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陈星桥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不一定知道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说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就实在太少了。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至曾出...  相似文献   

2.
孙劲松 《法音》2021,(8):22-27
一、南海观音闻声救苦《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八十《华严》将观世音翻译成"观自在",据该经记载,观自在菩萨说:"我修行此大悲行门,愿常救护一切众生;愿一切众生,离险道怖,离热恼怖……复作是愿:愿诸众生,若念于我,若称我名,若见我身,皆得免离一切怖畏。  相似文献   

3.
观音降红蛇 传说普陀山过去到处是蛇,这里本是蛇王盘踞之地。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过此,见山上风光秀丽,乃风水宝地,决定在此开辟弘法道场,普度众生。菩萨化为一位渔姑,向蛇王借山作为修炼道场,但蛇王哪里肯依。菩萨问他有何本事,定要占据此山。蛇王答道:“我能现出原形,绕此山三匝。”菩萨笑道:“你真能现原形绕山三圈,我就不向你借山;如果没有这个本领,那怎么说呢?”蛇王慨然道:“此乃区区小技,哪有不能道理。倘若不能,我一定把此山借给你,决不食言!”  相似文献   

4.
道伟 《法音》2005,(10):33-38
台湾圣严法师曾在勖勉中华佛学研究所同仁的开示中说过:“要立志做一个宗教家,而不只是一个佛学研究者。但是一位优秀的宗教家,必须有良好的学术背景。”这也就是强调,“佛学研究”与“佛法修持”其实并不冲突。作为佛弟子,不仅要成为一个“佛学的研究者”,更应是“佛法的修持者”。这意味着我们不光要从事佛学研究,更要有担当,成为一位优秀的“佛教宗教家”。本文就是以这样的角度说明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之间存在着“本末体用”互补相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并尝试依留日的修学见闻,尝试探讨中国佛教现代化开展中佛法修持与佛学研究的双重课题…  相似文献   

5.
大乘菩萨道中,有一件最要紧的事,若是这件事缺略了,便不能算是大乘菩萨。这是一件什么事呢?这便是所谓“愿”。本来一切唯心,万法唯识,三业以意为主,四定以欲居先,所以菩萨行大乘行,也就要仗着这一个愿。原是菩萨进破魔军的主,愿是菩萨趣入佛地的前锋,菩萨依着这个愿而修持,菩萨行着这个愿而弘利,菩萨抱着这个愿而成佛,菩萨乘着这个愿而再来。彻底的说,这一个愿乃是菩萨唯一的根本大戒,其他的戒,偶然的破犯,虽说罪重,还不算十分要紧,惟有违失了他的本愿,便使这个菩萨道根本的破坏了,纵然后来再能发心,也就增加了许多…  相似文献   

6.
在很多人心目中,菩萨似乎非常遥远,以为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其实不然,历史上的许多高僧大德就是人间菩萨.如民国年间的太虚大师,一生都按菩萨的道德标准修持,并题诗为:"比丘不是佛未成,请你呼我为菩萨."谦称自己按比丘标准衡量,尚未完全合格;以佛的标准要求,也未能成就.但因发心行持菩萨道,所以请大家称自己为菩萨.故大师又有...  相似文献   

7.
张总 《佛教文化》2009,(3):20-27
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对观音菩萨的信仰千百年来早已广泛流传。她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体现。无论净土、禅、密各宗,任何拔苦与乐的法门,都离不开观世音菩萨。慈悲即观音,在中国妇孺皆知,深入人心。观世音菩萨象征泛在的真理,无形而无所不在,有“人类的仁慈保护者”之称。  相似文献   

8.
观世音菩萨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中国民间的观音信仰,实超出了佛教的范围。民间信仰的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善神、福神。她总是以宽厚的慈爱,满足人们的各种祈求。民众信赖这位菩萨,并把她艺术化。不仅在寺庙中有各种塑像和壁画,历代画家也精心绘制了数不清的观音像,同时在民俗文艺中,如戏曲、说唱和白话小说,也有大量歌颂观音的作品。观世音菩萨来自印度佛教。佛教经典中对这位菩萨的出身有多种说法;按照佛教经轨,观世音菩萨为救度众生可以变化示现为多种形象,如“六观音”、“七观音”、“十五尊观音”、“三十二应”、“三…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是20世纪的思想家,也是在佛教信仰和佛学造诣方面的大师。梁漱溟在青年和晚年时代都有过长期的佛教修持经历。在他的著作中也表现了丰富的佛学理论,而且以西方哲学来解释古老的唯识学。  相似文献   

