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识别-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建立一套基于中国人相同面孔的同一类型情绪的愉悦度渐变序列的表情图组系统,为中国人情绪障碍研究提供一套本土化的情绪面孔微渐变的标准刺激材料。方法:要求20名被试表演7种基本情绪(开心、悲伤、厌恶、恐惧、愤怒、惊奇、平静),且每种基本情绪要表现出高、中、低3个强度等级,拍摄每个被试每种情绪不同强度的面部表情图片。另选84名评定者对这些图片进行情绪类型的判断和唤醒度、愉悦度、优势度评分,然后将同一面孔的同类情绪图片分在同一组内,再按愉悦度高低排序。结果:获得相同面孔的不同情绪类型图组共78组,每组包含同一个人从平静表情到不同愉悦度某类情绪的序列表情图片,其中开心表情20组、愤怒表情15组、悲伤表情18组、厌恶表情10组、惊奇表情14组、恐惧表情1组,共计图片603张,每张图片都有对应的认同率及情绪唤醒度、愉悦度、优势度评分。结论:中国人情绪面孔微渐变图组系统为情绪认知研究提供了更灵敏的标准化的表情刺激材料。  相似文献   

3.
为检验语境信息在面部表情加工和识别中的作用,通过两个实验考察语境信息的情绪性和自我相关性对中性以及不同强度恐惧面孔情绪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积极语境下中性情绪面孔效价的评分更高,自我相关语境下中性面孔唤醒度的评分更高;消极语境下面孔的恐惧情绪更容易被察觉。因此,面部表情加工中的语境效应表现为对中性情绪面孔的情绪诱发和增强作用,以及在情绪一致情况下对不同情绪强度面孔判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探讨群体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周围面孔的情绪状态影响个体对目标面孔情绪的识别,两者情绪一致时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不一致时的反应时,且面部表情识别准确性更高。(2)群体信息会调节周围面孔情绪对目标面孔的影响,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具体而言,群体条件下,个体对目标面部表情的识别受到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相比周围面孔情绪与目标面孔情绪不一致,两者情绪一致时,即符合个体基于知觉线索建立的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面部表情识别的准确性更高、速度更快;而非群体条件下,个体则不受周围面孔情绪状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个体能够基于互动人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识别面孔情绪,群体存在时,会建立群体成员情绪具有一致性的预期,进而影响面部表情识别。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面孔情绪探测任务, 通过状态-特质焦虑问卷筛选出高、低特质性焦虑被试, 考察场景对不同情绪效价以及不同情绪强度的面部表情加工的影响, 并探讨特质性焦虑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结果发现:(1)对于不同情绪效价的面部表情, 场景对其情绪探测的影响存在差异:对于快乐面部表情, 在100%、80%和20%三个情绪层级上, 在场景与面孔情绪性一致情况下, 被试对面孔情绪探测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情况; 对于恐惧面部表情, 在80%、60%、40%和20%四个情绪层级上, 均发现一致条件比不一致条件有着更高的情绪探测正确率。(2)对于高特质性焦虑组, 一致条件和不一致条件中的面孔情绪探测正确率并没有显著差异, 即高特质性焦虑组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场景效应; 而低特质性焦虑组则差异显著, 即出现显著的场景效应。该研究结果表明:(1)对于情绪强度较低的面部表情, 快乐与恐惧面孔情绪探测都更容易受到场景的影响。(2)相比于中等强度快乐面孔, 场景更容易影响中等强度恐惧面孔情绪的探测。(3)特质性焦虑的个体因素在场景对面孔情绪探测的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 高特质性焦虑者在情绪识别中较少受到场景信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用于情绪障碍研究的面部表情系统的初步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套情绪障碍研究用面部表情图片系统,为异常情绪的研究提供标准化刺激材料,增加情绪障碍研究的取材范围。方法:对85名被试拍摄喜悦、惊奇、轻蔑、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平静、兴趣、羞愧、痛苦11种面部表情图片,拍摄强度分为强、中、弱三个等级,经过两次筛选,再由40名评定者对其进行类别、强度、愉悦度和优势度的判定。结果:获得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不同等级强度的8种面部表情图片520张,其中喜悦167张、惊奇78张、轻蔑67张、厌恶29张、愤怒46张、恐惧19张、悲伤65张、平静49张,每张图片都有其相应的一致率、强度、愉悦度和优势度分数。结论:面部表情图片系统为以后情绪障碍的研究提供了较好的标准化刺激材料;首次提供了轻蔑的表情图片;性别可能影响厌恶、恐惧表情的强度识别。  相似文献   

