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是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其心理问题是学校、社会、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自身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通过多元互动,即加强社区、学校、父母、监护人与留守儿童的互动,可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留守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采用SCL-90量表进行随机抽样调查。105名留守农民的阳性项目数和总分都显著高于全国成人常模(P〈0.001),心理问题的总检出率为33.3%;留守农民各年龄组在SCL-90因子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果发现:留守农民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受教育水平、年龄都影响留守农民的心理健康。但性别对留守农民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26名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儿童为被试,考察了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发展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留守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友谊冲突或背叛,双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孤独感体验显著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但单亲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间差异不显著;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回归比较表明,留守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预测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陕西省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表现。方法:采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186名陕西省农村留守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农村留守初中生监护类型以隔代抚养为主,监护类型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无显著性影响(F=0.701,P0.05);亲子沟通情况对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具有显著性影响(F=10.093,P0.01);农村留守初中女生在心理健康的抑郁、焦虑和学习压力因子上明显高于农村初中留守男生(P0.05);农村留守初中生和农村非留守初中生在心理健康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29,P0.05);建构农村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评价模型,发现农中上及以上者占的17%,中等者占65.4%,中下及以下者17.6%。结论:亲子沟通影响农村留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通过增进亲子沟通改善留守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部分心理健康偏低学生应引起父母亲的关心与重视。  相似文献   

6.
该研究采用家庭氛围问卷、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江西省5个乡镇的410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心理弹性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家庭氛围及其维度,心理弹性及其维度均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并且留守儿童自身的心理弹性在家庭氛围与心理健康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验证了即便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他们不仅在经济生活上"养"了留守儿童,同时也能"育"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由自编基本信息问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1]两部分组成的调查工具,对北京市5所打工子弟小学四至六年级的595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存在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检出率为1.1%;MHT中的心理问题分量表检出率由高到底依次为:学习焦虑(43.6%)、自责倾向(11.4%)、身体症状(8.1%)、过敏倾向(6.4%)、恐怖倾向(3.2%)、对人焦虑(1.5%)、冲动倾向(1.5%)、孤独倾向(0.2%);男、女生在恐怖倾向指标得分上差异显著[t(591)=-4.33,p0.01],在其他指标上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北京市打工子弟小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相对来说学习焦虑问题突出、自责倾向较明显;打工子弟小学生的流动性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负相关;打工子弟小学生父母良好的关系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和陕西两省3812名4~9年级农村学生为研究样本, 考察其在抑郁、自尊、问题行为、幸福感、未来压力感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社会适应状况, 并运用倾向值匹配方法探讨了父母外出务工对其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在倾向值匹配之前, 双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在未来压力感知、抑郁和幸福感3方面的适应状况均比非留守儿童差, 在师生关系上得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单亲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感知到的未来压力及抑郁水平也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经过倾向值匹配处理后, 双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仍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单亲外出留守儿童的未来压力感知也高于非留守儿童, 但其他方面的差异不再显著。研究结果提示对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存在的社会适应差异不能完全归咎于父母的外出务工状态。  相似文献   

9.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及其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25篇文献和188个独立效应量(n=26784)。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具体来说,他们在积极认知、社会能力、家庭支持、家庭平等与自主、人际协助、教师关怀与同伴高期望维度上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而在同伴亲密关系维度上显著高于一般儿童。此外,人口学变量(性别、学龄段)和留守相关变量(打工者、监护者、团聚频率)影响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测量工具不影响该差异。  相似文献   

