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夏 《社会心理科学》2010,(3):54-56,85
流畅感,也有人译作沉浸,指的是一种暂时性、主观的经验,当人们在进行活动的时候如果完全的投入情境中,就是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在网络游戏中也有可能产生这样的状态,而这也是许多人会对网络游戏不可自拔的着迷的原因。我们以网络游戏中体验到的流畅感为例,探讨如何将这种体验迁移到教学或者工作当中,实现流畅感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线索-靶子任务,考察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特点。结果显示:(1)在有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稳定的注意警觉,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不稳定,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偏向均不稳定;(2)在无效提示下,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和消极情绪的注意回避均不稳定,而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对积极情绪表现出注意回避,对消极情绪表现出注意解除困难,这些注意偏向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工作旺盛感是个体在工作中同时体验到活力和学习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成长与进步的标尺。旺盛感的社会嵌入模型和个人成长整合模型为旺盛感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反映出个体的自我决定和自我适应机制,并揭示出旺盛感的重要前因和结果。影响工作旺盛感的前因变量包括情境特征和工作资源,而旺盛感结果变量则包括员工绩效、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健康、创新和适应行为等。开展工作旺盛感的研究有利于组织和个人的可持续发展,但由于该领域较新,其理论和实证研究亟待丰富和完善。  相似文献   

4.
繁殖感是成年中期心理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表现在生产能力、养育后代、人际和社会关怀以及领导能力等方面,包含关注、承诺、行动等维度,并以多种形式存在于生命周期的多个阶段。近来研究表明,繁殖感强调个体积极的存在和发展模式,对人际关系与社会和谐也具有促进作用。繁殖感的个体差异可表现在状态水平、年龄、性别角色等方面,主要受社会文化、个体内在期望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研究将从测量方法的整合,繁殖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王祯  杨丽娴 《心理科学进展》2018,26(7):1264-1271
刻板印象提升指个体意识到外群体具有消极刻板印象, 而产生与受诋毁的外群体向下的社会比较, 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和动机, 进而提高表现; 刻板印象促进是积极刻板印象被激活后的积极结果, 指当个体处在他们的积极刻板印象身份被激活的情境中, 表现上升的一种现象。在刻板印象提升与刻板印象促进概念论述的基础上, 重点探讨了调节变量和结果影响这两种联系, 并从相关概念、被试要求和心理机制这三方面论述了这两者的区别。最后, 指出未来研究应加强对二者的关注, 消除其在概念上的混淆, 开展相关心理与神经机制的研究, 以及结合刻板印象阻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虚拟现实环境中的存在感指个人感觉与虚拟刺激环境有关或参与的程度, 它是虚拟现实技术有效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包括空间存在感、参与和真实性三个维度.具身存在和情感归因两类理论,以认知、情感为不同侧重点, 解释了存在感的产生机制.存在感通过自陈问卷并辅以电生理指标进行评估; 受使用者个体特征、情绪状态以及虚拟现实系统特征等因...  相似文献   

7.
杨伟文  李超平 《心理学报》2021,53(5):527-554
近年来, 资质过剩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人-环境不匹配现象, 引发了较多学者的关注, 但相关研究结论尚有争议。对包含383项独立研究、945个效应值及575061个研究样本的321篇文献开展元分析:(1)直接效应检验表明,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情绪(愤怒、无聊)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不显著; 在个体绩效方面, 资质过剩感与消极角色外行为(反生产行为、离职)显著正相关, 与积极角色外行为(创新、组织公民行为等)和任务绩效的相关性不显著。(2) 结构方程模型元分析表明, 资质过剩感能够通过增强消极情绪, 进而增加消极角色外行为、减少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 能够通过增强积极自我概念, 进而增加积极角色外行为和任务绩效、减少消极角色外行为; (3)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在资质过剩感通过情绪-认知加工系统影响个体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 在高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弱,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正向影响; 在低集体主义文化情境中, 资质过剩感对消极情绪的负向影响较强, 且能对积极自我概念产生负向影响。(4)资质过剩感与个人-工作匹配相关性较强, 与个人-组织匹配相关性较弱; 与二者相比, 资质过剩感对压力感、离职的预测效果最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资质过剩感对个体绩效的复杂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 并为组织如何管理资质过剩员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贺淇  刘晓明 《心理科学进展》2023,(10):1937-1951
实现型幸福感是当个体的生命活动与深层价值观协调一致时,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而产生的目的感和意义感。正念可能是影响提高实现型幸福感途径最核心的个体内部因素。近期研究发现:正念特质与实现型幸福感高度正相关,注意觉知和接纳分别通过预测更高的积极品质和缓解负性情绪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正念训练提高了临床与非临床群体的实现型幸福感;S-ART模型(self-awareness,self-regulation,and self-transcendence model)、正念的意义建构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分别从认知调节、情绪调节和行为调节角度解释了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作用机制。未来应进一步分析正念基本元素对实现型幸福感的差异性影响,深化探索正念影响实现型幸福感机制,开发针对提高实现型幸福感的正念训练。  相似文献   

