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小鸡建立学习和记忆模型的方法介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管林初  陈双双 《心理学报》1991,24(3):97-102
Gibbs和Ng利用一日龄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的模型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记忆形成有短时记忆、中间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阶段的新假设。近年来,Patterson等人的工作不但证实了而且扩展了Gibbs和Ng的某些重要的发现。然而,Roberts则不同意Ng等关于记忆形成的三个阶段的论述。现在,双方正继续进行着有益的讨论。最近,我们对正常状态下一日龄小鸡的记忆形成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我们和Gibbs等人的结果大致上是相同的。 利用小鸡作为学习和记忆模型很有价值,并有许多优点。这个方法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2.
DGAVP易化记忆巩固过程与脑内蛋白质合成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研究了脱甘氨酰胺精氨酸加压素(DGAVP)易化记忆巩固过程的作用,证明DGAVP能够防止蛋白质合成抑制剂茴香霉素(ANI)对记忆的破坏作用,并从突触体水平上探讨了DGAVP的作用与蛋白质合成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1)在复杂迷宫趋食反应中,DGAVP能够增强小鼠对觅食路径的记忆。(2)ANI破坏小鼠的记忆,而预先给予DGAVP则能防止ANI的破坏作用;在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中ANI和DGAVP的作用与迷宫实验的结果一致。(3)ANI抑制究触体对蛋白质合成前体亮氨酸的摄取,作用非常显著。DGAVP能够改善ANI的抑制效应,体外和体内的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实验结果提示DGAVP的作用机制与蛋白质合成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学习记忆是脑的高级机能,是神经生物学研究的热门课题。近年来,学习记忆脑内神经机制的研究已进入分子水平,其中蛋白质(包括酶)分子的变构作用已引起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一种被誉为“记忆分子开关”的蛋白激Ⅱ,此酶受钙离子和钙调素的复合物激活,能催化多种蛋白质发生磷酸化作用,在脑内有特别高的浓度。由于此酶有一种有趣的生化特性,有人提出:一组全酶分子在突触部位可以形成一种“编码长时记忆的信息贮存装置”,起着记忆开关的作用。本文简要介绍此酶的命名、分布、结构与特性以及在神经信息贮存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记忆巩固需经觉醒状态下的信息编码和睡眠状态下的巩固阶段两个过程。记忆再巩固理论认为记忆巩固是一个需要多次反复巩固的过程,即使已巩固的记忆也会在提取激活后变得不稳定, 需经再巩固才能重返稳定状态, 此过程需要新的蛋白质的合成。记忆再巩固具有较强的时间特征, 发生在记忆巩固之后, 依赖于蛋白质降解的去稳定化阶段和依赖于蛋白质合成的记忆再稳定阶段, 所持续的时间窗为6 h。不同类型的记忆是否引发记忆再巩固或消退行为, 取决于提取试次暴露所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知觉线索影响个体的高级认知--元记忆。元记忆指个体对自己学习和记忆活动的认知, 其核心成分是监测和控制。研究发现, 多种知觉线索(如字体大小、音量、文本清晰度、重量、亮度等)影响个体的元记忆监测(如学习判断和自信心评定)及控制(如学习时间分配)。这种影响可能是加工流畅性所致, 也可能基于人们的信念产生。未来研究有必要进一步探究知觉线索影响元记忆监控的条件, 并厘清加工流畅性和信念的具体作用。  相似文献   

6.