10.
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不仅关系着其自身的健康发展与素质提升,对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具有重要意义。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内部机制等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本文将对我们多年来在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留守与流动,哪种处境对儿童的发展更有利;流动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带来的压力与挑战,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及其影响机制;留守环境下儿童的心理适应状况,以及改善留守儿童情绪和行为适应问题的影响机制。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金灿灿  刘艳  陈丽 《心理科学》2012,35(5):1119-1125
使用问卷法对4279名流动、留守和农村普通儿童的亲子、师生和同伴关系、社会负性环境和问题行为的调查发现:(1)小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和普通儿童,小学流动和留守儿童的重度问题行为显著高于普通儿童;中学流动儿童的轻度问题行为得分依次显著高于普通儿童和留守儿童;(2)普通和留守儿童的亲子、师生关系和社会环境显著好于流动儿童;(3)亲子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普通儿童的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同伴关系在社会负性环境对留守和普通儿童问题行为的预测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量表(MHT)对湖南省1292名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进行施测,并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探究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问题是否存在异质性,以及留守儿童相关的人口学因素对焦虑情绪异质性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可以分为三种潜在类别:“严重焦虑情绪型”、“中等程度焦虑情绪型”和“低焦虑情绪型”;留守男生、小学五年级、高中二年级、留守时间越长、留守初始年龄越小的留守儿童更容易焦虑情绪严重;无论是父亲外出、母亲外出还是双亲外出对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严重性的影响是一致的。由此,应根据留守儿童的性别、年级、留守时长和留守的初始年龄等情况特点,开展针对性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缓解留守儿童焦虑。  相似文献   

14.
以1368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检验心理韧性、同伴依恋的链式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与其心理健康呈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在性别、民族、年级和父母外出状况上差异显著;(2)农村留守儿童负性生活事件不仅能直接预测其心理健康,而且还通过同伴依恋、心理韧性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公正感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和积极/消极情感问卷,选取5-8年级565名留守儿童和640名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探讨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公正感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留守时间下,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存在边缘显著性差异(p=0.055);(2)总体上,留守儿童的公正感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具体讲,留守4年半以下和4年半~10年,儿童的公正感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留守10年以上的儿童公正感得分和非留守儿童不存在差异;(3)各留守时间下,公正感对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具有显著地正向预测作用,但对于消极情感仅在特定时间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留守时间是影响儿童公正感特点及其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研究以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为视角,运用元分析技术梳理了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并探究了影响其关系的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与筛选,共27篇中英文文献,56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包含被试17146名。结果显示,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298),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365)。调节效应分析发现,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歧视知觉测量工具的影响,与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歧视知觉测量工具、学龄段以及消极结果类型的影响。同时,元回归分析发现,文献年份对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关系的调节效应显著; 性别对歧视知觉与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均不显著。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留守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和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为探索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社会适应的新路径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和问题行为问卷对112名初中留守儿童和132名对照组儿童进行测查,探讨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基本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留守儿童的支持利用度低于对照组儿童,其违法和违纪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2)在社会支持的三个维度中,主观支持对于初中留守儿童的违法、欺骗和违纪行为均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支持利用度则对危害健康的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3)与较低社会支持水平下的初中留守儿童相比,较高社会支持水平下的留守儿童的四种问题行为相对较少;无论社会支持水平高低,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考察学习不良儿童心理健康(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生活适应)的特点。被试为小学3~5年级83名儿童。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显著差异;学习不良儿童的学习、自我、社会生活适应等方面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在学习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自我满足感、体脑协调性、学习习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社会自我、学术自我、自我认同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社会生活适应各维度上,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居家能力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居民生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现状和关系,采用《健康促进生活方式量表》和《K10量表》随机选取甘肃省820名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得出如下结论:1.城镇化进程中居民生活方式总体表现为一般;不同居住地的居民在生活方式的营养因子上差异显著(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体育锻炼和营养上差异显著(p0.05);其他个人口学变量在生活方式各因子上的差异不显著(p0.05)。2.城镇化进程中居民整体心理健康较差;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在总体心理健康上差异显著(p0.05);其他人口学变量在各因子上差异不显著(p0.05)。3.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居民生活方式中的健康责任因子、体育锻炼因子和生活方式总分对心理健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元分析考察中国公安机关警察基于SCL-90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元分析共纳入文献67篇, 研究发现:(1)警察心理健康状况较正常人差, 两者在绝大多数因子上差异显著, 只有在与常模一比较时在人际敏感因子上效应量没有达到显著(d = 0.05, p = 0.142 > 0.05)。(2)警察心理健康状况与军人相当, 两者在5个因子存在显著差异(d = −0.16~0.21, p = 0.000~0.041 < 0.05), 但是绝大多数效应量都在小范围以内。(3)除性别外, 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警种、地区、样本容量等因素对研究结果有影响。以后的调查研究应该注意这些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