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学所负载的价值观和审美韵味出现了感官化和娱乐化倾向。面对文学作品中商品经济欲望主义的泛滥和道德精神的荒芜,山东作家刘玉栋密切关注社会发展中的道德痛苦和人性的变异,在复杂的文化语境下,立足现实,努力挖掘儒家文化现代的价值。本文拟从社会转型期价值重构的角度,梳理刘玉栋小说中蕴含的儒家文化基本内涵:仁者爱人积极入世,讲求弘毅之道和义利情观,旨在凸显市场经济条件下,儒家文化依然是价值重建的主要理论来源和文化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演进过程中,辽朝在诸多领域担任了承前启后的角色,如孔庙相关问题,辽朝在孔庙修建及其祭祀方面实为"承"唐"启"金的重要一环.在建置上,辽朝孔庙沿袭唐五代旧制,实行孔庙祭祀与官学教育相结合的"庙学合一"制度.在分布上,辽朝孔庙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以中原汉地南部农耕区为聚集中心向西北与东北游牧、渔猎地... 相似文献
4.
5.
当前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却忽略了人文精神的追求,这就要求我们的审美教育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为我国当前存在浮躁而充满诱惑急功近利的国民心理提供一份让国民淡泊宁静致远下来的良方,为人们在这充满着金钱至尚的社会里创造心里上的人性的美好僻静的港湾,从人的道德上提升自己的精神情感从而达到一种道德境界上的的崇高,超越世俗事物的纷扰和困境,人类在人的心灵上达到安静祥和之域,再进而拯救自身的灵魂上的救赎。 相似文献
6.
7.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儒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以“仁爱”为中心 ,构筑起包括民本思想、大同思想、义利观在内的慈善思想体系。汉唐时儒家文化中关于慈善的理念得到进一步阐发 ,其内容也更为丰富多彩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慈善伦理的构建和慈善事业的实践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儒家文化中慈善思想的另一重要源头是《礼记》、《周礼》,其中关于古代礼仪的记载成为后世慈善组织的理论源泉。 相似文献
8.
孔庙从祀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政教制度之一。这一制度起源于周代四学之释奠礼。孔庙从祀自东汉明帝发端,以七十二弟子从祀孔子,可谓传经与传道的合一阶段。魏晋南北朝,尊孔揖颜,以颜回配享,开始重视传道之儒。唐代孔庙从祀正式制度化,并确立“传经之儒”的主导地位。自北宋开始,“传经之儒”地位逐步动摇,传道之儒兴起,而至南宋理宗起,孔庙从祀逐渐以传道之儒为主。元代确立朱子之极高历史地位,科举考试亦以朱子理学思想为准绳,重视传道之儒。董仲舒于元代从祀孔庙,固然与时儒的鼎力推荐相关,而与朱子理学宰制有元学术支配权关系尤为密切。董仲舒于明洪武年间复祀孔庙,包括后来嘉靖改制,贬抑汉代传经之儒,而董仲舒未受影响,以及其位次于清代有进一步提升,皆与明清二代重视传道之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思想传统、价值观念与精神家园——作为西方精神家园的希腊哲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明以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著称于世,其之所以能够延续数千年仍然保持着生机和活力的根源,乃在于在其诞生之初的希腊哲学就形成了影响整个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同时这一传统更经历了历久的发展而成就了整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正是这些缘由使得西方文明将古希腊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0.
11.
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感恩意识的最大化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忠为报君恩,孝为报亲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从而使感恩意识逸出伦理道德领域进入政治经济生活,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带来了国民性的扭曲、异化。对感恩意识的切实评价是实现儒学创造性转化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13.
纵观近现代中国孔庙在东亚及东南亚的发展史 ,中国孔庙这类古代建筑在近现代社会虽然有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衰落 ,仍得以发展。其后蓄发展力仍不断增强 ,究其原因 ,儒学价值的现代新趋向 ,主观上为孔庙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当代儒商的迅速兴起 ,客观上刺激了孔庙的建设。现代经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赋予了孔庙保护和利用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14.
论儒家文化的泛道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化作为传统化的核心和精华,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解读和梳理儒家化,必须正视儒家化的泛道德性。儒家道德衍射到儒家化的各个环节、各个层面,突出表现为以德治代政治、以礼治代刑法、德本财末、以载道及关善统一等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儒家化是泛道德化。 相似文献
15.
需要决定人的行为,从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要出发,科学分析大学生精神需要的内容与面临的挑战,从而探究大学生精神家因建设的路径: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三是大学生要努力实现自我教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文化与健康心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关系。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的交互建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心理问题躯体化,即文化心理与躯体症状的交互建构;二是心理问题道德化,即文化心理与德行标准的交互建构;三是心理问题生活化,即健康心理与伦理规范的交互建构。它们既是中国人健康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特征,也是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健康心理和行为交互建构的结果。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伦理健康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建构、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中国心理健康服务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理论的建构特性和行动特征,促进心理健康服务理论与实践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反思儒家文化的“常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上古时期的文化,并奠定了秦以后中国文化的"思想范式"。孔子所说中国文化的"因革损益",符合文化发展的辩证法。汉代儒学对先秦儒学既有相因的继承,又有损益的发展。自汉代以后,"三纲五常"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本文解构"三纲五常"与"天道"的关系,否认"三纲"是儒家文化的"常道";进而反思五四时期"批孔"的历史局限,明确文化发展的辩证法。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指从先秦儒学到秦以后儒学所一以贯之、始终坚持、恒常不变、具有根本的普遍意义的那些道理、原则、理想或理念。以此为判据,儒家文化的"常道"应该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其凝聚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之所以为中国的"中华精神"。 相似文献
18.
孔子、孟子和萄子所创立的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经典,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和谐又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精髓,祭孔乐舞所体现的精神也正是儒家中和美学思想的价值所在。本文从祭孔乐舞的歌辞、音乐和舞蹈入手,深入分析和挖掘祭孔乐舞所体现的儒家文化思想,对构建和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研究》2016,(1)
儒家文化有相因继承的常道,也有与时偕行而进行损益的新命,此即文化发展的常与变的关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止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常道的一个精辟概括和表述,这也正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大变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在社会经济方面,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为主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在政治制度方面,从君主制已经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第三是在教育制度方面,从服务于君主制的科举制已经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第四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从经学的权威真理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广义的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一方面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新命。 相似文献
20.
舞蹈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舞蹈会与周围的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相互作用,形成其本质之外的社会价值。儒家文化从产生以来,作为主流文化无论是从舞蹈内在的精神层面,还是从表象的审美层面都深深的影响着舞蹈的发展与变革,经历千年的相互磨合和相互作用,儒家文化在构建当下和谐的舞蹈社会价值中影响甚重,甚至起到了主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