人类学习的主流观点认为学习主要发生在编码阶段,记忆提取本身并不产生和促进学习。但最近多项研究对此提出了质疑,他们发现,在学习过程中,记忆提取更能促进学习内容的长时保持。本文首先对记忆提取促进学习的实验证据做简要梳理;之后重点介绍关于记忆提取促进学习的多种解释机制,主要包括:侧重于从理论机制层面解释的记忆失用新理论,强调内在精细机制的精细提取假设,以及解释保持间隔(长、短)与学习方式(重复学习、学习-测试)交互作用的基于分布的二分模型;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记忆提取作用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强调应从多角度揭示记忆提取练习促进学习的机制。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道德判断发展及其与家庭亲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根据吉伯斯等人(Gibbs,etal,1992)发展的社会道德反应测验(SRM-SF)对我国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处于二、三转折阶段,以第二阶段为主,未达到成熟水平;中学生处于第三阶段;大学生处于三、四转折阶段,已有相当程度的第四阶段倾向,大多数大、中学生已达成熟水平。本研究还考察了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水平与其家庭亲密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自传记忆线索提取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金亮 《心理科学》2004,27(4):847-849
自传记忆是关于个人生活的记忆。发展心理学家以生命历程的视野来研究自传记忆的发生、发展、变化是自传记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传记忆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童年期遗忘、回忆高峰、自传记忆近因期。本实验采用 2 (提取方式 :顺时、自由回忆 )× 2 (性别 :男、女 )× 8(年龄 :8个年龄组 )混合设计 ,结果发现 :(1 )顺时提取与自由提取两种提取方式对自传记忆的提取存在年龄差异 ,不仅有提取速度的差异 ,也存在提取内容的差异。 (2 ) 8个年龄段两种提取条件下的平均提取速度具有一致的趋同性 ,呈U型曲线 ,存在自传记忆的回忆高峰。 (3)自传记忆的跨生命历程提取不存在性别差异 ,年龄、性别、提取方式间不存在交互作用。 (4) 8个年龄段自传记忆的提取速度、提取内容与个人各年龄的生活主题存在内在关联。 (5)从提取机制支持Conway关于生命历程自传记忆发展的三阶段假设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分析任务态fMRI下相关脑区激活及功能连接的条件间差异以揭示CIEM神经基础并为心理模型更新及记忆提取失败假说提供更多证据。结果发现, 更正条件的推理分显著高于控制条件, 存在CIEM。编码阶段左颞中回在更正条件下的激活显著弱于控制条件, 提取阶段更正条件下额中回及前扣带回激活更弱、额中回与中央前回的功能连接更强。结果提示上述脑区可能参与了CIEM的形成, 并从神经层面提供了心理模型更新和记忆提取失败假说可能解释了CIEM形成的不同阶段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情绪记忆增强效应在负性情绪记忆研究中被反复证实。尽管厌恶和恐惧同属负性情绪, 提示威胁的存在, 但由于它们的进化意义和生理功能不同, 可能导致它们对记忆的编码、保持、提取三个阶段不同的调节方向或调节强度。本文采用延迟再认任务,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考察健康成年被试对唤醒度和效价相当的恐惧和厌恶面孔的记忆编码、保持和提取。结果显示, 1)在记忆编码的早期, 被试主要加强了对恐惧面孔的注意(P1)和结构编码(N170), 而厌恶信息的加工受到了抑制; 2)从记忆编码晚期到记忆保持的整个阶段, 被试对厌恶信息的精细评估(编码阶段P3)和复述保持(保持阶段的负走向慢波)均强于恐惧信息; 3)相比于恐惧面孔, 厌恶面孔可能在工作记忆系统形成了更强的表征, 从而使被试在记忆提取时可回忆起更多的细节, 对记忆提取的信心更足(提取阶段P3)。这后两条发现是导致行为层面上厌恶情绪记忆优于恐惧情绪记忆的原因。本研究为“厌恶比恐惧具有更强的记忆增强效应”提供了高时间分辨率的脑活动层面的证据, 从而进一步揭示了负性情绪增强记忆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记忆再巩固现象及其生物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巩固的长时记忆在激活后会经历一段易变而敏感的阶段后重新稳定下来,在此过程中,原有的记忆可以被修饰,加强,改变甚至消除,这个过程称为再巩固。记忆再巩固的研究意义在于它不仅扩展了人们对记忆本质的认识,而且对于临床治疗病理性记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行为学层面介绍了记忆的强度、记忆保持时间以及记忆激活方式对不同忆记忆再巩固模型的影响。并从蛋白质合成、基因水平、转录因子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再巩固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脉络。再巩固现象的研究不仅为治疗创伤性病理记忆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为临床治疗药物成瘾相关病理记忆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是对5—1l岁儿童记忆发展中若干特点如:记忆的策略、复述的出现、意义的组合、元记忆(Metamemory)等方面所作的研究。实验的结果指出:(一)随年龄的增长,儿童记策略水平不断提;记忆的容量也在增加;特别是在入小学后有了明显的变化。(二)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记忆策略水平的提高;但有一定的年龄范围;(三)记忆能力的发展受文化教育的影响,知识的丰富与记忆策略的掌握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编辑部 《心理学报》2007,39(6):1131-1139
1认知和实验心理学汉语词汇习得的年龄效应:语义假设的证据…………………………………………陈宝国尤文平周会霞(9)彝族、白族和纳西族大学生的基本颜色词分类………………………………………张启睿和秀梅张积家(18)目标包含结构的文本阅读中目标信息的激活……………………………………冷英莫雷吴俊等(27)工作记忆对动态范式中基于客体的返回抑制的影响………………………………张明张阳付佳(35)错误记忆的产生是否依赖对词表的有意加工:无意识激活的证据…………………周楚杨治良秦金亮(43)图形项目记忆与位置来源提取的ERP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新闻的若干特征进行评价,从而对影响电视新闻记忆效果的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电视新闻的某些特性,如图象的生功性,独特性,可理解性,对节日感兴趣的程度等,能影响观众对新闻的记忆效果,而中心思想的明确性,内容的真实性则不影响记忆效果。(2)因素分析表效,图象与内容的新异性和图象与内容的可理解性,对电视新闻的记忆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5.
