组;(3)SCR下降的被试在后测SS偏好和SS偏好增幅上都显著高于SCR不变和上升的被试,但SCR上升被试与不变被试的差异不显著。与以往研究相比,本研究采用了个体水平分析思路,揭示了个体SCR变化方向与跨期偏好的关系,并发现了两种SCR操作任务的效应差异。  相似文献   

7.
中学生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对907名中学生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觉知的日常问题解决能力存在显著的领域差异;对不同领域的日常问题,初中生与高中生自我觉知的能力有不同的差异模式,我向思维会导致初中生在某些领域高估其能力水平;性别差异以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差异在多项能力评估中显著存在;大多数自我觉知能力与自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状况、自评外在形象、做家务事的次数及父母管教严格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马伟军  冯睿 《心理科学》2012,35(6):1398-1403
本研究验证了我国大学生的自我建构的个体间差异对利己归因偏好与自我增强的影响。我国大学生被试首先完成一个虚拟的能力测验,然后对其自我建构等进行测量,最后被试得到成绩反馈并进行归因与课题评价。结果表明被试表现出显著的利己归因偏好,独立型比依存型自我建构者表现出更显著的自我增强,同时独立性对自我增强起着极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支持自我增强的文化普遍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 《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旨在考察心理韧性儿童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相比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特点, 以探究社会能力自我觉知的心理韧性发展意蕴。利用量表法和内隐联结测验(IAT), 对经由汇聚操作法筛选出的99名心理韧性儿童和176名缺乏心理韧性儿童, 分别测量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与内隐自我觉知, 并从2个信息源多角度测量其实际社会能力。结果发现:心理韧性儿童比缺乏心理韧性儿童有更高水平的社会能力外显自我觉知, 社会能力自我觉知与心理社会发展功能总体上存在极其显著的正向关联; 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低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显著正相关, 缺乏心理韧性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接近于其实际社会能力但两者不存在显著相关, 两组儿童自我觉知的社会能力与实际社会能力之差的差异极其显著; 心理韧性儿童在内隐社会能力自我觉知测验不相容任务与相容任务上反应时之差显著大于缺乏心理韧性儿童。这提示, 外显上谨慎一致的高水平社会能力自我觉知和内隐上更倾向于认为自己有能力或为心理韧性发展的主体性机制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左脑还是右脑?—— 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我觉知是个体对自己有所认识或意识的内部主观状态, 自我认知加工的任务都激发了自我觉知, 因此, 其复杂性导致脑机制研究存在很多的争议。对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多从认知神经精神医学和涉及自我觉知任务的脑成像的角度进行, 很多研究发现自我觉知更多地激活了右脑, 针对具体的任务而激活不同脑区;但复杂的、高水平的自我觉知任务往往涉及内部言语加工, 需要左脑的加入。现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皮质中线结构对自我觉知具有重要作用。今后有关自我觉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可望从自我觉知的性质、所涉及的具体任务水平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等方面有所进展。  相似文献   