7.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考察了情绪语音影响面孔表情识别的时间进程。通过设置效价一致或不一致的“语音-面孔”对,要求被试判断情绪语音和面孔表情的效价是否一致。行为结果显示,被试对效价一致的“语音-面孔”对的反应更快。ERP结果显示,在70-130ms和220-4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了更负的波形;在450-750ms,不一致条件下的面孔表情比一致条件诱发更正的后正成分。说明情绪语音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多个阶段产生了跨通道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正负效价面部表情图片识别的差异,采用独立呈现范式呈现正负效价面部表情图片,控制呈现时间和提示线索位置,并利用眼动仪记录识别过程中的眼动指标。结果发现:(1)在识别速度和正确率上,加工积极面部表情图片高于加工消极面部表情图片,显示出积极表情优势。(2)呈现时间没有改变正负效价表情图片加工之间的差异。(3)存在提示线索位置效应,即提示线索在嘴部有利于面部表情识别。(4)面部表情识别遵循"眼部-嘴部-眼部"的规律。结果提示不同性质面部表情的加工机制不同,加工深度作用小于线索作用。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关于面孔表情识别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面孔本身的结构特征来进行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面孔表情的识别也会受到其所在的情境背景(如语言文字、身体背景、自然与社会场景等)的影响,特别是在识别表情相似的面孔时,情境对面孔表情识别的影响更大。本文首先介绍和分析了近几年关于语言文字、身体动作、自然场景和社会场景等情境影响个体对面孔表情的识别的有关研究;其次,又分析了文化背景、年龄以及焦虑程度等因素对面孔表情识别情境效应的影响;最后,强调了未来的研究应重视研究儿童被试群体、拓展情绪的类别、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面孔情绪感知等。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为探讨自闭症儿童在不同面孔遮蔽部位和不同面孔表情下的性别识别能力,本研究选取自闭症、智力障碍和普通儿童各21名对240张面孔表情图片进行性别识别。结果发现,自闭症儿童的性别识别正确率显著低于普通儿童,且表现出对中性和高兴表情的识别优于生气表情,同时在遮蔽眼睛时正确率最低。研究认为,自闭症儿童的总体性别识别能力偏低,且受面孔遮蔽部位和表情类型的影响显著,在面孔表情加工过程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局部加工特征。  相似文献   

11.
通过要求被试判断同时呈现的视听信息情绪效价的关系,考察视听情绪信息整合加工特点。实验一中词汇效价与韵律效价不冲突,实验二中词汇效价与韵律效价冲突。两个实验一致发现当面孔表情为积极时,被试对视听通道情绪信息关系判断更准确;实验二还发现,当面孔表情为消极时,相对于韵律线索,被试根据语义线索对视听信息关系判断更迅速。上述结果说明视听信息在同时呈现时,视觉信息可能先行加工,并影响到随后有关视听关系的加工。  相似文献   

12.
已有的表情面孔研究大多使用静态面孔图片材料,对动态表情研究相对不足。然而,在生活中人们的表情往往是动态的。为了探究动态表情的情绪加工特点,本研究通过3个包含了动态和静态高兴表情图片材料的实验,考察了动态高兴表情的强度变化方向和总体平均表征对情绪三维度评价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平均表征越高的动态表情面孔会得到更高的唤醒度评分。以与动态表情最后一帧表情强度相同的静态表情为对比条件,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会获得更低的效价评分和更高的优势度评分,而从弱到强变化的动态表情则获得更高的效价评分,即出现了表征动量效应。相对于从弱到强,从强到弱变化的动态表情所产生的知觉表征动量效应更大。此外,知觉者会基于实验中所见过的表情图片形成内部参照标准,进而影响当前表情图片的情绪评价,内部参照标准越低,目标表情图片所得情绪评分越高,反之亦然,表现出参照依赖效应。这些加工特征提示今后研究者采用表情材料进行研究时,需要注意动静差异以及材料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电影片段诱发被试的抑郁情绪,将诱发后的被试分为沉思组和分心组,分别对悲伤面孔和中性面孔刺激进行沉思或分心的反应,并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探讨抑郁情绪下不同反应方式对个体面孔表情加工的影响。行为数据结果发现沉思组实验任务结束后的抑郁情绪值(T2)比分心组更高;实验任务结束后沉思组抑郁情绪值增高,而分心组降低;脑电数据结果发现N1波未受反应方式的影响;沉思组比分心组诱发出更大的晚期峰值的正电位(LPP)峰值;沉思组Pz点LPP峰值最高,而分心组不同电极并无显著差异。该研究结果表明抑郁情绪下不同反应方式会影响个体对于面孔表情的判断,主要体现在面孔表情的晚期加工阶段。  相似文献   

