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Simon效应及其反转现象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晓蕾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06,29(2):305-307,262
研究运用任务干扰的实验范式,试图从探讨刺激出现的空间位置与反应效果之间的关系来推测Simon效应及其反转现象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当相关刺激-反应匹配不相容时,颜色刺激在左、右位置呈现,当明显标记反应键时,出现Simon效应的反转。(2)当手指遮住反应键的标记时,没有反转。(3)当颜色刺激在中央位置,声音在左、右耳发生时,没有反转。说明显示-控制排列对应性是产生Simon效应反转的最重要因素,逻辑再编码只起到次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 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 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但是,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 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 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 认知Simon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 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相似文献   

3.
罗亚莉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11,34(2):322-327
摘 要:目的 探讨高特质愤怒个体是否对负性情绪面孔有注意偏向。方法 采用点探测任务,比较高低特质愤怒个体(高特质愤怒组23人,低特质愤怒组23人)对不同性质情绪面孔同异侧探测符号反应时的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存在面孔性质边缘主效应(F=2.462,p=.073)及组别与面孔性质的交互效应,探测位置主效应(F=5.089,p=.029)及组别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组别、面孔性质与探测位置的交互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特质愤怒组对愤怒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快于异侧反应时[(386.12±50.09)ms VS.(403.33±59.39)ms,F=17.050,p=.000],快乐面孔同侧探测刺激反应时显著慢于异侧反应时[(396.88±53.87)ms VS.(38.78±41.06)ms,F=18.200,p=.000)],低特质愤怒组被试不同性质面孔同异侧反应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高特质愤怒个体对与愤怒相关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4.
王若茵  范宁 《心理科学》2016,39(3):559-565
本研究使用ERP技术对比了效价判断与真假字判断两种任务形式下的汉字情绪启动效应。结果发现,在效价判断任务中高频目标字出现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效价不一致比一致条件下反应时短,诱发了较大的P200;低频目标字出现情绪启动的一致性效应,效价一致比不一致条件下反应时短,诱发了较大的P200与N400。真假字判断任务中高频和低频目标字均出现情绪启动的一致性效应。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依赖于刺激材料的可通达性与注意导向,启动字与目标字的反应竞争关系导致了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  相似文献   

5.
罗婷  邱茹依  陈斌  傅世敏 《心理学报》2018,50(5):473-482
无意识信息是否存在刺激表征有待解决。实验采用字母Flanker任务, 通过目标和flanker在刺激水平和反应水平上的冲突效应, 重点考察阈下flanker在刺激水平的表征。在相同的实验设计下, flanker可觉察时(实验1A), 观察到经典的刺激冲突效应和反应冲突效应; 而flanker无意识时(实验1B), 重复了反应冲突效应, 却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发生反转, 提示了无意识信息的反应加工及刺激加工。实验2采用符号材料促使刺激−反应的自动联结, 减少刺激−反应规则的难度, 结果重复了实验1B的发现--无意识信息引起反转的刺激冲突。刺激冲突下反转效应的一致结果表明无意识信息的刺激表征影响了认知加工。实验3考察这种影响在时间进程上的特点。无意识刺激表征的影响随反应时变化:在快速反应中观察到刺激冲突效应, 之后该效应发生反转且反转量随反应时增加而增大。相反, 无意识反应表征的影响在不同反应时下保持稳定。以上结果提供了无意识信息存在刺激表征的行为学证据并揭示了其时间特性, 提供了无意识领域中不一致研究结果的整合思路。  相似文献   

6.
采用具有不同深度信息的剪影和图片刺激为材料,要求被试完成形状判断任务,探究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1中客体刺激呈现于屏幕中央位置;实验2进一步增强了刺激空间呈现的左右位置倾向;实验3则通过交叉手的范式分离了反应位置和反应手不同的编码对一致性效应的作用。结果发现:当刺激不存在显著的左右位置信息时,剪影刺激出现了一致性效应,图片则没有;而当刺激的空间位置信息显著时,剪影和图片均出现了一致性效应,这一效应在反应位置和反应手编码分离后仍然存在。因此得出结论:空间位置编码假说对解释基于客体的一致性效应的产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比例一致效应通常被用来研究认知控制的动态变化,其中项目特异性比例一致效应是其重要分支。当前研究分别以任务的无关属性(空间位置)与相关属性(颜色)进行比例偏置操纵,考察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刺激–反应编码具有显著性优势的条件下,当位置作为信号时,被试可以利用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反转比例一致效应;当颜色作为信号时,联结学习不起作用,比例一致效应消失。这些结果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符合显著性编码假说的预期。  相似文献   