11.
以20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两个研究考察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对不同自尊水平的个体完成能力提升练习后自我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前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完成智力增长观写作任务的被试在练习后的内部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控制组,并且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低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2)当智力增长观在威胁情境后呈现时,在高威胁情境下,智力增长观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高自尊被试的内部自我评价。(3)智力增长观任务对高威胁情境下被试完成练习后的外部自我评价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我觉知的适应、不适应性及其在心理疗法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觉知是当注意力指向个体自身时对自己所产生的内部主观状态,根据其指向及程度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自我觉知在心理过程中既有适应性,如促进自我了解、对他人的理解、提高自尊等;但过度的自我觉知会对心理产生不良影响,诸多研究对其与抑郁和焦虑的关系进行了论证。很多心理疗法中都涉及到自我觉知对心理状况的影响,包括格式塔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森田疗法等等。如何保持适度的自我觉知以促进心理健康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24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反馈类型:成功、失败)×2(任务重要性:重要任务、不重要任务)×2(外向性:内向、外向)组间设计探讨成败反馈对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的影响,以及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反馈类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的主效应及三者的交互作用效应均显著。(2)成败反馈与任务重要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表明,在失败反馈条件下,执行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执行不重要任务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3)成败反馈与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变化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简单效应分析显示,在失败反馈条件下,外向被试核心自我评价的下降幅度显著小于内向被试。(4)在失败反馈条件下,任务重要性和外向性对核心自我评价的变化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检验乐观性对自我反思和内在觉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被试为来自北京市三所高校的568名大学生,所采用的主要测量工具有:个人自我意识量表,乐观性问卷、自尊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0)。主要研究结果为:(1)乐观性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自尊之间的关系;(2)乐观性可以调节内在觉知和一般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调节自我反思和自尊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乐观性对于自我反思和内在觉知与心理健康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假设得到部分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磊 《应用心理学》2007,13(4):341-346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胡心怡  陈英和 《心理科学》2017,40(1):174-180
通过两个研究考察肯定内部核心品质和肯定外部成就两种不同自我肯定方式对威胁后个体的影响。研究1发现,无论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选择内部自我肯定的被试均显著多于选择外部自我肯定的被试。研究2发现,内部自我肯定能够在边缘显著水平上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自我消极情绪,并能够显著降低高威胁感知被试的一般消极情绪,而外部自我肯定不能达到相似效果。上述结果表明,无论在高威胁还是低威胁情境下,个体都更倾向于选择内部自我肯定;与外部自我肯定相比,内部自我肯定对降低个体高威胁情境下的消极情绪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人们进行自我控制的原因可能会影响自我控制能量的损耗程度.感到被迫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比自主进行自我控制的个体需要更多的能量.研究采用Stroop作为最初的自我控制任务,通过比较自主支持与压力控制情境下进行自我控制的被试在任务前后工作记忆容量的变化,考察自我控制情境对自我损耗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自主支持情境下的被试比压力控制情境下的被试更不容易产生自我损耗效应,且这种差异与被试的情绪变化、动机和自信都没有关系.(2)自主支持对自我损耗的影响是以主观活力的变异为中介的,且最初自我控制任务的损耗程度对这一中介效应具有调节作用.感知到的自主支持会增加被试的主观活力,从而补偿自我损耗中消耗的能量,导致随后任务绩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给个体呈现一副正视前方的眼睛线索,会使个体的行为发生明显的变化,即出现眼睛效应。以往研究发现,特质公我意识较高的个体在眼睛线索下会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本研究采用句子重组任务启动被试的状态公我意识,通过独裁者博弈任务,考察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对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启动公我意识和呈现眼睛线索均可以显著提高被试的利他行为;更重要的是,眼睛线索下启动公我意识可以促进利他行为。该结果表明,眼睛线索与公我意识交互作用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共分两个部分,研究一用Rosenberg自我价值感量表和自我评价量表调查了630名被试,结果表明:(1)自我价值感与具体自我评价的相关广泛存在,不仅限于少数领域;(2)个体对品质的重视程度对自我价值感影响不大;(3)高、低自我价值感者在具体自我评价上的显着差异普遍存在,自我价值感越高对自己在各方面的评价就越高。研究二用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调查了193名被试,结果表明,低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略低于一般受试者,而高自我价值感者的自我评价则比一般受试者高得多。  相似文献   

20.
两个实验探索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和能动性自我肯定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实验一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表达性自我肯定,测量被试的自我评价水平。实验二与实验一采用相同的方法,诱发群际威胁,操作能动性自我肯定,之后测量自我评价水平。两个实验均发现,群际威胁组的自我评价显著低于控制组;在群际威胁情境下,表达性自我肯定组和能动性自我肯定组的自我评价显著高于无自我肯定组。研究表明,群际威胁虽然是群体水平的感知,但会对个体水平的自我评价产生消极影响,通过社会认知基本维度进行自我肯定能有效缓解群际威胁对自我评价的消极影响。自我肯定对群际威胁与自我评价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