14.
区分度在面部表情与面孔身份识别交互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汪亚珉  傅小兰 《心理学报》2007,39(2):191-200
已有研究表明,身份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较常见,但表情对面孔身份识别的影响却很罕见。只有个别研究发现了表情对熟悉面孔身份识别的影响。最近有研究使用非常相似的模特面孔图片为实验材料,也发现了表情对身份识别的影响,并提出在以往研究中表情不影响身份识别是因为身份的区分度高于表情的区分度。本研究置疑表情区分度低于身份区分度的必然性,认为过去的研究使用静态表情图片,使得表情自然具有的强度变化线索缺失,才导致表情的区分度相对较低。本研究假设,当表情的强度变化线索得以体现时,表情的区分度就会提高,此时表情识别可能就不会受身份的影响。实验结果支持该假设,证明表情与身份的区分度水平是决定二者识别交互模式的重要因素。表情身份识别之间的相互影响并不能完全证明这两者之间的独立加工关系。此外,研究结果也提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部分分离表情与身份信息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13~15岁的青少年为被试,使用视觉搜索任务,要求被试对呈现在愤怒、愉快和中性图示面孔表情图片中的表情相同和表情不同的图片进行判断,从而检验青少年对愤怒表情、愉快表情和中性表情觉察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1)当呈现相同的表情时,青少年对愤怒表情的图片的觉察比对愉快表情的图片的觉察要慢.(2)当呈现的表情中有不同的表情时,青少年对愤怒表情的觉察要快于对愉快表情的觉察.(3)青少年对愤怒表情的搜索斜率低于对愉快表情的搜索斜率.对愤怒表情的搜索和对愉快表情的搜索都为系列搜索.  相似文献   

16.
隋雪  任延涛 《心理学报》2007,39(1):64-70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基本的面部表情可以分为三种性质:正性、中性和负性,实验一探讨大学生对这三种面部表情识别即时加工过程的基本模式;实验二采用遮蔽技术探讨面部不同部位信息对面部表情识别的影响程度。结果发现:(1)被试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存在共性,其眼动轨迹呈“逆V型”;(2)被试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的识别存在显著差异,在行为指标和眼动指标上都有体现;(3)对不同部位进行遮蔽,眼动模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遮蔽影响面部表情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4)面部表情识别对面部不同部位信息依赖程度不同,眼部信息作用更大。上述结果提示,个体对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的即时加工过程具有共性,但在不同性质面部表情识别上的心理能量消耗不同;并且表情识别对面部不同部位信息依赖程度不同,对眼部信息依赖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利用2个预实验和1个正式实验,考察阈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要求被试在具有表情与注视线索的面孔呈现完毕后,快速而准确地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当被试未有意识的觉察到注视线索与面孔表情时,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并受到表情的调节。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有效并伴有恐惧表情时,被试对于目标的判断更加迅速;当比较不同表情下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时发现,恐惧表情面孔出现时,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之间反应时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刺激能够激发个体更原始的生物性反应;在早期注意阶段,个体对于恐惧信息更加敏感,注意存在负向情绪偏差。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比较了社会性发展迟滞大学生与正常大学生的表情加工,探讨迟滞个体表情加工的特点及可能原因,还验证面部表情类别知觉效应。采用Morph情绪面孔实验发现:除恐惧情绪外,基本表情的强度越大被试对表情的识别越好;但迟滞个体的表情加工速度比正常个体慢,对愤怒的识别也更差;他们辨别混合表情中悲伤、愤怒的类别界线都发生偏移。迟滞个体的表情加工能力不如正常个体,并且对悲伤具有反应偏向,对愤怒存在加工缺陷。  相似文献   

19.
选取大学本科生33名,采用情绪启动范式与再认范式相结合,要求被试依次完成情绪词识记、目标面孔性别判断及情绪词再认任务,探讨保存于工作记忆中的情绪性刺激对面孔性别判断任务的影响。结果显示:(1)在中性和恐惧情绪启动刺激条件下,被试对目标面孔性别判断的反应时要显著长于悲伤条件。(2)在愉悦情绪启动词条件下,线索提示有效性差异显著;在无效线索提示条件下,启动刺激的不同情绪效价差异显著。(3)对情绪面孔性别与被试性别一致性/非一致性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对比发现,男、女被试在情绪面孔性别判断任务中均表现出异性相吸效应。综上所述,保存在工作记忆中情绪刺激会对面孔性别的识别产生自上而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情绪刺激的加工模式以明确其情绪偏向性特点, 本研究采用偏差-标准反转Oddball范式探讨了特质焦虑对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影响。结果发现: 对于低特质焦虑组, 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显著大于快乐面孔, 而对于高特质焦虑组, 快乐和悲伤面孔所诱发的早期EMMN差异不显著。并且, 高特质焦虑组的快乐面孔EMMN波幅显著大于低特质焦虑组。结果表明, 人格特质是影响面部表情前注意加工的重要因素。不同于普通被试, 高特质焦虑者在前注意阶段对快乐和悲伤面孔存在相类似的加工模式, 可能难以有效区分快乐和悲伤情绪面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