张霞 《心理学探新》2016,(4):310-317
采用ERP技术考察表象激活混淆与错误记忆的关系。发现:(1)在编码阶段,随后错误记忆的ERPs比随后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2)在提取阶段,错误记忆的ERPs比正确记忆的ERPs在顶区、枕区和颞枕区有更大的晚正成分。整个研究表明,表象激活混淆在错误记忆产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提出"表象激活混淆假设",认为人们虽然使用表象的信息表征方式,却无法获取与之联系的激活路径,容易混淆表象激活的来源。表象激活混淆是表象引发错误记忆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天勇  韩布新  罗琳 《心理科学》2001,24(4):490-491
再认失败(recognition failure,RF)是Tulving(1973)等人在实验中发现的一种关于情景记忆提取的有趣现象,即人们能够回忆(指线索回忆,下同)起一个先前学过的词,但却不能够再认它。再认失败范式(RFP)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词表学习阶段(给被试呈现一张含若干线索一目标词对的词表,如ground-COLD,要求他们记忆大写的目标词,但同时也要注意线索词及其与目标词的关系)、再认测试阶段、线索回忆阶段。  相似文献   

17.
杨方中   《心理科学进展》1983,1(1):34-41
引言药物影响记忆可能有两种方式:(1)药物作用使机体一般机能状况变化而影响记忆。(2)药物作用于与记忆有关的神经结构,使机体的神经机能状态变化而影响记忆。神经药理学研究主要着重于后一种方式,希望因此有助于揭示记忆的神经生物学本质,并能提供改善记忆的实用方法。近二十年来有数量极大的报告和评论文章研究记忆的神经药理学问题,使用了范围极为广泛的药物,包括中枢兴奋药和抑制药,钠泵抑制剂,各种神经递质激动剂和抑制剂,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前体和合成抑制剂,神经激素及其同类物等等。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  相似文献   

18.
知觉加工中存在颜色类别知觉效应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颜色的辨别具有类别知觉效应:类间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比同等颜色空间距离的类内两种颜色的辨别能力更高。对于类别知觉效应的产生机制存在两种观点:知觉特性假设、语言标签假设。以往的研究范式由于实验任务涉及到工作记忆成分,被试在完成任务时会自动地对颜色命名以利于记忆,因此所得证据大多支持语言标签假设,而对知觉特性假设的支持证据则很少。本文利用目标觉察范式最大限度去掉了工作记忆成分,通过测量被试辨别两种颜色的反应时,得到了类别知觉效应。并通过语言干扰任务进一步证实在该实验范式下类别知觉效应与语言的无关性。从而,为知觉特性假设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9.
视觉索引理论是解释人类表征外部世界的一种新理论。首先回顾了索引理论的产生背景,在此基础上阐述索引理论的基本假设以及在不同范式下如多客体追踪、线条错觉运动、前概念选择和感数与计数分离研究所提供的证据。接着,简介其在特殊教育、人机交互和语言学领域的应用。最后,针对新近研究引发对索引理论基本假设的争论如前注意加工是否涉及注意资源、索引阶段对特征信息和时空信息加工的分离等,提出相关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20.
毛伙敏  刘琴  吕建相  牟毅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12):2161-2171
个体学习符号分数的一个关键是能对其数值形成准确表征。现有研究假设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是人类自婴幼儿期就具有的非符号数量表征(如表征两个集合各自的数量, 或两个数量的比例)。其证据包括表征非符号数量(尤其是非符号数量比例关系)和表征符号分数在行为和大脑神经活动层面上都表现出相关性。然而要说明非符号数量表征是符号分数表征的认知基础, 还需更多研究表明两者在数量概念上的独特相关和因果联系, 并阐明符号分数表征形成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