8.
李毕琴  张明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749-1754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来自不同感觉通道或不同空间方位的奇异刺激在视听搜索范式中的注意捕获。实验一使用定位任务探讨刺激驱动注意捕获中跨通道效应且及其不对称性, 结果发现, 当靶子在听觉通道时, 只有来自听觉同侧空间方位的奇异刺激成功的捕获了注意; 而来自视觉同侧空间和异侧空间的奇异刺激并没有捕获注意。实验二使用检测任务进一步探讨刺激驱动的注意捕获中的跨通道效应且具有不对称性, 结果发现, 来自同侧和异侧的听觉奇异刺激均捕获了注意, 但是视觉奇异刺激却不能捕获注意。研究表明, 视听搜索范式中的奇异刺激的注意捕获具有不对称性, 且存在着一种超感觉通道的注意资源。  相似文献   

9.
通过3个双任务实验(诱导任务和特征任务)探讨空间-时间联合编码(STEARC)效应的加工机制。实验1采用时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实验2采用空间信息作为诱导任务材料,在特征任务中都发现映射不一致组被试(看到过去/左侧刺激时按右键反应,看到未来/右侧刺激时按左键反应)出现反转STEARC效应,映射一致组被试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从时间信息加工到空间反应过程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实验3分离两种任务的反应方式(手动和眼动),发现不一致映射规则下,被试仍然表现出常规的STEARC效应,表明这种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存在特定联结效应,即在不同反应器中出现时间和空间相互独立的表征结构。总体而言,研究支持空间-时间关联符合中介共同表征结构,并且这种关联中存在反应器特定联结效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刺激分类范式,要求被试判断呈现刺激的性质(实验一和实验三)或颜色(实验二),旨在考察随机呈现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对数字和字母SNARC效应的影响以及不同类型刺激材料加工中是否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结果发现:(1)数字和字母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均未出现数字SNARC效应和字母SNARC效应。(2)数字和字母的性质和颜色分类任务中,左手对字母的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的反应更快。数字和汉字性质分类时,左手对汉字反应更快,右手对数字反应更快,不同类型刺激分类时出现刺激—反应相客性效应。(3)本研究发现不同类型刺激分类加工中存在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自动激活,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不同类型刺激分类中的刺激—反应相容性效应对SNARC效应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和间断效应的异同,研究设计了实验1和实验2。实验1以2500 ms和4500 ms为目标时距,采用相同的刺激序列(视觉呈现时距信号,听觉呈现干扰信号或中断信号),要求3组被试分别在控制、干扰及中断条件下完成相应任务,结果发现不管2500 ms或4500 ms时,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的间断效应更明显;同时发现在2500 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而4500 ms时仅在中断条件下出现了位置效应,这可能由于实验1的控制及干扰任务中的4500 ms时的“晚”位置的时间确定性较高,以致掩盖了位置效应。为了降低“晚”位置出现的确定性,更好地对比两种范式中的效应,实验2将目标时距设置为1500 ms和2500 ms,结果发现在1500 ms或2500 ms时,不管控制、干扰还是中断条件下均发现了位置效应,且中断条件较干扰条件和控制条件下间断效应更明显。上述结果意味着跨通道情境下同一种刺激序列中双任务范式与计时中断范式中位置效应是否相同局限在一定时间范畴;计时中断范式中的中断效应对计时的消弱较双任务范式干扰效应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夏天生  谭玲 《心理科学》2020,(5):1049-1057
采用Hedge和Marsh任务与比例一致性操纵相结合,分别以刺激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作为比例一致操纵的情境线索,考察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情境比例一致操纵下,冲突效应的效应量受到比例一致操纵的影响产生反转。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情境特异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Hedge和Marsh任务与比例一致性操纵相结合,分别以刺激的空间位置和形状作为比例一致操纵的情境线索,考察刺激-反应联结学习与注意调节在比例一致效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情境比例一致操纵下,冲突效应的效应量受到比例一致操纵的影响产生反转,表明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在情境特异比例一致效应中起到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赵亚军  张智君  刘炜 《心理科学》2012,35(2):304-308
采用注视-西蒙范式探讨了注视方向知觉的空间编码机制。实验一让被试采用双手交叉的反应方式,发现注视-西蒙效应并不随反应手的交叉而反转,说明它涉及抽象的空间方向编码,而非基于以手为参照系的半侧优势效应。实验二采用纯音音调辨别任务,发现了典型的注视-西蒙效应,结合实验一视觉通道的结果,说明注视-西蒙效应并非特异于视觉通道,它可能发生在晚期的反应选择阶段,而非早期的知觉阶段。结果支持注视线索能够自动诱发观察者形成抽象的方向表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孔风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2,35(6):1328-1332
采用时间区分任务探讨不同刺激形式对于空间-时间相容性效应 (space–time compatibility effect,简称ST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倒置时间词作为刺激,发现标准的STC效应,即对过去词,“左”反应更快;对将来词,“右”反应更快。实验二采用镜像反转时间词作为刺激,发现反转的STC效应,即对过去词,“右”反应更快;对将来词,“左”反应更快。这些结果表明刺激呈现形式可以影响STC效应,并进一步支持了书写习惯是这种效应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张锋  刘金平索涛 《心理科学》2014,37(6):1341-1345
研究采用包含两种判断框架(判断刺激出现的先后次序)的时序判断任务探讨了决策偏向对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时序知觉中存在着位置启动效应,而且在两个靶刺激出现时间间隔不同时,被试在“哪个靶刺激先出现”和“哪个靶刺激后出现”两种判断框架下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两个靶刺激同时出现时并没有出现显著的判断框架效应。因此,本研究推测时序知觉位置启动效应的作用机制不仅包括知觉增强加工过程,而且也与认知决策有关,这为反应偏向理论提供了新的支持证据。  相似文献   