10.
释宗宙 《法音》2021,(3):70-71
一、观察修和止住修的关系“南无观世音菩萨”这一句圣号,含摄了无量的法义。正如禅宗参“念佛是谁”一样,若能体悟“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深义,则对我们的修行有巨大的助益。所谓“修”,实际上可分为两种修法,即止住修和观择修。如果我们是以止住修为主时,则不应去思择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是什么,他是怎么“观”的,“世音”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1.
观音法门略释李利安观音信仰是东方世界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菩萨信仰,也是整个大乘佛教菩萨信仰的代表。大乘也叫“菩萨乘”,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的核心和主要标志,所以观音信仰也就是大乘佛教信仰的主要表现形式。它所包含的一切理论体系、修持仪轨及其它敬拜习惯都成为中...  相似文献   

12.
《法音》1991,(4)
从唐宋以来,观世音菩萨像塑为女相,是有其意义和根据的。女人的苦难,从古以来一直比男人多。发扬人间的母爱,使广大无私的母爱升华为菩萨平等慈悲的精神,接引众生趋向正觉的大道,乃是菩萨精神的完满体现。观世音菩萨随缘示现三十二应,千手千眼,拯救多难的烦恼众生,表现了菩萨的无穷悲愿。明旸法师的《观世音菩萨》一文,要求我们奉行菩萨的言教,修习菩萨的大悲法门,增长清净的功德法财;发扬菩萨慈悲济世精神,奉行佛法、诚笃实践,自会得到菩萨的加被。愿大家化热恼而成清凉,同沾观世音菩萨的杨枝甘露。  相似文献   

13.
南北朝以来,观世音菩萨在我国日益深入人心,并迅速成为民众热崇的保护神。在众多名号的观世音中,又以杨柳枝观世音形象给人们的印象最为深刻。吴承恩《西游记》就曾讲述观世音菩萨用杨柳枝蘸净瓶中甘露水,救活五庄观镇元大仙人参果树的故事。尽管人们对连仙树都能医活,法力无边的杨柳枝观世音五体投地,而对这种造型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却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怀念恩师吕澂先生高振农编者按吕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佛学家,也是我刊特聘顾问。他老先生离开我们快要九周年了,但他那音容笑貌、为人处事,还不时地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忠贞不谕的爱国思想和对佛教学术事业的奉献精神,都...  相似文献   

15.
如瑞 《佛教文化》2007,(1):119-122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农历九月十九),忽闻恩师舍报归西,在安排眼下事务准备赴蓉送别恩师的几天里,我的身心乃至周遭环境好像都处在凝滞且不安的状态。11月13日,当我拖着沉重的脚步登上从太原飞往成都的航班时,夜幕已经笼罩了大地,似乎也在默默致哀,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92,(10)
在大乘佛教文化圈里,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拥有广大的信众。但对于观世音菩萨因何成道、如何开发自性观音者并不很多。佛日居士《观音圆通法门释》一文,对此有详尽的阐释和发挥。  相似文献   

17.
普贤道场峨眉山骆坤琪佛教有四大菩萨,因此需有四座道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这四座山,都是风景如画的名山,林木葱茏,峡壑幽深,离尘绝俗,氛围清静,确是借人修持习静,宏扬佛教的好...  相似文献   

18.
普门品与观音经变概说众所周知,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大菩萨。其誓愿普度众生,得到人们广泛信仰,古代遂有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之说。在历代佛教造像中,观音菩萨造像构成一类主要的题材与内容,  相似文献   

19.
在谈本题之前,先要说清什么是佛学。佛即觉义,佛学即觉悟之学。觉悟系从智慧中来,也可以说佛学即是智慧之学,智慧达到圆满高深的水平,即是成佛。智慧的海洋,深不可测,宽广无涯。学习的次第,当依生得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一、菩萨为度众生而学通常所见,研究佛学的目的,大约有三种不同。第一种人,是把佛学当作一般学问来研究。众所周知,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没有信根,没有实践,纵在生花之笔,悬河  相似文献   

20.
观音信仰在民间的兴盛与女性地位的下降大体发生在同一时期。民间传说、地方戏曲和曲艺中讲述的观音本生与显化故事,成为传播观音信仰的重要媒介。化身众多、变幻无方是观世音菩萨与其他女神、娘娘相比十分突出的一大特征。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菩萨这种"多面"形成,是佛教观念的传播与妇女信众群体的女性意识觉醒互动的结果。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在女性中间格外深入人心,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对她/他指引了一条于外低调含蓄、谨守本分,于内坚守内心、张扬个性的女性救赎策略,为天下女性提供了一种身缚枷锁而心灵自由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