9.
王磊 《应用心理学》2007,13(4):341-346
自我价值感权变性是近年在西方关于自尊的研究中出现的新概念。为了探讨自我价值感权变性的作用和性质,特别是其对行为产生的调控作用,以90名大学本科生为被试进行测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控制了自我价值感、性别、家庭所在地等变量的情况下,自我价值感权变性对被试的活动或任务选择产生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自我价值感权变于个人目标的个体较少愿意参加助人活动,较少选择难度大但有利自身成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陈晓  周晖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50-1859
独处(solitude)是指个体与外界无互动,或意识上与他人分离,并能够自由选择个人身心活动的状态.与孤独感只能体验到消极情绪不同,独处是一种能够容纳不同情绪体验的开放性客观状态,对个体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目前关于独处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自我报告法和经验取样法.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个体用于独处的时间增加,并对独处的态度更为积极.独处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创造力和自我整合等方面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独处的构成,考察独处的发展机制、独处的文化差异,而独处的大脑神经机制将是该领域一个比较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刘玉新  朱楠  陈晨  张建卫  王帅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122-2132
工作旺盛感是个体在工作中同时感受活力和学习一种心理状态。组织情境中领导、组织支持和公平、工作特征和同伴均影响工作旺盛感。基于特质激活和自我决定理论, 构建“组织情境影响工作旺盛感的心理机制”模型:“全景式”和“离散式”组织情境能直接影响基本心理需求的满足, 或者先激活特质, 再影响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进而影响工作旺盛感。未来应加强“全景式”组织情境及其中介机制研究, 开展个体和组织情境变量以及社会层和任务层等多层次整合研究, 并运用动态研究方法研究组织情境与工作旺盛感之间的联动变化规律, 预测工作旺盛感。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索自我欺骗的研究方法、产生的原因和认知机制,以及这一领域中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近期研究发现:基于自我欺骗产生的动机特点,主要存在三类不同的定义方式,大多数心理学家是基于第三类定义来研究自我欺骗。研究方法上,适用性较强的自欺问卷是自欺性提升量表(SDE),操作性较强的经典实验范式是点追踪任务。在认知过程的任一阶段中,调节心理状态是个体产生自我欺骗的直接动机,改变个体的心理状态或对事物的模糊感知可能阻止个体自我欺骗的产生。未来应从如何调节个体心理状态的角度探讨和研究自我欺骗,能够利用点追踪任务,结合ERPs或fMRI技术为之后研究自欺产生的具体阶段、认知机制以及神经机制提供实证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认知风格是个体习惯性的加工偏好。行为研究和任务态的功能成像研究已为认知风格分型理论提供了丰富的依据,但关于个体安静无任务状态下的脑活动是否也能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技术,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较为严格的标准使用认知风格分型任务分离出整体型和分析型认知风格被试,通过分析两组被试局部脑活动的一致性和整体脑活动的功能连接性,考察了静息条件下认知风格分型的神经基础。结果发现,不同认知风格群体的脑局部和整体活动均可能存在差异。个体越偏向分析型认知风格,左侧小脑的激活越强;左侧小脑与双侧大脑的功能区有更强、更广泛的连接。结果提示,安静无任务下个体的脑活动也可能表现出认知风格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蔡亮  张仲明  李红 《心理科学》2013,36(4):837-841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利用“九洞仪”创设实验室压力情境,考察不同心理一致感个体压力情境下的情绪反应及恢复特点。结果表明:(1)压力情境下,高、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情绪反应存在显著性差异。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出现较多的积极情绪,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则以消极情绪体验为主。(2)低心理一致感压力情境诱发出的消极情绪显著多于积极情绪,消极情绪的诱发量较大。(3)压力任务后,高心理一致感个体在情绪恢复量上显著多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心理健康的自我康复力较大。(4)压力任务前后,低心理一致感个体的消极情绪诱发量显著高于恢复量,在消极情绪变化上表现出“诱发多,恢复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视觉表象产生加工的可塑性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标准化的视觉表象产生任务,以经过系统训练以及三个不同年龄阶段被试为研究对象来研究视觉表象产生加工时所表现出的可塑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视觉表象产生加工水平会因外界系统训练而发生功能增强的练习效应,也表现出随着个体的发展所呈现出的年龄效应,年幼儿童还不能产生空间表征,9岁左右可能是儿童类别表象产生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个体视觉表象产生加工能力可塑性最高的时期。说明由于受大脑神经细胞活动特性改变的影响,视觉表象产生能力具有相对较高的可塑性和易变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资质过剩感是指个体认为其资质超出所从事工作的实际需要的主观感受。在当前各类组织当中,资质过剩现象普遍存在,资质过剩感的影响效应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资质过剩感在个体层面的消极效应,而对其潜在积极效应的探究略显不足,并且忽略了对团队层面资质过剩感的关注。为此,本文将综合组成型方式和汇编型方式来分析和探索团队情境中资质过剩感的构成及其影响效应。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探究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团队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其二,考察团队资质过剩感构成对个体工作产出的跨层次积极影响;其三,考察在资质过剩感团队差异化条件下,个体资质过剩感对其工作产出的积极影响的出入。本文预期将扩展资质过剩感在团队情境中的研究,更好地指导企业管理实践。  相似文献   