17.
实验用实字、虚字、与被试自身相关字三类汉字作刺激材料,将直接测量(再认任务)和间接测量(喜好判断任务)进行匹配,考察了被试对不同类别汉字在两种测量方式中的反应。结果发现:实字和虚字间在各种不同的实验处理中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中性汉字和自我关联汉字都在直接测量的两种注意水平间产生了显著差异,而在间接测量时未产生显著差异;“拥有效应”的作用不是单向的,当自我关联汉字处于注意焦点以外的位置时,直接测量出现了反转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王力  陈安涛 《心理学报》2012,44(5):605-613
采用练习迁移范式与双任务范式相结合的设计来探讨练习所习得的空间联结在工作记忆中如何表征。被试先进行不一致空间的刺激—反应映射练习任务, 五分钟后, 随机迁移到单任务(Simon任务)或者双任务(Simon任务+语义工作记忆负荷任务或空间工作记忆负荷任务)。结果发现:不一致的练习能使单任务出现反转的Simon效应, 但语义工作记忆负荷会使反转的Simon效应消失, 而空间工作记忆负荷却对反转的Simon效应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练习产生的空间联结依赖于语义工作记忆。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年龄阶段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被试对Stroop效应及反转Stroop效应的年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错误率指标上存在显著的年龄主效应,初中生的错误率显著高于大学生和高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差异不显著;颜色判断和单字判断任务中,不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都显著高于一致条件的反应时和错误率,即两种任务分别产生了Stroop效应和反转的Stroop效应.  相似文献   

20.
王爱君  张明 《心理科学》2014,37(4):797-802
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同时操纵刺激的位置和语义属性,考察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实验1和实验2分别要求被试完成定位任务和辨别任务。结果发现,当刺激位置属性与实验任务需求相关时,无论刺激的语义属性是否一致都产生了基于位置的启动效应;当刺激的语义属性与实验任务相关时,出现了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的无意识启动,即启动项和目标项的位置不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启动效应;而启动项与目标项位置相同时,语义辨别任务存在着抑制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位置和基于语义交互作用的无意识启动效应仅存在于辨别任务中,而不存在于定位任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