17.
道德提升感,是指个体看到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欣赏他人的美德并感到自己的道德情操被提升,而产生的一种积极道德情绪。道德提升感具有情感、身体、认知和行为等四个成分。道德提升感可采用材料与情境进行诱发,采用标识词与量表进行测量。道德提升感的产生需要积极的内归因与积极的上行社会比较两个关键环节,还会受他人道德行为特点与个体自身特点的影响。道德提升感的产生还引起了脑神经、自主神经和内分泌反应。亲社会行为、积极的社会认知和对自身的积极作用是道德提升感所拥有的心理效应。未来对道德提升感的研究,可探讨它的神经与生理机制,探索它的扩展与建构效应,开展跨文化和本土化研究,并将它应用于道德教育中。  相似文献   

18.
姚琦  吴章建  张常清  符国群 《心理学报》2020,52(12):1421-1435
基于高成本价值信号理论, 本文探究了权力感对炫耀性亲社会行为的影响。5个实验的结果表明:权力感促使个体更愿意从事炫耀性亲社会行为, 高(vs. 低)权力感个体更倾向购买炫耀性亲社会产品, 更愿意进行炫耀性捐赠且捐赠金额较高, 也更愿意参与炫耀性善行, 其机制在于高权力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矫饰动机。本文对理解权力感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丰富权力感与亲社会行为的研究文献有理论贡献, 对有效引导高权力感者从事亲社会行为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9.
自我不确定感:内涵、结构和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不确定感是个体在遇到认知、情感以及行为间的不一致或冲突,对重要的心理品质产生困惑和怀疑时体验到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缺乏的状态。文章对自我不确定感的概念进行了梳理,然后提出了概念构想模型,认为其结构应包含认知、情绪和动机成分,再后则以自我不确定感的管理策略为线索对相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了初步整合。未来研究需在明确界定自我不确定感的基础上开展跨文化比较,从多角度检验自我不确定感管理策略的效果,深入探讨自我不确定感的发生和作用机制,探索如何变自我不确定感的被动防御为主动预防与管理。  相似文献   

20.
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动机与功效研究动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当今教育心理学领域中,有关动机与功效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在包括学习者变量、社会变量、教学变量的教育成就情境中,动机与功效是交互作用的。动机(motivation)是指目标指向性行为的激起和维持过程。功效(efficacy)意味着个体自信有能力控制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初,功效感能激起人们从事某一活动的动机,当个体体验到自己有所进步之后,功效感又起着维持动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